2010年第2期

2011-04-08 14:27:58 作者:sqxcb 来源:

关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内涵的思考

 

    一种价值观体系要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广泛接受和自觉遵循,必须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并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然而,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特别是效率优先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以及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积极汲取传统价值观和国外各种价值观的有益元素,加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建设,化解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团结和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一、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来自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社会从经济到政治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同经济方面出现了多种投资主体、利益主体一样,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多元化也成为一种基本态势,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实践中,一些人只看到市场经济的“逐利”方面,于是出现了重利轻义,唯利是图,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违背社会公德,甚至不择手段地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现象。特别是公职人员腐败现象严重,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生活上腐化堕落,所作所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形成了巨大危害。现阶段,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相匹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其次,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不可避免具有其阶级性与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宣传中逐渐内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状态,虽然封建体制早已瓦解,但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小农意识、宗派意识等却沉淀在人们的头脑深处,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障碍。例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些苏南中小企业家,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拥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但受“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等小农意识的影响,不愿把企业做大做强,更不愿到外地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以致做失发展良机。

       再次,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他们在输出技术商品的同时,极力兜售他们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特别是处于这样特殊时期的当代青年,受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而其中影响的负效应也显现得十分明显。

       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

       (一)牢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它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必须更加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体现和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需求。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作为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盘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需求出发,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丰富和完善价值观体系内涵,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应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二是要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反映一种价值观性质的不是手段而是目标,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价值观不能脱离客观经济基础而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用“共同富裕”才能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并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三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正的理念和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社会的整合能力,最终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强调公平正义,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渐解决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地区、行业等发展的不平衡,确立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普遍接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

       (三)积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精髓。任何一种创新与现代价值观的构建,都离不开对本民族传统思想资源的批判性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历史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产生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包容万物的宽厚之德、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我们应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衔接,使其植根于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而富有生命力;善于从传统文化宝库里采摘优秀的富含新时代精神的成果,汇成教育理论体系,运用于教育实践,进一步增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中了解我国各民族艺术的光辉成就和优良传统,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四)广泛吸纳国外尤其是西方价值观的有益元素。包括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内的所有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西方文明起源、发展、成熟于欧洲,20世纪扩展到美洲、澳洲等广大地区并影响了全世界,尤其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过程中形成的资本主义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温家宝总理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来者不拒,必然成为西方价值观的俘虏;盲目排外,必然停滞不前,成为世界价值观体系的“矮子”。我们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精髓的同时,必须注重与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优良元素衔接,特别是与近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由、平等、诚信等观念的衔接,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文明中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内涵,优化体系结构,使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成为人类价值观体系的优秀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宿迁市政府办公室)

 

 

 

 

对接桥头堡  融入长三角

 ——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思考与对策

杨崇祥

       以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为中心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制定并实施以后,宿迁尽管没有像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那样被直接纳入沿海开发区,但作为紧靠沿海开发区的毗邻市,面对这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态势,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为谋划新一轮发展,迅速作出了实施“东向战略”的科学决策。这一战略的出台,对于宿迁“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社会新一轮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思考和探索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对策,既至关重要,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东向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宿迁制定“东向战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它是宿迁在建市以来大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实施工业强市,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进入财政过百亿新平台,并冲刺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双双超千亿新高峰的新阶段,又面临国家和江苏经济发展战略格局调整新形势的必然产物。

       1、名列第一批沿海开发城市的连云港由被动转入主动,作为毗邻城市的宿迁,既有赶超的压力,更有联动发展的机遇。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为加快沿海开发确立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第一批沿海开放型城市,时至今日,相比之下,连云港、南通不仅比其他12个城市慢了一拍,而且紧靠连云港的山东日照港,我省沿江的张家港也墙外花香。这就使得连云港和南通,尤其是连云港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不能发挥作为新欧亚大陆桥头堡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这就加大了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的开发力度,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能使三市本身得以更快的发展,而且能使其对周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变为可能和现实,宿迁作为毗邻城市接受辐射自然得天独厚,并突出地呈现出既有可能拉大与连云港、盐城这两个本来差距不大的城市差距的压力,更有与沿海三市联动发展的难得机遇,联动发展,全力赶超,应当有所作为。

       2、“长三角经济区”范围扩大,宿迁纳入其中,为今后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带来更加有利的广阔前景。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它不仅已经或者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复苏的“发动机”。它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的作用。宿迁是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宿迁的欠发达主要就是欠在工业上,宿迁纳入长三角后,将处于承接其核心区的资本、产业与技术转移,更便利、更直接的有利地位,必须有所作为。

       3、“三沿”战略未能缩小南北差距,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振兴苏北,不仅对沿海三市千载难逢,而且对毗邻宿迁也机遇难得。

       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长期形成了南北差距,改变这种状况本应借助国家将连云港、南通列为第一批开放型城市之势,集中精力开发沿海,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但是,却因苏南基础雄厚上去容易,抓住了苏南江苏就能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加之在某种程度上当时的省领导认为苏北上不去是干部原因,只要把苏南的干部调到苏北就能解决问题,以致重心偏南,在上世纪重点发展苏南的基础上,进入新世纪后又大力实施“三沿战略”。而这种发展格局不但未能缩小南北差距,反而拉大了南北差距。于是本届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振兴苏北步伐,实施了以苏北为重点的沿海开发战略。这对于宿迁来说虽不是直接受益者,但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难得机遇:一是宿迁毗邻连云港,连云港的兴起必然直接辐射和带动宿迁发展;二是由于宿迁不是直接受益者,省委、省政府必将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大对宿迁的扶持力度,宿迁也必然会有所作为。

       东向战略的制定和出台,正是宿迁有所作为的首要标志,其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缩短接受辐射将逐步得到增强。

       连云港定位于国际性、综合性远洋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大丰港口群侧重成为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性港口,南通港则将建设成为多功能综合性近洋枢纽港,同时接轨上海,与长江三角洲连成一片,并启动绿色快航航线、电子数据交换中心、港口物流园区及港口生产等一揽子合资合作项目;盐城市境内各港则身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喂给港和连云港组合港的“双重角色”。连云港则发挥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对接中西部地区与上海港间的货物中转,做大“海铁联运”规模。宿迁中心城市相距连云港150公里,所辖沭阳县与连云港搭界相连,既能接受连云港的直接辐射,又能接受长江三角洲的复式辐射,而且其辐射程度将随着沿海城市实力的不断提升,呈现出逐渐增强之势。

       2、区域毗邻联动发展有利于发挥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体要加快发展增强实力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以周边地区为依托。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就是依托江苏和浙江两省,及其广大城市群而发展的,沿海三市兴起开发就为周边城市与其联动发展创造了条件。宿迁既纳入了长三角经济区,又紧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具有联动发展的广阔舞台。同时,区域经济也是差异经济,任何两个和更多的区域之间,其产业布局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状况等的不同,必然呈互补状态,这就给宿迁自身优势的发挥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3、策应产业技术转移更加方便和直接。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教授认为,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南通承担着呼应浦东开发,将浦东的辐射力向广大北方区域传递、扩散的任务,连云港又是串起陇海沿线的亚欧桥头堡,江苏沿海区域面积虽然不大,但战略地位令人瞩目。因此,无论是接受沿海开发区的直接辐射,还是接受长江三角洲的复式辐射,宿迁都将比以前更直接、更方便。

       二、东向战略的思维空间与内涵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即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作为事关全局的“东向战略”的出台,必然是宿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思维和科学思路的集中体现,“东向战略”也必然有其特定的内涵。正确理解“东向战略”的思维空间,把握“东向战略”的特定内涵,对于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1、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流动思考上融入一体。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判断。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相对较快,能源和原材料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大规模利用世界资源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无论是江苏沿海开发的要义,还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意图,都是源于这一科学判断,并基于江苏沿海所拥有的建设大型深水海港的条件,能够为国内能源资源的区际调动和国外资源的进口提供便利的通道,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资源进口、储备、加工基地而形成的。所以,对于宿迁来讲,制定东向战略必然要考虑利用区际和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通过进一步承接国际和区域资源流动,并实施外向突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本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从国家战略层面的产业转移思考融入一体。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区位上来讲,中西部地区都将受到拉动和促进,宿迁作为毗邻城市就更在其中了;从产业上来说,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实力最雄厚的地区,宿迁应当也必将在承接其产业转移上,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

       3、从全省生产力发展新布局思考融入一体。

       江苏沿海地区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是江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省委、省政府作出沿海开发的战略决策,加快沿海开发将使本区与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共同构建全省生产力布局的主体框架,规范开发秩序,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发展,构成区域联动发展态势。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促进苏中、加快苏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意义重大。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面对江苏新一轮的生产力发展格局和苏北振兴的逼人态势,宿迁虽然压力和挑战很大,但更多的是机遇和受益,只要有所作为,必然前途光明。

       4、从宿迁现实优势和未来趋势思考融入一体。

       “东向战略”的制定除了以上的因素外,最重要的依据当然是宿迁的市情,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就业组成的社会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构成的经济条件,以及所处的区际、国际环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宿迁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生态资源优越,具有区际联动的独特优势;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园区建设功能齐全,中心城市宜业宜居,具有承载产业转移的坚实平台;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支柱产业实力较强,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具有联动发展的互补能力;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心态强势,综合改革深入,创新创业领先,政策机制灵活,具有承东启西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尤其是连续数年发展速度全省领先,财政收入越过百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具有融入联动,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实施“东向战略”既是科学决策,也是宿迁的现实选择。

       在更大的思维空间,理解和领会宿迁实施“东向战略”的要义,对于正确把握“东向战略”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东向战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涵:

       1、空间上泛东向的范围。

       “东向”不仅指江苏沿海的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而且指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还应该包括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我国沿海东北和东南方向的其他城市,以及隔海相望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

       2、主体上突出产业发展。

       无论是江苏沿海开发,还是长江三角洲开发,都是为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吸引国际资源、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区域联动,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发展,增强地区实力。宿迁实施“东向战略”,必须把重点放在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吸引项目落户,促进外向带动上。

       3、策略上有区别地对待。

       要面向泛东方,对内把握江苏沿海开发和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战略定位,策应沿海开发,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势互补、承东启西对接为重点;策应长江三角洲,以集聚生产要素、承接产业转移、招引大项目落户为重点;对外策应东南亚和东北亚,则利用这两个平台,以吸引国际资源,抢占国际市场为重点。

       4、目标上可持续地发展。

       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工业强市为中心,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对外开放与区际合作、硬实力增强与软实力提升,促进宿迁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施东向战略的对策建议

    制定和实施“东向战略”,为宿迁在更高的平台上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关键在于沿着这个方向,按照这个思路,寻求科学的对策。

       1、交通物流对接先行为联动发展夯实基础。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普通老百姓都懂得要想富,先修路。江苏沿海开发无论是作为国家层面的带动中西部地区,还是作为江苏层面的振兴苏北,都必然要求通过交通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必然要求打开沿海大通道,必然要求沿海交通基础设施向腹地和大后方延伸。宿迁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为江苏、山东、河南三省之通衢,且西南部毗邻安徽,处于承东启西的特殊地理位置。宿迁必须抓住机遇,全力加快基础设施,首先将物流通道向东延伸,实现与沿海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水陆并进,加快宿新高速、宿淮铁路、省道245线、宿沭连一级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并迅速启动宿连运河开挖工程,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交通物流与沿海开发区的互动。

       2、主攻产业以打造特色集群发挥优势。

       区际联动主要是产业联动发展,必须主攻产业,但是,联动又主要是优势互补,尽量避免同质竞争。现阶段连云港重点发展电力、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重大基础工业和海洋资源加工业;盐城重点发展汽车、纺织、食品、电力、化工等骨干产业;南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船舶修造等支柱产业。宿迁要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必须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转”的差别竞争原则,一方面要在产业布局上发挥优势产业竞争力,一产,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突出发展粮油、花木、蔬菜、淡水养殖四大产业;二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木材加工业、玻璃加工业、酿酒产业、塑料包装业、纺织服装产业;三产,坚持走现代服务业道路,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及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另一方面,要在规模拓展上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市场占有率,全力打造木材加工、纺织服装产业、玻璃加工产业、酿酒产业、塑料包装产业、软件业、服务外包业、物流业、粮油、花木、蔬菜、淡水养殖十二大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培育和逐步做优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型产业,并突出植根性强的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打造,形成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上规模的产业竞争优势。

       3、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功能集聚生产要素。

       城市是经济的主体,也是经济的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经济资源的流动是横向的,哪个地区投资成本低、收益好、社会稳定、环境优美,哪个地区获得的投资就多,技术、人才、信息和人口就向哪个地区集聚。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的流通功能是否便捷高效,是否方便要素富集。为此,要立足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对接点的定位,按照“老城区改造出精品、新城区开发出形象、开发区建设出效益”的目标要求,加快中心城市和三个县城建设,着力打造与沿海开发距离最近、连接最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群。一是增强要素承载功能,着力建设产业联系密切、专业特色鲜明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加快培育带动力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增强投资吸引功能,着力打造“三最四底”投资洼地,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宿投资兴业,特别是要吸引长江三角洲的资本、产业、技术转移,让更多的大项目落户宿迁。三是增强产业服务功能,按照多层次、多功能、广辐射、开放式的市场体系要求,着力建设与产业集群互动联系的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专业市场和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市场,以及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四是增强人口集聚功能,着力规范发展房地产开发市场,打造城市生态环境,启动中心城市文明创建工程,让中心城市更加宜业宜居,拉动城市人口倍增,促进城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4、招大引强以项目落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是策应沿海开发,还是承接长三角资本和产业转移,最为关键的还在于项目落户上。实践证明,宿迁的发展速度之所以能够连续数年保持走在全省领先的水平,主要就是得益于恒力、娃哈哈等一批大项目的落户。当前,我们正面临着长三角和江苏沿海开发的大好机遇,更应当把招大引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要认准方向,始终把招大引强的重点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力招引上海、苏南和浙江地区的大项目落户宿迁。二是要大强优并举,突出引进投资额度超亿元、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大项目;着力引进就业人数多、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强项目;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无环境污染的优项目。三是要加大力度,不断提升招引大项目的水平。要在招商力量的组织上,群专结合以专为主,充分发挥专业招商人员的优势;在吸引项目落户上,优惠与服务结合,以服务为主,突出做好帮办服务工作;在落实招引大项目的责任上,奖惩结合,以奖为主,激励更多的人建功立业。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今年两会最热议的话题和关键词。东向战略是宿迁战略层面的规划,我们实施东向战略,必须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经济发展的方式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转变、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依靠知识投入增加效益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并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整合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以协作的方式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做强新型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对接沿海开发、融入长三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融互动。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进人民群众机会均等地参与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五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广泛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形成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六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城市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和合理配置,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四、实施东向战略的举措

       东向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明确要义、把握内涵、寻求对策,更需要付诸以扎实有效的实施举措。

       1、加快规划制定,形成指导力。

       所谓规划,即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的整套行动方案。东向战略已经从宏观上对宿迁对接桥头堡、融入长三角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相应的工作首当其冲就是要为落实东向战略制定科学地实施规划,以形成对于策应江苏沿海开发和长江三角洲开发的指导力。要通过规划制定,分析资源、优势、潜力,预测投资、效益、前景;明确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实施原则、方法步骤;确立主攻方向、战略重点、主要任务、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实施举措,从而为全市上下贯彻东向战略、实施东向战略、实现东向战略,提供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行动纲领。

       2、坚持解放思想,提升软实力。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法宝,面对对接沿海开发和融入长三角,且挑战和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的态势,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放宽眼界。要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流动、国家层面上的产业转移、江苏生产力新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东向战略的重要性;要站在区际联动发展、打造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东向战略的必要性;要站在宿迁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跨越与争先、富裕与文明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东向战略的紧迫性。立足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结合日趋紧密,及其在激烈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日趋凸显的态势,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实施东向战略,促进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切实摆上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创业宿迁、生态宿迁、效率宿迁、诚信宿迁、平安宿迁、文化宿迁”为目标,大力弘扬“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努力塑造“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市民心理,着力构建以“城市集聚力、全民创造力、生态吸引力、文化感召力、市民素质力、政府服务力、人才支撑力、形象传播力”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软实力体系,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切实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突出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力。

       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宿迁作为全省唯一的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市,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优势和潜能,要在完善过去改革创新所形成的体制机制制度的基础上,围绕东向战略的实施,进一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一是创新产业政策和制度,最大限度地吸引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优质产业和大项目落户;二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和制度,最大限度地招引金融机构和投资主体,吸纳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为联动发展搭建融资平台;三是创新自主创新机制和制度,对内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对外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联合创新;四是创新用人机制和制度,立足人才的真实效用,打破地区、行业、性质、学历、年龄等界限,让真正优秀的人才为宿迁发展服务。五是立足持久创业,进一步创新激励和扶持主体创业的政策、机制和制度,并使之成为长效机制。

       4、深化全民创业,增强发展力。

       以创业促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宿迁近些年来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头戏。对接沿海开发区,融入长江三角洲,为宿迁全民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文化向创业实践转变,创业实践向创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将建设创业文化,促进全民创业引向深入,提升水平。一要进一步深化培育,努力使创业意识变为宿迁人的文化自觉。把宿迁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由安平转为求富、由守摊转为开拓、由好逸转为拼搏、由求稳转为历险、由保守转为争先。二要进一步营造增强自主创业信心的政治氛围、激励主体奋斗的思想文化氛围、“创新创业光荣,守业守旧可悲”的舆论氛围,扶持创业,帮办创业的服务氛围、让创业主体放心创业、安心创业、专心创业的法治氛围。 三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建设创业信息市场、创业项目市场、创业要素市场、创业人才市场、创业劳动力市场,让各类创业主体充分创业、平等创业。四要努力提升创业层次和创业水平。以产业为纽带,推动群体创业,把更多的劳动者吸引和组织到当地的特色产业上来,不断放大群体创业效应;以规模促效益,壮大中小企业,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扩规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以发挥规模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拓展促层次,提升创业水平,大力支持创业主体向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促进创业项目提升档次,创业企业优化升级。

       5、大力引进人才,优化支撑力。

       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人才则是少数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做出超常贡献的人。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当今,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开发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宿迁的人才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发挥的越来越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引领技术创新的理工类领军人才,在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引领理论创新的哲、经、社类领军人才,都还显得严重短缺。而实施东向战略,没有人才支撑一切都是空谈,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为此,必须以培养和引进产业创新型人才、学科领军型人为重点,自觉克服重培养轻引进、重引进轻使用、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以及误把学历当人才的不良倾向,通过联合高校外引内培、找准方向实践锻炼、资助资金开发项目、因才使用委以重任、绩酬挂钩激励奋斗等各种途径和举措,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宿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区际乃至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施东向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6、落实岗位责任,强化执行力。

       实施东向战略,促进跨越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宿迁人的光荣使命,更是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而任何岗位职责都是一个责任、权力与义务的综合体,任何割裂开来的做法都会发生问题。建市以来,宿迁的广大干部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宿迁跨越发展的实践证明,宿迁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一支能够经得起各种挑战和考验的队伍。但其中也有极少数人往往重视了权与利而忽视了责,热衷于当裁判,当管人的人,既不尽职又不担责,满足于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上报纸、上电视、争彩头、出风头。甚至极少数领导干部也口号提得很响,但只限于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念在会上,“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很少在落实上下功夫,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好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策略在他那里形成空谈。

       上述现象不仅不能适应宿迁跨越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实施东向战略,赢得新一轮大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除了这些人个体素质低下以外,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执行力不到位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政府的执行力是党的意志、主张和人民的意愿能否实现的关键,贯彻落实东向战略绝不能允许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因此,必须求真务实,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通、执行不力的问题。

       一要转变执政理念。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办实事,求实效,讲真话,不浮夸,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抓实干。二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执行是对决策的执行,决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行的好坏。要建立、健全决策者责任制,明确规定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三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和适度分离的要求,着力解决职能交叉、责任不清、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下大力气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建立一个廉洁奉公、精简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四要优化工作流程。高效、规范的工作流程是提高政府执行水平的保证。执行的目标一定要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执行指令一定要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起止、轻重缓急;执行过程中要从细节抓起,关注、督促、指导。五要创新手段。采用电子政务、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政府提高公众服务的能力。六要加强监督。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工作流程各环节的状况与问题,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行为从严执纪,实施问责和责任追究。同时要高度重视舆论和公众监督,防止执行不作为行为的产生,使市委市政府的东向战略和一切决策部署都得以圆满地贯彻执行,促进和推动宿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作者系宿迁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副研究员)

 

 

 

如何寻求制度建设的最大成效

周连梅

    制度建设,一直是各级政府,各个单位抓工作落实的重点和关健,但纵观上下,发现效果不太尽人意,或者说制度建设应有的“成效”没有达成最大化最优化。笔者以为宿城区发改局制度建设的过程与效果是一个成功的个例,不妨证述如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个月,你得了多少分?”目前,这句话已成为区发改局工作人员之间打招呼的常用语。自今年10月份以来,区发改局在派驻纪检组的带领下,在局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狠抓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建设,狠抓制度建设,狠抓上下班工作纪律的督查,严格考核奖惩,一周一通报,一月一兑现,一季一评议,一年一总结。全局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激情昂扬向上,攻坚克难斗志日渐高涨,争学比干创佳绩的浓厚氛围,激励着全局每一个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制度建设立标杆

    “用制度管理人,  向制度要效率”,这是区发改局抓制度建设的初衷。虽然抓制度建设一直被作为发改局一项重点工作,可是收效甚微。这次领导班子坐下好好地进行了总结与研究,寻找真正的症结所在:一是制度还有些空洞,不够贴近实际,执行起来有些困难;二是缺乏执行过程中的督查考核措施;三是个别人员置身于纪律之外,制度面前不能做到人人平等。针对以上问题,按照“废、改、立”的要求,对原有制度进行重新修改完善,同时出台工作考核办法等配套措施,确保通过制度建设为全局人员树立统一的标杆。

    二、日常督查塑形象

    公示栏上每周的通报,成为区发改局政务公开栏的一道亮点,吸引本局人员、兄弟单位及前来办事人员的眼球。通报以纪检组名义下发,主要内容包括全体工作人员执行工作纪律情况、集中学习情况、办公及个人环境卫生情况、工作实绩完成情况、文明礼貌用语使用情况等内容。同时,评出每周之星,给全体工作人员树立学习榜样,让每个人都清晰地意识到哪些行为是规范的,哪些成绩是值得赞同与认可的,哪些意识是与中心大局相背离的,从而塑造出发改局对外的整体良好形象。

    三、考核奖惩增亮点

    考核以“百分制”形式进行,每人每月以100分为基数,其中工作实绩60分、集中学习20分、日常管理20分,每月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打分,并严格兑现奖惩,年终以月平均值作为全年综合目标考评成绩,并作为评先评优、推荐提拔的依据。以前,工作完成的好不好,快不快,优不优,没有公开透明地摆出来,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与工作热情受到影响。现在每个人一个月做了哪些事,工作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如何,阳光般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成为引领人们前进的亮点。

    四、争学比干创佳绩

    知识更新、政策调整,一日不学,就跟不上形势。作为全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深学实学透。区发改局坚持每周五集中学习制度,学习内容广泛,既有业务知识、宏观政策,也有科学思维、理想信念、文明礼仪等,学习形式多样化,每个人既可以是听讲者,也可以是授课者。通过学习,不断更新思维、更新知识,提高综合协调、归纳判断、调研分析能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干事的本领与能力,思想上要想干事,行动上要会干事,结果上要干成事。争着学,比着干,把发改局承接的招商引资、项目帮办等每一项工作内容,每一个目标任务完成得更快更好更优,为实现全区经济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宿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宿迁市2009年经济运行系列分析

陈久春  蔡平  魏丽

       2009年是经济发展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局势,宿迁广大干群牢固树立“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招大引强,全市经济呈现“迅速企稳、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提前一年登上“双八平台”,经济总量一举突破800亿,财政收入跨越“百亿”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2008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回落较快,市委、市政府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及时启动刺激经济增长的应急方案,先后出台“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举措,同时制定“促增长12条措施”,全市经济形势迅速企稳回升,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出现新格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6.85亿元,增长13.5%;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升1.00.7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9.62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2.86亿元,增长15.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05.02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4.36亿元,增长15.9%。农业比重首次降至20%以下,产业结构呈现19.346.334.4的新格局。

       (二)高效农业发展较快,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2009年,宿迁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54亿元,可比价增长5.8%(下同)。其中,农业实现169.29亿元,增长7.7%;林业实现12.19亿元,增长5.1%;牧业实现50.54亿元,增长3.8%;渔业实现49.64亿元,增长2.1%;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5.88亿元,增长9.8%

       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48.41万亩,比2008年增加14.05万亩,增长1.4%。高附加值作物面积较快增长,其中蔬菜106.88万亩,增长12.8%。粮食面积844.32万亩,比上年减少7.64万亩,下降0.9%,这是宿迁粮食面积在连续增长五年后进行回调,在单产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全年粮食总产358.99万吨,比上年增加6.53万吨,增长1.9%,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高效农业迅猛发展。全市新增高效农业、渔业面积分别为36.3万亩和11.3万亩,累计分别达236万亩和54万亩,分别占耕地和水产养殖总面积的35.8%39.2%。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5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58.9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共协议引进规模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48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60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中粮集团、九州集团、益客食品、瑞克斯旺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相继落户。   

       (三)工业经济“先抑后扬”,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年内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给宿迁工业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全市上下着力推进招大引强,不断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工业经济呈现“迅速企稳、先抑后扬”的明显态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较快提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74亿元,增长20.2%,比年初高3.8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工业升级步伐加快,高新企业增势强劲。在强有力的招商引资举措下,宿迁工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迅猛。截止11月末,宿迁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101家,比2008年多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3.06亿元,增长41.5%,比全市增速快16.2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6%,比2008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4.34亿元,增长72.0%;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5.80亿元,增长65.2%;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实现10.45亿元,增长48.3%

       亿元以上企业进一步增多,对工业经济贡献突出。年内全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做大,亿元以上企业进一步增多,对工业经济贡献突出。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10家,比上年增加26家;累计实现产值349.2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6.6%;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57.3%,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5.1个百分点。其中超10亿元企业有三家,分别是“洋河”、“双沟”和“天能电池”,比同期多一家。

       经济效益不断好转,企业发展信心明显增强。年内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好转,发展信心明显增强,呈现“利润增速快于利税增速,利税增速快于销售增速”的良好态势。前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6.4%,比年初快11.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增长55.2%,比年初快48.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85.5%,比年初快89.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61.4%。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也分别从一季度的101.9%108.2%,上升到四季度的129.7%129.2%,工业发展形势明显向好。

       (四)重点领域推动有力,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较旺等推动下,宿迁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呈现“低开高走”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40.43亿元,增长41.2%,比年初高16.1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不断走高,投资结构趋向优化。年内在“德顺纺织”、“翔盛纤维”、“金鑫轧钢”、“天能二期”、“赐富工业园”、“海欣工业园”、“宝迪食品工业园”等重点项目推动下,全市工业投资高位运行。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567.68亿元,增长55.3%。从行业投向看,一直处工业投资增速最快的轻纺工业,出现了增速逐步回落趋势;原材料和机电工业增速加快,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前11月,全市轻纺工业完成投资291.91亿元,增长47.7%,比同期增速低27.9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较2008年下降4.4个百分点。机电工业完成114.71亿元,增长66.7%,比同期增速快1.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较2008年提升1.1个百分点。原材料工业完成投资69.32亿元,增长1.3倍,比同期增速快94.3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较2008年提升4.4个百分点。

       政策推动作用明显,楼市回暖迅速。在市委、市政府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新政的影响下,宿迁楼市迅速走出年初低谷,并于二季度开始一路走高,在8月份销售量冲高以后,年底又现销售火爆局面。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117.36亿元,增长34.8%,比年初增速快9.0个百分点。至11月末,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499.14万平方米,增长29.2%;竣工面积345.87万平方米,增长1.7倍。商品房销售面积429.72万平方米,增长47.9%,比同期快54.5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对投资拉动有力。年内宿新高速、宿宿淮铁路、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市海关商检大楼、市区运河一号桥、黄河三号桥重建等总投资779.73亿元的121个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初步统计,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93.7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4.0%

       (五)消费市场持续较旺,零售额增速一路攀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等国家刺激消费政策逐步落实,加之经济形势逐步回暖购物环境进一步改善,有效刺激了宿迁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市场持续较旺,零售额增速一路攀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60亿元,增长19.2%,比年初提升1.8个百分点。

       市区消费保持领先。近年来,全市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人口持续向市区聚集。加之国内知名商业企业进驻宿迁,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商贸辐射力,市区商气人气逐步旺盛。前11月市级实现零售额81.49亿元,增长20.6%,比全市增速快1.6个百分点;占全部零售额的38.7%,比同期增速高0.5个百分点。县级实现零售额73.28亿元,增长18.9%;县以下实现零售额55.70亿元,增长16.8%

       消费层次继续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宿迁居民消费档次持续提升,高档消费品销售形势较旺。从限上单位的商品消费类别看,汽车类消费增速仍处各类消费之首,前11月实现销售13.54亿元,增长1.3倍,比限上单位平均增速快81.1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消费次之,实现销售0.64亿元,增长58.1%

       (六)对外贸易逆势而上,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年内对外贸易在全省及其它市全线下滑的情况下,宿迁持续呈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增速一直居全省首位。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23亿美元,增长31.0%。其中出口实现5.35亿美元,增长24.3%。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实现1.51万美元,增长35.3%

       纺织原料及制品业在出口总量和速度上都位居各类产品前列,前11月实现出口额1.23亿美元,增长50.7%,占全部出口的25.7%;机电产品累计实现出口0.92亿美元,增长18.4%,占全部出口的19.2%;塑料制品累计实现出口0.69亿美元,增长33.0%,占全部出口的14.5%

       (七)开发区经济持续向好,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发展迅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年初开发区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二季度起形势不断好转,目前已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全年全市开发区有新开工项目238个,比上年增加5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7个,比上年增加17个,“可成科技”、“赐福工业园”等项目投资超过2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8.41亿元,增长10.8%;实现业务总收入512.53亿元,增长27.9%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发展较快。在深入开展“服务外包突破年”等活动的推动下,全市已形成6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区,其中两家获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3家获批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内集聚了“华军”、“小聪软件”、“悦商”、“博贤”(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企业。全年新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64家,总数达到120家;从业人员2415人,是年初的4.6倍;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亿元,达到3.97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快速发展,对全市服务业水平的提升和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财政收入突破“百亿”,金融机构平稳运行。年内全市财政总收入持续较好,10月份又一举突破“百亿”大关,推动全市经济步入全新发展阶段。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0.23亿元,增长41.3%。其中,财政部门征收额和增速仍为三大部门之首,累计实现55.93亿元,增长66.7%;国税部门实现36.02亿元,增长33.2%;地税部门实现38.28亿元,增长32.3%。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07亿元,比同期多收16.55亿元,增长35.6%,增速创年内第一高峰。其中税收收入48.95亿元,增长36.7%,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7.6%,比2008年高0.6个百分点。

       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7.09亿元,比年初增加158.09亿元。其中,储蓄存款336.13亿元,比年初增加64.77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6.10亿元,比年初增加141.99亿元。

       (九)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物价水平有所回升。持续回暖的经济形势为宿迁城乡居民稳步增收奠定了较好基础,全年城市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2230元,增长11.6%。其中,工资性收入7828元,增长10.1%;经营净收入2549元,增长17.1%,高出总收入增速4.5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2334元,增长32.0%,高出总收入增速20.4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128元,下降24.4%。人均消费支出8009元,增长9.6%。其中食品支出3063元,增长5.2%。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57元,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12.0%;人均消费支出4028元,增长12.7%。其中食品支出1772元,增长8.6%

       随着经济逐步回暖,宿迁物价水平也一改持续走低态势,9月份起呈现逐步提升之势,目前已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食品类价格走高是本次物价提升的主推力量。12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1%,比11月高2.9个百分点。其中鲜菜类指数137.8%,比上月提升20.0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最大;水产品类价格指数100.0%,比上月提升3.5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次之。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宿迁快速反应的政策措施对全市经济迅速企稳回升起到重大作用,多项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

       (一)三大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目前,经济持续回升的总体趋势已经明朗,但从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运行态势看,经济持续较好发展的动力仍显不足,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年内投资保持40%左右的较好水平,但工业投资增速比同期回落22.3个百分点,将对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的全市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路走高,成为今年拉动经济增长较为强劲的一支力量,对稳定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楼市旺销会在近年内挤占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对提升消费总体水平不利;年内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居民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和释放。另外,进出口增速在前三季度达37%的高峰后逐步回落至年底的26.8%,回落幅度较大,增加了2010年出口的不确定性。

       (二)一般预算收入中房地产及相关税收远高于增值税,对财政持续稳定增收不利。年内我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标志着全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对财政贡献不菲,财政持续增收的形势不甚乐观,对稳定经济、实现平稳增收将产生不利影响。从财政收支快报情况看,一般预算收入的税收收入中契税实现6.88亿元,比增值税高0.75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4.0%。加之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以及房地产企业上交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等,更远高于增值税。财政收入过多地依赖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对提升城市竞争力、集聚城市人气商气、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

       (三)高新技术企业仍偏小,工业的产业层次亟待提升。年内全市规模以上木材加工、食品制造等六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虽比2008年略降4.0个百分点,但仍占78.0%,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偏少,工业的产业层次亟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实现40%以上增长,比全市工业增速快15个百分点以上,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是体量较小,产业带动力不强。目前全市产值最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精科科技”,年内仅实现产值1.6亿元,占全部高新企业产值的4.4%,行业领军能力较弱,对提升工业整体层次的带动力不强。

       (四)利用外资形势不容乐观,外向型经济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年内全市利用外资持续下降,前11月商务部反馈资料显示,全市实际利用外资0.86亿美元,同比下降4.2%,仅占全省的0.38%。同时宿迁对外贸易增速一直在全省逆势前行,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11月份南通、扬州和苏州分别以53.2%17.0%10.6%的速度快速回升,对宿迁保持领先地位形成严峻挑战。

       三、2010年经济形势展望及发展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决战之年,在沿海大开发启动之际,在宿迁“百亿”平台后加快发展之时,只要我们出手得当,机遇将大于挑战。预计2010年全市经济将在2009年企稳回升的基础上,呈现稳中见快的运行态势。

       (一)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宏观环境进一步趋好,国家已确定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刺激经济增长的调控措施将延续。年内世界各大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出现了经济复苏迹象,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相继提高利率,预计明年世界经济形势将会进一步趋好。刚结束时间不长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确定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提出“调结构、扩内需、防通胀”号召,表明了国家战胜复杂局面的坚定信心与战略部署。明年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前,商务部“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广告已在全球播放,着力推介中国产品,促进对外出口。下一步国家还将采取扩大农村消费、城市消费、换代消费、信用消费和节庆消费等五大措施促进消费增长。因此,2010年国内经济增长将呈现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的良好局面。

       2、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及结构调整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将为宿迁带来招商引资的新机遇。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后危机时代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创新、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将成为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一些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较少、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将给宿迁的招商引资带来新机遇,宿迁将迎来承接转移、吸引投资的新一轮利好。同时,转移来的企业大多不是简单的工厂搬家,而是选择了较新或最新的机器设备,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与工艺组织生产,将对宿迁产业集聚和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另外,宿迁正在积极争取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试点市”和“产业转移示范市”,新经济要素向宿迁汇集的步伐势必会进一步加快。

       3、招大引强战略深入推进,全市大企业不断增多,将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宿迁不断推进招大引强战略,一批投资多、体量大、带动力强的企业陆续落户宿迁,将强力带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翔盛粘胶”、“金鑫轧钢”、“恒力二期”等大项目将进入正常生产阶段,使宿迁的大企业成员进一步增多,势必发挥出顶天立地的顶梁柱效应。

       4、“百亿”平台后将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必然推动宿迁经济持续增长,迎来后发快进的新局面。年内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从省内先期达“百亿”城市的发展轨迹看,“百亿”之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发展机会将进一步增多。2010年是宿迁“百亿”之后的第一年,经济也将会延续“百亿”后的一般规律,实现更高层次上的更快发展,使宿迁迎来后发快进的新局面。

       5、宿迁发展事关全省小康进程,必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关注和扶持,全市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较好。宿迁是全省的经济凹地,发展情况事关全省的小康进程,必然倍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重点帮扶下,全市开拓创新,自我加压,在重点工程建设和南北协调发展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经济呈现跨越发展之势,多项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首位。目前虽然省委省政府已将扶持面扩大到苏北五市,但宿迁仍是扶持重点,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较好。只要我们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主动策应扶持,仍将创造令全省、令周边刮目相看的“宿迁速度”。

       (二)制约宿迁发展的不利因素

       1、国际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年内二季度以后,全球各大经济体呈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复苏。但世界实体经济毕竟遭受了重创,复苏的步伐不可能过快。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实体经济的需要,频繁对我国产品实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且已对轮胎、钢管等产品加收高额关税。欧盟和其它发达国家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有效仿趋势,不断对我国产品实行“围追堵截”。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日盛,将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仍将相当严峻。虽然宿迁经济外贸依存度不高,但发达地区的外向型企业若把竞争的触角转向国内,势必要参与瓜分国内市场份额,对宿迁工业经济必然造成较大冲击。

       2、信贷政策收紧迹象日渐显现,将对宿迁经济增长和财税增收不利。年内央行虽没有集中出台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回笼资金的政策,但内部央行票据频繁发售,传递出信贷收紧的信号。2010年信贷政策调紧的预期不断增强,将使宿迁工业企业资金紧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同时也将影响宿迁新签约的“嘉士利”、“汇源”等大型项目顺利开工,减弱以投资为主力的宿迁经济增长预期。另外,年内房地产价格提升较快、房地产销售优惠政策力度将逐步减弱、有效需求提前释放以及信贷政策收紧等,都将对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较快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房地产对宿迁财政贡献三成以上,势必对宿迁财政增收不利。

       3、宏观战略布局惠及周边地区,宿迁被政策边缘化的现实不容忽视。宿迁地处苏北腹地,经济总量一直偏小。近年来,国家及省级发展战略惠及连云港、徐州、盐城和淮安,同时省政府对宿迁的“特惠”政策也转变为对苏北各市的“普惠”政策,宿迁被政策边缘化的现实已经摆在面前,使宿迁下一步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三)2010年工作建议

       1、着力对接“沿海开发”,加快实施东向西联战略部署。年内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仅是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发展机遇,也是泛沿海城市的发展机遇。宿迁要站在东部板块的高度,将宿迁融入国家协调发展的战略之中。要大力宣传宿迁的“东向战略”,全力做好铁路、公路、水路以及机场与沿海三市的无缝对接,努力将宿迁打造为联接“沿海开发”、翘动中部崛起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宿迁拓宽发展领域赢得决定性的基础条件。

       2、继续狠抓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工业对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近年来宿迁经济一年一个台阶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有力拉动。但与周边地区相比,宿迁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宏观市场的话语权不多。新的一年,宿迁仍然要狠抓招商引资不动摇,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在加快建设在手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招大引强战略,重点加大对央企及台资企业的沟通联络力度,说服吸引他们来宿投资。对现有企业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他们迅速做大做强;要对工艺、产品等在国内处领先位次的企业予以重奖,鼓励企业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企业规模上求突破。

       3、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年内宿迁房地产销售持续较旺,商业用房销售增长近1倍,较多的商业用房集中交付使用,将对城市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要切实启动霸王举鼎、四季青、宝龙等重要街区的建设和运营,采取多予少取或与工业企业同等优惠的政策措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要鼓励国内外一线品牌及一流商业机构进驻宿迁,提升商业质态,改变高档消费外流现状,力争商业街区开发一片成熟一片,快速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4、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力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创业求变迁”的理念激发下,宿迁创业者队伍不断壮大,创业成功典型不断涌现,城市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速快于可支配收入增速,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要继续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强化创业服务手段,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要重视培养创业的领军人才,力争培养一批具有行业知名度和带动力的企业家,使宿迁的创业经济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宿迁市统计局)

 

 

 

关于开展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政府职能等方面不断深化与完善,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我国审计工作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使之适应我国现阶段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这是涉及到我国审计工作理念、机制、方式等多层面的一次重大转变。对此,笔者谈一些思考。

       一、从效益审计的发展源流上更准确地把握效益审计的实质

         效益审计在各国的审计实践中早有探索,对其进行国际性的系统阐述是在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效益审计被定义为是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所作的评价与监督。经济性是指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或使用资源的成本;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和其他结果及其所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效益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

       《总声明》确立的效益审计目标包括:一是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二是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三是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四是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

       从上述效益审计的定义和目标可以看出,效益审计强调的是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结果或效益;是否可以以更经济合理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在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发布的《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标准》中,更加全面地提出了效益审计的要求。目前在美国,效益审计已占其总审计量的85%,其余15%属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同样,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财政资金支出的极剧增长和国家经济资源有限的矛盾使得政府更为迫切地提高其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因此,国家审计中的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客观性和现实性也就凸现出来。

       二、开展和搞好效益审计是提高审计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审计目前仍主要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效益审计刚刚起步。《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在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揭露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发展我国的效益审计,主要要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入手,不仅要审查财政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要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切实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增长。

       实施和发展效益审计,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科学审计理念,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审计能力、强化审计监督的一个必然选择,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宏观经济发展大环境的不断规范。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和管理效益审计,通过审计过程对项目执行的具体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强化相关部门的效益责任理念,从制度上遏制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发生和决策失误、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和浪费。实施和发展效益审计,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权力“寻租”是腐败滋生的来源。权力“寻租”的产生正是因为权力之间的衔接处有真空地带,给腐败以可乘之机。效益审计可以很好地填补这一真空地带,使各级权力机构和部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这也是我们党切实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有效保证措施之一。在审计发挥其有效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发展了审计事业本身。

       三、开展效益审计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开展效益审计,其对于财务收支审计而言,是传承与发展,不是一次简单的审计方式转变,而是从审计理念、方法、技术、机制的一次系统转变。尤其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效益审计准则或相关指南,加之效益审计涉及面广,难度大,整个社会经济的管理水平还不高,各项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国内也缺乏一套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审计方法也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审计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我们进行的效益审计,应该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开展,尤其要着力解决理念、内容和队伍问题。

       第一、树立和培养效益审计理念。

       开展效益审计,根本上要有观念上的转变,只有建立在新的效益审计观念基础上的审计新方法、新技术,才能推动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人员要增强宏观意识、创新意识,改变就账论账、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在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指导方针的基础上,增强效益意识,从宏观全局着眼,从体制机制上去提出、解决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效益审计实践,重点对行政成本、重大的政府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支出比较集中的领域率先展开效益审计。

       第二、明确和界定政府效益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在公共财政体系下,我国财政资金支出是政府为完成其自身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支付。财政体系职能的转变导致审计重点的变化,使得当前效益审计工作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成本。行政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由财政预算供给资金的主要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开展行政成本效益审计要抓住与行政成本有关的人、财、物进行监督,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宏观方面,审计分析行政成本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否协调;行政管理人数所占总人口数比重是否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遵循经济效益的要求。在微观方面分析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存在超编,各项财政支出是否存在超预算、超定额问题。

       二是重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领域。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投资效益不理想,损失浪费、资产流失,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所以在现阶段,该领域正是效益审计的重中之重。

         我们在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效益审计时着重锁定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进行:一是经济性——根据合同、招投标文件以及项目控制程序确定该项目是否根据要求按规定时间用最经济的成本或在经批准的费用范围内建成;二是效率性——设备的使用、人员的配备及管理的完善程度,维护、管理和资源分配系统等相关方面与项目的配套情况;三是效果性——审计调查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效果,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还要注重经济效益。

         为实现上述审计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重点环节开展效益审计。

         一是项目的立项环节,即立项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拥有立项决策权的有关部门、人员是否按照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科学结论进行最终决策。

         二是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检查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截留、转移、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的问题;项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是否存在因拨款不及时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及项目效益的发挥等问题;对项目概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是否按概算规定内容建设,有无自行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等问题。

       三是项目管理方面,检查项目是否实行了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采购等程序是否规范按照国家有关的招投标法律法规进行;有关合同是否真实有效,有无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现象。

     第三、培养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保证效益审计顺利有效地开展起来。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体形式,对审计人员、审计队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审计工作人员大多是财经专业出身,随着管理手段日趋多样化,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单一财经知识结构类型已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要求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综合化,体现适应性、整体性的发展需求。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队伍。

         效益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更要注意涉猎管理、技术、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发显得重要。一方面,要多对审计人员进行各种知识尤其是技术学科的全面更新培训,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更新频率要能跟得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适当充实懂技术、懂计算机的理工科人才到审计一线队伍中去,以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全面化促使效益审计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宿城区审计局)

 

 

 

从沭阳花木产业看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存在问题及建议

    沭阳县耕地面积204万亩,其中花木种植面积35.8万亩,品种2000余种,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为培育壮大花木产业,该县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县有花木公司6000余个,花木经纪人5万余人,建有3000多家花木销售网站,每年网上销售定单占经纪人业务总量的50%以上,1.8万余户花农上网及时了解最新花木行情、发布信息,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一、从沭阳县培育花木产业的实践可以看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前景广阔

    一是打造花木信息技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为适应花木产业发展的需要,该县建立了沭阳花木网(网址:www.syhmw.net),为全县花农及园林绿化企业提供花木供求信息、网上报价、栽培技术、病虫防治、经验交流、业内新闻等相关资讯。目前,该网站已发展成中国花木行业综合性门户网,长年在网站发布图文信息的沭阳花木企业达800多家,省外企业10余家,网站日均访问量达5000人次以上。同时,该县先后在12个乡镇建立了花木技术信息服务网站,指导花农及园林绿化企业网上发布供求信息、分析市场行情、查找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办法等,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花木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鼓励花农建立花木营销个人网站。该县出台政策,鼓励花木公司和经纪人建立花木营销网站,网上经商。目前,在百度输入“沭阳、花木”,可以查找到160多页、1800多个沭阳花木企业信息。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运用网络营销花木已经成为全县花农的首要选择。新河镇桐槐村的张继东是全县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发布花木信息的农民,并建起了自己的专业网站,每年利用网络实现花木销售额都在800万元以上。在他看来,过去“一张嘴两条腿,一千里路为一张订单”的营销方式已一去不返,如今“一台电脑一个键盘,轻轻一敲一张定单就搞定了!”与张继东同村的周洪亮,还注册建立了“中国干花交易网”,网络卖花卖出了新产业,用过去当柴烧的龙柳枝等制作的干花,顺利打进了荷兰、法国等欧洲市场。据统计,桐槐村540户人家,60%以上的花农能够进行网上交易,共有270多个花木公司和经纪人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户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三是开展农信通市场信息交流及宣传服务。今年初,该县开通了花木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集团彩铃、小区短信、无线网站等平台,实时发布农业产业尤其是花木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通过该平台,花农可以及时了解最新花木行情,对市场需求量大、前景看好的品种进行大批量购进、繁殖,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该县物价部门还开通了88612328价格咨询热线电话——老刘热线,建立了自己的花木价格调查网络,为花农答疑解惑,让外地客商及时了解沭阳花木市场交易行情。

    二、当前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该县上网用户人数约为38万人,农民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为3.37台,上网人员中非农用户多、农业用户少。大多数农民仍以电视、广播等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计算、报送等多个环节。目前,基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各网站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等多为空白。

    3、农民对电子商务不放心,网络交易安全亟待加强。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农业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人担心是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此,有一部分人或企业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

    4、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合同及过程需要规范。电子商务中,传统商务交易所采取的书面合同不再适用。一方面,电子合同存在容易编造、难以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电子合同的数字化印章和签名的法律效率还没有进行规范。

    三、几点建议

    1、以拉动内需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村村通工程,把互联网连接到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各种农业企业和农民家门口。

    2、建议设立农村信息化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农民计算机知识培训,支持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农民计算机应用技能。

    3、制定优惠政策,引导IT企业投资农业电子商务,引导和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三方交易网站,降低农村信息化门槛,使农民不需要购买太多设备,不需要掌握太多信息技术,便可享受电子商务服务。

    4、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对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成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给予更大支持和帮助。同时,加快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工作,为农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5、建立健全与农村电子商务相配套的规范体系。

                     (作者单位:宿迁市政府办公室)

 

 

 

以虞姬与中国女子文化产业开发为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魏本权   

       一、学界虞姬研究的基本视角与理论成果

       其一,关于艺术作品中虞姬形象的研究。如张爱玲小说《霸王别姬》、梅兰芳主演京剧《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形象。宋红霞认为,《霸王别姬》是张爱玲唯一的一篇历史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虞姬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虞姬是张爱玲笔下第一个较为成功的女性形象,在张爱玲创造的多彩多姿的女性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彭公亮则认为,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中虞姬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二重性。她沉于男性话语霸权之中,只能以死亡来唤醒女性意识,以体现女性主义意识解蔽与塑造的艰难。鲁红霞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主要对“霸王别姬”故事中虞姬的身份建构历程进行剖析。通过对文本与历史——文化的互文指涉来分析虞姬身份建构及身份自我认同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虞姬的性别身份是特定文化制度下意识形态与话语实践之间共谋的结果。朱寅、白育芳则将虞姬与历史上类似命运的女性加以联系,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但是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格局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描摹很简略,这和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符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姬仅在项羽兵败时才出现,所占笔墨极少,但却给后世的文学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虞姬短暂的形象展示和《虞美人》词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来解读虞姬们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

       其二,关于虞姬在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形象研究。余波认为,以虞姬为代表的女性对于历史来说虽有着真实的存在却失去了女性所拥有的本体话语权,女性本身也不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而只是男性意识与男性话语的被动实践者与操纵者,从而最终成为男性所操纵的历史话语和男性主体意识覆盖、淹没之下的无语的存在者。刘玉忠通过司马迁对虞姬的记载来考察司马迁的女性观。他认为,司马迁并没把虞姬当作“红颜祸水”来描写,而是在英雄失路之悲的描写中,处处透露出情的因素,通过如椽之笔向我们再现了凄美而又悲壮的霸王别姬的场面,讴歌虞姬对所慕所爱的英雄——项羽终身不悔的痴情,生死与共的执著,驰骋疆场的侠胆柔肠,一死以谢英雄,顾全大局的义无反顾。由此也可看出司马迁不同流俗的精神与进步的女性观。张军涛在《关于虞姬之死的最新考证》中,以文学作品的想象手法,将虞姬描绘成反叛项羽,隐忍10年终想报复项羽的女性。

       其三,关于虞姬的历史考证研究。杨礼龙在1990年代就提出,虞姬家乡在江苏沭阳。蔡兆银在《项羽虞姬史迹考》中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存的历史遗迹,则毫无疑问项羽是现在的宿迁人,虞姬是宿迁市沭阳县人。针对某些学者将虞姬界定为中国第一首五言诗的作者,郭浩帆在《虞姬与第一首五言诗作者关系考辨》中否定了这一说法,通过对《史记》中《垓下歌》及后人所谓虞姬“和”诗的简要辨证,认为虞姬不可能是我国第一首五言诗的作者。王子今考察了历代作品中关于“姬别霸王”的历史记忆,历史真实之“姬别霸王”在记忆中被转换成“霸王别姬”,自有故事主体尊卑有别的因素,当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性别关系。关于“霸王别姬”是历史记忆,民间对于“虞姬”的特殊纪念方式,有虞姬墓、庙祀等形式。

       学界的上述研究视角和理论成果为虞姬文化开发奠定了学理基础。对虞姬历史真实性的考证性研究,为沭阳文化产业开发确立了基本历史依据;历史上的虞姬香魂已逝,形象婉转凄美,却为两千余年以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充足的创作空间,于是才有了艺术作品中的虞姬形象及其研究。

       二、虞姬文化开发的基本理念

       其一,虞姬文化开发要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进行定位。虞姬不仅是沭阳的,又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面向全国与全球推广虞姬是虞姬文化开发的基本理念之一。将虞姬作为中国民间第一王后、中国女性文化的代表是具有历史依据和学术基础的。可以和同在一地宿迁的项羽一起进行开发,在宿迁建立“中国男人之都”,从而实现“霸王别姬”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开发,达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连锁效应。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经验,进而申报“霸王别姬”为主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沭阳乃至宿迁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二,虞姬文化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相互关联。虞姬文化开发可以依托出生地、死亡地和其它曾存留其足迹的地方。沭阳作为虞姬的家乡,应以出生地、成长地为元素,整合各类资源。

       其三,虞姬文化开发的多元化视角。《霸王别姬》这个故事,曾被京剧、话剧、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表现和改编过。此外,虞姬文化通过民歌、民俗等大众文化艺术形式,从虞姬的主体性地位角度,确立“姬别霸王”霸王的艺术形象;同时继续在霸王别姬的视野下,演绎虞姬与项羽的千古传奇。如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和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将其改编成舞剧,成为虞姬文化开发的又一次创新,抽象的、非理念的舞蹈表现悲剧概念,既尊重历史,又突出个性。整部舞剧除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外,还为“成王败寇”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借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室外演出运作模式,创作以虞姬为题材的实景室外演出类型。此外,虞姬在民间传说、诗词创作等领域,也有整理挖掘与继续创新的空间。

       其四,历史上的虞姬、艺术作品中的虞姬、沭阳当地传说中的虞姬,三个虞姬形象联动开发。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无穷魅力所在,凝结新的文化创意的作品,将展现出新的虞姬形象。

       三、虞姬与虞姬文化

       其一:虞姬其人的定位之一:中国民间第一王后。虞姬在一系列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乃是一位重要的人物角色,但虞姬总是以项羽的宠姬身份出现的,其实就虞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言,虞姬虽因项羽未能称帝不能成为皇后,但虞姬的确可称得上是中国民间第一王后。

       其二:虞姬文化的定位之二:中国女性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从上古神话传说开始,女性就是许多传说中的主角,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集中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春秋战国时期的传说中,普通女性开始进入史籍;秦汉纷争之际,虞姬作为项羽爱妾始终追随项羽,表现出战争颠沛流离中的女性之韧美;随后一批太后皇后、博学女性为史家关注,如武则天、慈禧太后等人,以及蔡文姬等;近代以来,革命女性成为新的女性头角。在中国女性文化发展历程中,虞姬表现出的是坚贞之美、韧性之美、阴柔之美,与男性(特别是项羽)力拔山兮的气概完美合一。因此,虞姬文化应提升到中国女性文化的代表之一的角度去寻找文化开发的灵感。

       其三:虞姬文化的定位之三:美人虞与虞美人。虞美人不仅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在文学创作与艺术作品中,以虞美人为题的作品不胜枚举。提升虞姬文化的品味与文化含量,应更深入挖掘虞美人的文化内涵。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在以项羽为核心的描述下,提到了美人虞,其中这样描写:“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美人虞的简单历史记载,并没有抹杀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价值,从美人虞到虞美人,应是虞姬文化资源的重要来源。

       四、虞姬文化开发的基本思路

       依托故里沭阳,虞姬文化开发应扩展视野和思路,从虞姬文化之外看虞姬,从虞姬之外看虞姬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以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路与视野,重新思考虞姬文化的定位与价值。具体思路如下:

       其一,虞姬文化的媒体宣传策略:应在国内外主要媒体上将虞姬作为中国民间第一王后的定位充分宣传起来。将虞姬与中国历史上的精英女性、普通女性进行关联宣传,把虞姬提升到与武则天、慈禧太后等并列,与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等并立的层面。

       其二,依托虞姬的知名度,在家乡沭阳建立中国女子文化博物馆。此博物馆可定位为国内最大、世界一流的女子文化交流中心、女子文化展示中心。可以选取中国历史上自上古以迄近代中国杰出女子代表人物,展示以女子文化为选题的历史。相应的,在项羽家乡宿迁建设中国男子文化博物馆,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阳刚文化作为主题,构建交相辉映的中国男子与女子文化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文化旅游基地;将沭阳的女子、宿迁的男子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实。

       其三,把虞姬与花乡结合起来宣传。依托沭阳花乡的优越环境,将女子文化与花木之乡产业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嫁接与连体发展。

       其四,沭阳文化的开发还要跳出虞姬其人的影响。沭阳应充分利用其在中国远古的东夷文化中的地理优势,构建以淮夷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展示园区。正是古朴的淮夷文化,孕育了象项羽、虞姬这样的豪杰、烈女。

       其五,整合现有虞姬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国内一流影响的虞姬文化产业。目前,沭阳已经开始重视虞姬文化品牌的开发和利用,举办了首届中国沭阳·虞姬花乡旅游节。还建有虞姬公园,文物遗存有虞姬沟,以虞姬为品牌的经济开发也开始壮大,如酒有虞姬神酒,商城有正在建设中的名品虞姬城等,但这些仅是各自独立的散打型开发,并没有形成组合拳式的虞姬开发及扩大虞姬开发的整体效应。应着力打造“虞姬故里”这一历史品牌,依托得天独厚的中国花木之乡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从而推动沭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虞姬文化要在“全国第一”的层面上做文章,以恢弘的胆识,磅礴的气势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出虞姬文化品牌。

       其六,申报“霸王别姬”为主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虞姬及项羽文化资源,不断吐故纳新,积极申报“霸王别姬”为主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虞姬和项羽自古以来社会影响大、认同度高。虞姬的女性之美与项羽的男性之美完美结合、完整统一,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之美。纵观全国各地申遗案例,“霸王别姬”申遗是具有先天优越条件的,也是完全可以申遗成功的。两者又同属于一个地区、一个市,“霸王别姬”申遗能促进沭阳乃至宿迁旅游新时代的到来,能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速度、高品味地发展。

       历史是人类创造的。立足历史,创造历史,是虞姬文化开发的前提,以历史上的虞姬进行的文化产业开发,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文化创造活动。这一创造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虞姬文化为国人的关注度、认可度、体验度。因此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眼光,推出为世人关注、认可并参与体验的虞姬文化,是虞姬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向。

(作者单位:临沂市师范学院,沭阳县教育局)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法宝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生产力理论问世以来,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尤为如此,尤显重要。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文秘部落。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竞争,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企业应不失时机地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行动规划和实施步骤,虚心学习优秀企业文化的经验,努力开拓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二、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特征

       1、速度文化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的竟争越来越表现在人才和时间上的竞争。人才流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的研制时间越来越紧,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顾客不但需要产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而且期望通过互联网得到“零”交货期或瞬时服务。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一个人都要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在管理时间上做到训练有素。

       2、学习文化

       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3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据初步统计,世界上IT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年,尤其是那些业务量快速增加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如果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不注意员工的培训学习和知识更新,就会导致整个企业机制和功能老化,成立两三年就“关门大吉”!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不断调整整个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才能对付这样的挑战。

       3、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年度营销计划、人力资源规划到具体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有创新意识,制订和选择多套应变方案。因为新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创意经济,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4、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技术监督局、专利局、互联网和其它媒体使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虚拟文化使得企业的运作具有法律保障和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特点,并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

       5、融合文化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第一次现代化多是对大自然的征服,而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与大自然及相关行业的融合。企业在第二次现代化中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这种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

       三、企业文化的核心因素

       一个企业的产品可以变化,投资者可以变化,总裁可以变化,员工也可以变化。但是,伴随企业不断成长的文化价值观,却像一棵粗壮大树的树根,不断向枝繁叶茂的树干输送着水分和养料。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观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成长力、凝聚力和扩展力。

       归根结底,要真正建立起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两个核心因素: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绩效为导向。这两个特征必须贯穿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才能从“虚无缥缈”的价值观层面落实到员工的职业行为当中去。

       一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需要关注是以什么样的“人”为本,此处的“人”应该是和企业理念一致、能够支持企业未来发展的员工,而不是照单全收的所有员工,以人为本应该是建立在对员工的差别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有一个国有性质的企业,高层领导也想着进行变革,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但是却被错误的“以人为本”的意识捆住了手脚,迟迟不敢决策,而无差别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优秀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造就了更多的实际上的不公平,从而也就根本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注重员工招聘;第二,重视员工培训;第三,区别对待员工,实行有差别的管理政策;第四,善待员工。总结优秀企业的共性,笔者建议应该考虑从以下这些方面落实以人为本。

       企业应该以提升员工的职业发展为人力资源的核心目标来建设管理体系。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招聘、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体系的建立。

       对于员工的表现,企业应该提供适当的及时的激励和认可。这些认可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上的。对于优秀员工,给予其有挑战性的工作或者让其参与企业的管理会议并发表意见往往比单纯的给予物质认可更加有效。

       明确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从本质上说,企业和员工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合同关系。正如所有合同条款都应该明确一样,企业和员工在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赢利上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在公司制度中明确表述。

       开拓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改善内部沟通。近年来,在一些跨国企业中普遍推行的“无壁垒办公”(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和“走动办公”等理念都是为了增加公司各层级之间的沟通机会。但是,改善沟通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其根本还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尊重、平等、透明的沟通氛围。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应该避免“沟通恐惧症”,把沟通视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二是以绩效为导向

       优秀企业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以绩效为导向。笔者曾经考察过一个大型民营企业。由于企业领导层精明的眼光,同时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发展迅速,未来增长前景良好。

       但是,企业的高速发展下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基于领导层的个性,企业过去奉行的是一种“和谐”文化,这确实为企业培养出一批忠诚度较高的老员工,同时也很容易让新进入的员工接受;但是,这种“和谐”也造就了企业内部的不负责任的风气,甚至工作出现问题也可以听之任之,缺乏奖惩措施。渐渐地,企业各职能的最终责任承担都集中到公司总裁身上,这对领导层的精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的决策风险也日益加大。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还是因为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和管理体系。

       建立和落实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高层管理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并且深度参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好,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首当其冲地承担责任,只有这样,绩效文化才能旗帜鲜明地树立下去。可以常常看到,跨国公司经营业绩下降时,高级管理人员主动降薪甚至不拿薪水是家常便饭。

       任务分配对于员工发展和公司的业绩表现至关重要。这说明了人岗匹配的重要性。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便是识别人才、培养人才并且人尽其才,管理学上经常说“不要试图让火鸡上树,而是让松鼠上树”便是这个道理。

       建立有洞察力和观察细微的全面评估体系。这是实现绩效文化的技术保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不应仅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数字结果上,还应该关注员工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职业行为。此外,在制定具体的业绩目标时,也应该更多的关注竞争环境,而不是将焦点集中在具体的数字大小上。

       根据优胜劣汰原则做出果断的管理决策。对于绩效表现达不到期望的员工,企业应有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或是转岗,或是再培训,或是淘汰等其它处理手段。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员工的个别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措施,但是应该保持管理决策的一致性和对员工的尊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弘扬创业文化 促进企业发展

王精良

       江苏精科集团是一家以生产互感器、组合电器为主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自1995年创建以来,集团公司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势头,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完成利税2千万元。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个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需要有强有力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奋发创业的企业文化来保障。

       一、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多年来,精科通过经常性的宣传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组织管理理念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首先,重视宣传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新思想、新理念,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我们党执政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与升华,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我们民营企业的精神支柱。在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各种形式,不间断地组织对党的新思想、新理念的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员工受到教育和启发,推动大家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拓宽思路,确保企业行为与党的理论、路线、价值导向相一致。

       其次,重视宣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为了紧跟形势,精科设专人时刻关注和掌握党的大政方针特别是经济政策,并结合精科工作实际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及时通过会议、内部互联网、《精科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学习。2009年,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重视宣传学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铸就了我们国家和民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时代精神是指导和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也是精科构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遵循和基础。近年来,在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企业的组织理念、经营理念和发展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管理以及各项工作的创新。比如,通过为公司高层管理者搭建创业高地,为中层管理者搭建创业论坛等形式,较好地提高了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效率和积极性;通过推行竞聘和业绩考察择优任用干部,以及对员工实行定岗定资等,使企业从上到下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构建奋发创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精科所以能多年持续发展,是与不断探索并构建奋发创业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的。精科的文化是创业、创新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价值理念的创新。务实、敬业、创新、高效是精科的企业精神。在精科,让客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政府满意、让社会满意的“四个满意”是衡量工作的标准;以利润、销售回款增长、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负债率为主要考核指标推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坚持短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协调发展,保持有形竞争和无形竞争能力同步提高的科学的企业发展观更是精科文化的体现。

       二是突破思想及制度束缚不断创业。精科的创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都是在突破思想和制度束缚的情况下迎来的。1995年,精科突破重重阻力,终于在西楚大地成立第一家私营企业,这也是精科迈出的第一步。1998年,220kV产品研发成功并顺利投入市场,并通过近10年的发展,终于使精科品牌响彻全国。2007年,精科公司迎来了她的第三次飞跃,利用搬迁新厂区的契机,精科收购江阴胜源华电高压电器有限公司、上马组合电器(GIS)项目、在印度投资办厂,组建成跨地区、跨国际的大企业集团。一系列的举措,彰显了精科的发展魄力。

       三是市场开拓的不断创新。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并最终找到了适合精科发展的新路子,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融产品销售、资金回笼、售后服务、信息处理和反馈于一体的销售网络。为加强售后服务工作,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我们提出并推行了首问责任制。在市场资源的整合和提高经营效率方面,我们提出并逐步推行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以市场订单流系统为核心,以信息流为纽带,全面整合物流系统、资金流系统,优化各种资源,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新要求,还率先推行了ERP系统管理。

       三、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

       精科坚持创业、创新的目标是不断创优,精科的创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争创优异的决策水平。决策的成败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始终把坚持科学决策、提高决策水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决策团队、完善决策方法、决策程序、收集完备的信息、决策后实施控制等手段逐步完善决策体系。始终争创高明的决策水平,快速正确应对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决策瓶颈。

       第二,争创优秀的运营效率。提出以“质量、成本、速度、服务”为核心,全面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创优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我们以满足用户质量要求为目标,建立严密的质量内控体系,加强员工职业素质和质量意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规范、简化、优化、重组各项工作的业务流程,压缩非增值活动,降低成本消耗。不断提高决策速度、市场响应速度、信息传递速度、资产运行速度、交货速度、服务速度。

       第三,争创优质的员工队伍。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员工,精科把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视为企业的战略工程,作为提升人力资源价值、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提出了“学习—企业生命的源泉,培训—企业的希望工程”的口号,并与宿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对员工实施“提高素质,岗位成才”教育培训活动。如今,企业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培训体系。

       第四,争创优良的企业形象。我们视信誉为企业生存根本,社会形象为企业不可缺少的资产,品牌为企业竞争的利器,并在信誉、形象和品牌创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精科”商标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精科”牌互感器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精科在企业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动力和目标,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精科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国家和人民给了精科很多的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学习型组织示范点”,“宿迁市文明单位”等。精科一定要珍惜荣誉,保持先进,在推进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江苏精科集团)

 

 

 

 

大力提升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

于荣富

       [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全面提高廉政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可偏废。其中,廉政道德是灵魂,廉政学识水平是基础,廉政意识是动力,廉政教育能力是重点。

       [关键词] 廉政道德;廉政知识;廉政意识;廉政教育

       “廉政”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衡量领导干部科学执政能力的基本尺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这是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廉政文化”的表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深刻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没有领导干部的积极带头,廉政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应有的功效和有力的组织保证;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人民群众廉政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廉政环境的态度,是能否牢固树立反腐倡廉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影响人民群众廉政文化素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无疑占据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廉政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政文化素养的提高,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廉政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是领导干部在学习与工作中逐渐修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廉政道德、廉政意识、廉政学识水平、廉政教育能力的综合素养。领导干部廉政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其中,廉政道德是灵魂,廉政学识水平是基础,廉政意识是动力,廉政教育能力是重点。这些方面紧密相连,综合地展现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水平。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全面各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廉政文化素养提升的灵魂:廉政道德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实质与立足点,就是应当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最终实现人自身的科学发展。领导干部要提升自身道德促使整体素质提升,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进而影响未来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说,他们要用自己已内化了的廉政道德、廉政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廉政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领导干部应引导群众从廉政伦理的角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廉政道德观念,并内化为一种稳定的素养。它要求领导干部坚持廉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一切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和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和权益,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这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类道德进步和道德成熟的表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领导干部坚持廉政伦理的价值取向,就能辩证地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利用廉政伦理机制调节产业与事业投入、产出与分配的关系,力求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分享过程中,维持一种平衡,使各项工作处于互动之中。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会把廉政伦理道德内化为自己的灵魂,真正意识到自身所承担责任的重大,从而充分发挥自身在实施廉政文化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廉政文化素养提升的基础:廉政知识

    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是通过经常修习涵养而积淀所得,它来自于领导干部对于廉政文化的深切体悟。对于具有廉政文化素养的领导干部来说,必须要具有深厚的廉政知识底蕴。可以说,廉政学识水平是廉政文化素养在领导干部知识宽度和深度方面的体现。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不少领导干部不太重视自身廉政文化知识的提高。因此,我们首先要提高对廉政文化的思想认识,明确廉政文化的概念;其次要认识到廉政文化是直接为政治建设服务的文化。在“廉政”二字中,“廉”是基本要求和应有特征,“政”是主题和根本目的,“廉”为“政”服务,“政”因“廉”长存。而文化则是廉政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领导干部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起廉政文化认知体系。我们只有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厘清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才能使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通过聘请廉政文化底蕴深厚、廉政文化修养较高的领导专家举办讲座,认真学习廉政文化知识。可以在党校开设廉政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每年都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参加各种相关培训班、研讨会和实地考察,逐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政责任和意识。还可以通过一些非学历教育的进修,学习有关廉政文化知识的内容,不断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胜任时代赋予的角色使命,更好地开展廉政教育。

廉政文化素养提升的动力:廉政意识

    所谓廉政意识是指高层次的哲学素养表现,它基于人们对廉政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廉政行为实践。促进领导干部廉政意识的养成,就是使其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深入思考廉政问题,促使其以廉政世界观为核心的廉政文化素养获得全面提升。目前,就领导干部整体而言,廉政意识比较淡薄,思想上对廉政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廉政教育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特点,未能主动地在各自的工作中有机渗透廉政意识。为此,领导干部应加强廉政哲学的学习。通过学习廉政哲学,树立廉政世界观、价值观,掌握廉政学方法论,形成廉政思维。

    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廉政文化建设对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自身的廉政文化素养建设。首先,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次,要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突破,坚持以德治廉,要以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为突破,教育和帮助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突破,积极应对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第三,要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做到正派为人、洁身自好,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廉政文化素养提升的重点:廉政教育

廉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领导干部的思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廉政教育也要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教育本身的功能发挥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观念的形成和巩固,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因此,廉政教育应当是长期教育、终身教育,要贯穿于党员干部成长的全过程。教育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除了要积极并不断巩固教育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廉政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一套与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格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以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为重点,面向全党全社会开展廉政教育,立足不同的教育主体,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范围,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确立相应的主题和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其中,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大力培育“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一要把廉政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政观念和未成年人廉政道德教育,使反腐倡廉深入人心。二要巩固和拓展廉政文化阵地。加强廉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种廉政文化资源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三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建设廉政文化中的先锋和骨干作用。全体领导干部都要做廉政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廉政价值观。要通过廉政文化体系建设,真正发挥廉政文化建设主要承担者的作用,真正为全社会牢固树立反腐倡廉理念作出贡献。(作者单位:中共海安县委党校)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创新

——浅析泗洪县检察院开展的“谈心谈话周”活动

 

       进入创新时代,事事都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创新。前不久,《宿迁日报》A3版报道的《泗洪县检察院开展谈心谈话周活动》,就是创新型的大范围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简称为“大思想政治工作”。说它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最佳”上:

       谈心谈话活动是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既然是谈心谈话,就不可能听到居高临下的训斥声,也不会出现认识上你“打”我“通”的勉强与无奈;取而代之的是:推心置腹吐肺腑,满面春风话语暖。自身存在的小毛病,或对某些问题的偏见和误解,都会在和风细雨的亲切交谈中自觉消除,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进一步端正认识。

       谈心谈话活动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法。人世间充满矛盾,而且大量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化解这些矛盾,不能简单、粗暴,老虎拔牙——硬取。若采用高压手段,即使一时“服”了,过后又变卦,这就是口服心未服。最有效办法就是:平等对话、促膝谈心、共同剖析矛盾性质、产生根源及其危害,引起共鸣、良性互动。这样,没官架子的态度,没官腔的话语,句句讲的是掏心窝子话,象阵阵春风吹进心扉,极易激发共鸣。这样就在欢声笑语中解开了思想疙瘩,拉近了相互距离,变油水关系为鱼水关系。

       谈心谈话活动是交流感情的最佳途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理想走到一起。不论是领导与同志之间,还是同志与同志之间,都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有时产生一些小摩擦,往往是由于说话不检点,话撵话撵出来的,以致升级变味,产生了隔阂,使团结涣散。如果通过谈心谈话,交流感情,加深感情,什么分歧、误会,都会在心连心的交谈中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谈心谈话活动是防微杜渐的最佳渠道。在廉政建设中有句警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筑牢防腐倡廉长堤,就要从堵“蚁穴”开始。有些贪官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小贪、少贪发展到大贪、多贪逐步走向犯罪的。对少数思想作风有些毛病的同志通过谈心谈话,就可以从各人身上找“蚁穴”,敲警钟,进而自觉堵“蚁穴”、设防线、洁身自律,以达到保护干部的目的。

       这种创新型的大范围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起码可以发挥四个方面作用:

       谈心谈话周活动等于定期的“思想大扫除”。房子、院落不经常扫除就会积满灰尘,污染环境;思想上不经常扫除,也会产生污垢,使人生病。经常通过谈心谈话活动,就能有效地“清除思想垃圾”,使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谈心谈话周活动等于定期给“车子”检修保养。一个单位形同一部车子,经过一段时间负重运转,总会出现一些故障和不协调的地方。即使可以勉强维持运转,效率也不会高;定期“检修保养”就会运转自如,提高工效。一个单位从领导班子到一般办事人员,经常通过开展不同层面的谈心谈话活动,消除了梗隔,协调了关系,大家心想一处,劲使一处,形成五指并拢的一个拳头打出去,就产生了九牛拉不开的凝聚力。

       谈心谈话周活动也等于定期给领导“洗一把政治澡”。在和谐的谈心谈话过程中,既让被谈话人接受教育,也给谈话人接受批评的机会,并从中吸取政治营养。通过这种不是民主生活胜似民主生活的形式,进一步密切了领导与一般干部关系,达到了良性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上下气顺了,领导一声喊到底,就产生了一呼百应的向心力。

       谈心谈话周活动还等于定期“磨刀”“充电”“加油”“补气”。在干部队伍中蕴藏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但还要靠领导干部的工作才能把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干部依然会出现时冷时热现象。通过谈心谈话活动,把“刀”磨快了,把“电”充足了,把“油”加足了,把“气”补足了,就能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产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一个单位既增强了免疫力,又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还增强了战斗力,汇集到一起,就是响当当的软实力。

       泗洪县检察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要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提高,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做一阵子,还要坚持制度化、经常化、持之以恒。

       (作者系宿豫区夕阳红报道组成员)

 

 

 

从宿迁的市情上看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与宗教工作

石忠明  傅耀民

       城市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化自1997年进入加速期,这正与宿迁的建市史相同步。宿迁一直是农村宗教工作重点市,农村宗教场所多、信教群众多、社会影响面大是其主要特征。当前,宿迁工业化、城市化方兴未艾,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持续向非农业产业和城市转移。这不可避免地对全市宗教和宗教工作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作为超常规发展的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搏弈十分突出,分析和研究宿迁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和宗教工作,对于做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宿迁城市化概况

       宿迁市是1996年新设立的地级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和宿豫、宿城两个区,有10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534万人。

       1、中心城市零起点的城市化。建市之初,宿迁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加快发展的起步阶段。“三农”比例高、比重大、中心城市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没有形成。建市前,全市有社会人口480.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47万人,非农人口48.36万人,城市化率仅10.1%,比全国平均水平30.4%的城市化率低20多个百分点。在宗教方面,建市前全市信教群众16.8万人,且96%的信教群众在农村。农村宗教工作是全市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2、宿迁城市化以乡村城镇化为主要模式。建市之初,宿迁市委、市政府从宿迁实际出发,确立了“差别竞争、特色取胜、创新机制、接轨市场”的竞争策略;提出了“强农富民、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全面开放、科教兴市”的五大战略。以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为重点,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经过10余年的努力,宿迁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上升2.5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至2008年末,宿迁市城市化率已达35.85%,但仍比全国46%的城市化率低11个百分点,比全省54.3%的城市化率低近20个百分点。

       纵观宿迁城市化现状,可以看到,当前城市化水平总体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008年末,市区非农人口已达118.67万人,但城区常住人口仅60.34万人,全市劳动力非农化转变较明显,但城市体系不完善,核心区发展不充分,乡村城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些,正是考量宿迁城市化进程中宗教工作必须要把握的前提和基础。

       二、城市化进程中宿迁宗教工作出现的新情况

       1、伴随城市化脚步,信徒大量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城市信教群众的增多,除了因城市区域扩张,一些信教群众的身份由村民变为了市民外,一大批农村信教群众因为本人进城务工、经商,或随进城务工、经商、求学的子女而流动到了城区。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一些农村信教群众也纷纷到城区宗教场所过宗教生活。市区施恩堂由多位牧师轮流讲道,开发区三棵树乡、骆马湖示范区晓店乡、宿城区洋北镇等地信徒不顾路途遥远,慕名赶来参加聚会。泗洪县同心堂每次聚会人数多达3000余人,其中有近一半是从乡下专程赶来听牧师、长老、神学生讲道的信徒。这种流动,造成了城区宗教活动场所人员的爆满。如施恩堂由于聚会信徒较多,每次都是分上下午两场举行。其他县区中心场所也大致如此。

       2、城市建设中涉及宗教场所拆迁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化带来的大建设必然带来大拆迁,涉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逐渐增多。有的由于拆迁部门不了解宗教政策,出现粗暴行为、有的因为赔偿金额难以达成一致、有的因土地和规划问题难以做到异地重建等,引起信教群众不满,造成一些集访、群访事件。如宿城区清心堂的拆迁重建问题,因为选址以及施工进度等原因,引发信徒多次到市政府上访。沭阳县城区某佛教场所的拆迁,在赔偿款保管问题上,住寺僧人与当地居士互不相让,县民宗局多次协调,并作出由双方共同保管、县民宗局监管的意见后,矛盾才得以平息。

       3、区划调整中因衔接不到位,造成部分地区短期内出现宗教工作管理真空。市经济开发区和骆马湖示范区都出现过这些情况,如三棵树乡,原属于宿豫区,2004年区划到宿城区,后又区划到市经济开发区,由于市经济开发区行政功能不完善,当时只接管了该乡的行政事务,社会事务仍由宿城区管理,实际形成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局面。后虽理顺了管理关系,但一度造成的当地基督教私设聚会点滋生、非法宗教活动频繁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消除。20085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由宿城区、市经济开发区和所涉乡镇(街道)联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专项治理行动,才使这一地区宗教活动趋于规范和平稳。

       4、传统民间信仰有所抬头,功利性信仰活动有所增多。面对市场经济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给予自己以庇佑和保护。当前,城区一些公司、商铺、饭店请财神、供财神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消亡已久的土地爷、土地奶崇拜重又出现。某投资商在城郊建厂,边上有一简易土地庙旧址,当地流传该土地庙很灵验的说法。这位投资商为求生意兴隆,便对土地庙进行了修整,还重造了土地爷、土地奶塑像,周边不少群众前来求福、烧香、敬拜。还有一些现象,比如有的人平时并不信教,但因为车子出了事故,便将车子开到庙里“撒净”;有的人有项目大的投资拿不定主意,便到教堂祷告或到庙里敬香,甚至找民间“易学高人”抽签问卦;有的家长为求孩子考得好成绩,高考前便带着孩子到庙里烧香、拜佛等。

       5、城市化的推进,使宗教工作形势更趋复杂多样。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已经使宗教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来自阿拉伯世界的阿其兰公司,在带来10亿元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泗阳大清真寺(在建中),于是,涉外宗教事务管理这新的课题便自然摆到宿迁宗教部门面前。据了解,市开发区有些企业,由于经常加班,工人中的基督徒因周日无法进教堂过宗教生活而与老板发生矛盾。某些有海外背景的人员与宿迁当地居士相勾结,在境外媒体上曝光所谓宿迁佛教“真相”,企图借助境外力量控制宿迁佛教。某宗教场所负责人因经济问题被查处,心中不服,便在网上对宗教干部进行人身攻击,大肆炒作。某些基督教传道人为图方便,直接从网上下载讲章讲道等等。这些都是乡村社会宗教工作中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宗教对宿迁城市化进程影响的评估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宗教也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并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

       (一)积极影响

       1、在维护稳定上有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利益分配的调整,造成社会竞争激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迭加冲撞,人们的思想活跃、情绪不稳、因躁动不安、贪欲、嫉妒、烦恼、失望、愤恨、挫折等引起的浮燥情绪和社会不稳定现象比较突出。宗教能通过教规教义的宣传,发挥宗教的信仰认同作用,使信徒对现存社会制度、社会秩序持认同态度,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另外,宗教有心理调适功能,通过宗教活动,使信教群众在现实社会造成的精神痛苦得到一定的安抚,从而舒缓人的精神危机,减少社会震动。宗教还教人宽容、忍让,强调“吃亏是福”、“要顺服掌权者”等,减少了社会对抗和冲突。据反映,近年来,城市拆迁时,小区中率先签字拆迁的往往都是信教群众家庭。此外,宗教界还在消减社会矛盾、反对邪教、抵御渗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2、在发展经济上有贡献。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其基础主要来自于信教群众对教规、教义的认同。因为,宗教总是在神的名义下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做出诠释,并对人人都将面临的死亡指明解脱和“重生”之路,使信徒矢志不移地为之追求、奋斗。以基督教为例,宿迁市基督教界在开展神学思想建设过程中,大力挖掘神学经典中关于“千方百计地去挣钱是上帝的‘呼召’”的“预定论”思想,使广大信徒坚定“创造财富是基督徒应尽的天职”的信念,从而把信教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创业致富、发展生产上。据统计,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宗教界已产生创业带头人1200名,新增创业信徒2900余人。

       3、在文化建设上有促进。宗教中包含着大量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各宗教的教规、教义多宣扬行善与抑恶,倡导和平与博爱,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正面价值。如佛教提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伊斯兰教宣称“信道而且行善者是乐园的居民”;道教倡导“怜恤孤儿,救济贫民”;基督教宣扬“基督是爱”;天主教的“荣主益人”、“天主是爱”等等,不仅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要求相一致,也是社会公共行为规范的重要源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宗教关于诚实不欺诈、爱人如己、救济生灵、保护环境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在慈善济世上有形象。我国各宗教都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各教的教规教义都有鼓励信众做善事、行善举、扶危济困、关爱人群的内容;各宗教也都通过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来树立良好形象,承担起社会关怀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宿城区涧南教会定期组织信徒到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施恩堂购买20辆轮椅,赠送给社区残疾人,真如禅寺在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台湾风灾期间,都举办大型祈福法会和募捐活动。据统计,2008年全市宗教界向社会捐献善款约300万元,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1500多件,其中仅向汶川灾区捐款即达149.67万元。宗教慈善活动成为了当前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

       (二)消极影响

       1、教派之争、宗派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集中反映在基督教内部,少数人特别强调本教派的特殊性,对其他教派有排斥情绪,拒绝联合礼拜。有的县区由于历史原因,在宗教内部以少数人物为中心,形成不同宗派体系,互相攻讦、上访告状,以陕隘的心理打击对方,制造矛盾,引发宗教纠纷和社会混乱。

       2、教职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宗教教职人员是开展宗教活动的组织者,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教职人员通过一定的传教活动和宗教礼仪,按照特定的教规、教义组织和引导信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神的意志的“代言人”,在信众中有一定的威信,对信徒有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甚至控制力。当前,某些传道人由于自身宗教学识不高、素质较差,往往利用自己在信徒中的特殊影响力,谋求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很难在引导信教群众在发展经济、促进和谐上发挥积极作用。某县一教职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安排信徒写黑信、告假状,甚至到处上访。某地一宗教团体负责人对不与自己“一条心”的年轻正直教职人员肆意排挤、打压,从不给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有的教职人员鼓动信徒在网上发贴,谩骂宗教干部,发泄心中的不满等。

       3、信仰至上原则不利于规范有序的法治社会建设。对于有些虔诚的信徒来讲,宗教信仰是最大的事,往往漠视社会规范和秩序,甚至冲破法律的界限,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沭阳县某地宗教场所多次擅自邀请外地某家庭教会传道人前来传道;泗阳县某场所负责人接纳灵灵教分子上台讲道;城区某场所多名信徒在公共场所宣传宗教的好处、劝人信教等。这些都明显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的还被邪教所利用,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4、封闭落后的宗教观不利城市文化的形成。传统的宗教教义多包含消极避世思想,某些人却仍紧抱不放。他们认为信教的目的是修来世,看淡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认为创业兴业不是宗教徒的工作,谈经说道、拜佛祷告才是自己的正事。由于这种思想存在,宿迁在开展“纯正信仰、发展致富”主题教育之初,也曾受到包括少数上层人士在内的宗教界抵制。这对于以文明、和谐、活力、创造为内核的城市文化的形成造成一定的阻碍。

       四、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宗教工作的思考

       城市化是个过程,不是结果。做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工作要有全新视角、长远眼光,要有科学的规划,以人为本的精神。

       1、要在工作机制创新上有突破。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工作,与传统的农村宗教工作无论在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举措上都不尽相同,工作机制也应随着这些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宿迁市根据当代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在宗教工作机制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构建宗教工作“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协调指挥、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新格局的构想,并积极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种工作模式肯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使之能够始终适应新形势对宗教工作的新要求。

       2、要合理规划宗教活动场所。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村人口、增加非农人口的过程。因此,要充分把握这一趋势,根据宿迁城市化的特点,有计划地撤并农村宗教活动场所,规划建设好城区,特别是中心集镇的宗教活动场所。近年来,泗洪县预先将宗教场所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政府统一划拨土地,宗教团体采取按片统筹资金的办法,集中力量建设乡镇中心场所,不仅适应了城市化的步伐,而且新建场所还成为当地小城镇建设的地标性建筑。据统计,仅2008年,泗洪县即统筹新建教堂11座。其中上塘镇中心教堂总投资150万元,有3000多座位,可容纳乡镇一半以上的信徒在此聚会。

       3、要不断加大宗教人才培养。宿迁市现有信教群众32万余人,如何引导这一群体服务于城市化建设,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关键在于教职人员队伍建设,说到底是宗教人才的培养。宗教具有信仰认同功能、信众牵引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靠教职人员的引导。引导得好,宗教就是积极因素;引导不好,就成为消极因素。因此,教职人员的信仰素质和政治态度的优劣将决定着信教群众的价值取向、道德理念、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决定着信教群众整体的信仰层次和水平,以及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城市化推进的步伐。所以,加大宗教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政治觉悟、信仰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4、要努力引导信教群众创业致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载体。而二、三产业的核心要素都是创业,创业文化始终是城市文化的主旋律。因此,引领信教群众创业致富是城市化进程中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宿迁市从2008年起,在宗教界开展了“纯正信仰、发展致富”两大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宗教活动场所举办技能培训、兴办创业加工点等,激发了广大信教群众的致富热情。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依托宗教场所设立创业加工点51个,发动场所负责人领办致富项目93个,吸纳从业信徒1.39万人。

       5、要积极抵御海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城市化的内核是工业,城市化的灵魂是开放。在开放的大背景下,特别需要提防海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活动。前文已经谈到宗教具有信仰认同功能和信众牵引功能,谁掌握了这个主动,谁便能牵引广大信教群众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历史上天主教、基督教为境外差会所控制,宗教便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基督教界的爱国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割断了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使天主教、基督教成为中国人自办的宗教事业。然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通过投资、办厂、兴学、考察、慈善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对我国进行渗透,企图通过控制我国宗教来控制人的思想,从而达到颠覆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近年来,宿迁已查处多起美国、韩国、台湾等境外传道人员秘密传道案,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抵御海外势力利用宗教渗透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6、要不断满足民众多元化的信仰需求。就当前的城市化理论而言,城市化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讲,城市就是人口聚集的地方。而其人员成份、社会阅历、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必然千差万别,而信仰肯定也各不相同。农业社会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一定范围内容易相互影响,所以可能一个村庄会信仰一种宗教。笔者在走访沭阳县一个村庄时,全村64户人家,48户信仰基督教。而在城市里,这种情况决不会出现,很可能一户三代五口之家,会有五种不同的信仰。因此,在一个社区里,除了要有棋牌室、图书馆、党员活动室外,还应该有不同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还要用宽容的心态容纳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信仰存在。这是由城市的性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宿迁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继恢复了活动,唯独没有道教。近年来,民间恢复和设立道教场所的呼声渐起。相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久的将来,宿迁宗教中一定会有道教的一席之地。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考虑不同层面群众的信仰需求,兼顾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宗教感情,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处于精神生活层面的信仰需求也能得到满足,并在城市化推进的同时,形成五教同光、共建和谐的局面。

               (作者单位:宿迁市民族与宗教局)

 

 

 

 

基于社会化视角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夏益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快速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小型化趋势加速,我国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现阶段,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在充分认识国情、民情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农村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破解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

       1、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限制,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不仅建立得比较晚,而且体系不全,保障水平较低。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必要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

       2、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决定性措施。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完全依靠子女,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家庭养老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老龄化必将给未来的中国社会带来重大的挑战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

       3、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强有力手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就是公平公正。长期以来,农村老年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精神状态上的委靡性等,农村社会保障也始终被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边缘化”。农民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程度如何,将直接检验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变城乡居民间养老保障的不公平,维护农村老年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同时也将提高我国人权保障水平,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养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农村,也是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一定程度地出现了养老危机。

       1、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长期以来,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以及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加上青年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维系家庭关系的孝道文化有所淡化,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严重弱化,可靠程度急剧下降,农村老人养老面临严峻形势。在经济供养上,“421的家庭供养格局,使得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4个老人,抚养1个小孩,家庭供养负担沉重;在生活照料方面,大批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不仅无法照料家中老人,反而把孩子和家中农活留给老人,老人负担沉重;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演进,子女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感情交流,老人普遍感到孤单寂寞。

       2、土地保障功能日趋下降。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依托,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土地收益的降低,土地带给农民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1.52亩,仅占世界人均的4.2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迅速扩大。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亿。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现状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附着于土地的一系列权益,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亟须解决。此外,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但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土地在农民收入来源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农业的比较收益相对较低,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领域,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3、社区养老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的社区养老保障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的。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对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主要实行“五保”供养。五保供养一种是集中在敬老院供养,一种是在村庄分散供养,由村级组织负责,由邻里照顾。但由于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少地区对农村社区养老的经济支持是极其有限的。加之,我国慈善事业尚不发达,社会捐助较少,因此,能够真正享受到农村社区养老保障的人员很少。

       4、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规范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仅覆盖面小而且保障水平低。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原则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的方式,投保人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领取养老金;征缴的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平衡预算、运营管理。这种传统模式实际上过分强调了农民的自我保障,淡化了国家和集体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不仅造成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来源不足,降低了保障标准,而且也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加大了保障工作开展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差距。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与思考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下,逐渐被打破,但由于农村人口比例过大,历史上欠账又太多,全民社会保障目前还不可能立即实现。基于农村目前的现实情况,要把农民养老作为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抓好,努力构建起以自我保障、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更新观念,努力实现自我保障。

       引导农民更新养老观念是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一要打破对子女过高期望和过度依赖的传统养老观念,重视个人在养老中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获取的收入在逐渐减少,而各种消费支出却不断增加。因此,自我必须及早做好养老经济储备,通过加大养老储蓄、购买养老保险、参与合作医疗等方式来拓宽投资渠道,不断增加养老储备和自养能力;二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弘扬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农村老人要在身心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主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倡“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生活态度,发挥自己的余热。

    2、优化功能,不断完善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现阶段或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毕竟家庭养老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灵寄托上是社会保障和其他养老机构难以替代的。当然,传统的养老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得到优化,既要发挥“孝”在家庭中的作用,又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的特征。一要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大力提倡孝文化。子女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实现程度。要通过宣传,重塑孝文化的主导地位,强化子女养老的责任、义务和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二要加强对老人的引导,共建和谐家庭。由于年轻人承担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强大压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很难顾及家庭和孩子。因此,老人也要爱护体谅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子女料理好家务,抚养教育幼小,共建和谐家庭。

       3、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社区养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进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挥社区的保障功能,增强社区养老能力建设必将为我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要加强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建设。政府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团体投资兴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二要搞好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医疗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社区转移,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三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组织。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服务组织的作用,在生活娱乐、法制保障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四要组建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动城乡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共青团员和社会青年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切实为老人提供生活慰藉服务。

       4、循序渐进,扎实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9624,国务院常务会研究决定,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在10%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公平普惠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试点的推行,标志着农民的养老问题,自此变为从养儿防老走向社会养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村老年人同样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幸福地安度晚年,已成当务之急。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新农保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明确政府责任,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农民参保的转移支付机制和分担机制,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筹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农保资金,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二要加强基金监管,增强农民投保的信心。将新农保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财政、监察、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探索新农保基金市场化运营的科学模式,确保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健康运作,增强农民出资参保的信心。三要做好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要切实做好新农保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以及与计划生育家庭生活补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其他保障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统筹协调,稳妥执行,原则上好上加好。

                     (作者单位:东台市委党校)

 

 

 

小岗村两次摁手印的启示

 

       按手印是一种无悔的认定,是我国广大农民憨厚纯真心灵的流露。集体按手印代表群众的共同心愿和意志。在不足30年的时间里,小岗村的村民两次集体按手印,既是民心、民愿、民意的彰显,也是民心、民愿、民意的呼唤。历史证明,我们党最能知民心、解民意、立民志。小岗村的村民第一次按手印,冒着极大风险,为农村改革冲开了禁区,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索到了有效的途径,对八亿农民尽快摆脱“左”的束缚,实现温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小岗村民两次按手印是呼唤党和政府必须高度关注民生、不断发展民生事业。小岗村民第一次集体按手印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由于我们党在一段时期脱离实际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也使全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灾难,使小岗村民吃尽了苦头。人只有涉历危机的洗礼,才能成为崭新的存在者。小岗村的村民,是涉历危机洗礼人的优秀代表,他们集体按手印,敢于实行大包干,说明他们的自信,说明他们是一种崭新智慧的选择。他们的创举反映了全国广大农民的心声,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从而使我们广大农村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温饱是重大国计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解决了,国家稳定,人心安定,就为体制的不断创新,生产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小岗村民第二次按手印,是为了留住一位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好领导——沈浩。因为沈书记与村民最贴心,帮助他们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正因为有沈浩这样的好领导,小岗村才会发展这样快,变化这样大。

       两次按手印启示之一:民心不可违。关注民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人民比上帝更永恒”,是否关心民生、发展民生事业,关系民心向背;只有关心民生、不断发展民生事业,党和政府才有凝聚力、号召力,才有稳固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法规,使广大城乡居民生活,脚踏楼梯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央1号文件),这是深得民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基本思路是“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宿迁虽属经济后发地区,今年也出台了6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由此可见,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得越多,老百姓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两次按手印启示之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小岗村村民集体按手印挽留沈浩,也呼唤党和政府需要培养造就更多的沈浩式的基层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为沈浩同志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他在小岗村任职6年,就在该村过了5个春节,从合肥带来的私家车谁都可以开去办事,谁家的剩饭他都能端起来就吃,自掏腰包为民排忧解难更是平常之事,甚至说话做事被群众误解挨了打他都对村民情感不变,干劲不减,可见沈浩同志品德多么高尚!特别是他能带领小岗村民攻艰克难发展经济,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比2003年增加了3倍。如今小岗村民大部分住上新楼房,正向中等村镇迈进,如此等等,说明沈浩同志的心与小岗村民的心已血浓于水,难解难分。也说明沈浩同志是忠实地履行共产党员义务,真正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以小岗村民集体按手印挽留沈书记,也表明全国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千千万万个沈浩式的基层领导干部,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加速民生事业更快发展。目前,我国各条战线学习沈浩同志热潮正在兴起。宿迁为了更好学习沈浩同志,还专门组织了部分干部到小岗村学习,到沈浩同志墓前宣誓。深信宿迁大地也一定能涌现出一大批沈浩式的下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一定能出现一批值得人民群众挽留的领路人。

                 (作者系宿豫区燃料公司离休干部)

 

 

 

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之我见

吴其佐

       前些日,笔者在市民博客上看到留言,内容是:“中央惠农政策好,筹资筹劳地方搞,恩怨分明。”

       简短的留言,显然说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没有得到群众的正确理解,一些农民不欢迎或者说一定比例的人感到反感。为什么?难道中央的惠农政策与地方农村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矛盾吗?

    2007116,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74号转发农业部《关于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

       筹资筹劳是指为兴办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按照本办法规定,经民主程序确定的村民出资出劳的行为。筹资筹劳应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农业部负责全国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工作。

       属于明确规定由各级财政支出的项目,以及偿还债务、企业亏损、村务管理等所需费用和劳务,不得列入筹资筹劳的范围。筹资筹劳的议事范围为建制村。筹资的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筹劳的对象为本村户籍在册人口或者所议事项受益人口中的劳动力。

       既然目前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在贯彻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实惠,为什么还要农民承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任务?为什么不能在免除农业税以后,农民什么负担都不要,农民免除任何形式的出资和出劳义务呢?为什么不能体现农业税不免,筹资筹劳不缴呢?或者说加大惠农力度,不要农民再出资出劳来建设农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呢?等等,在这里我们说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意义。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初期适应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而作出的制度安排。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支持各地对‘一事一议’建设公益设施实行奖励补助制度。”开展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对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伟的事业,要在国家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改变,最终要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农民自主开展公益事业建设,而不是强迫命令或包办代替,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程。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核心和精髓是民主决策。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事一议’”制度是个新事物,还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但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这是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所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通过开展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可以促使基层干部逐步学会与群众商量、按民主程序办事,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可以促使村民逐步养成参与民主议事的习惯,珍惜自身的民主权利,提高民主意识,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

       三是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开展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解决村内事务搭建了一个村民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加强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而推动村内事务决策的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泗阳县委农工办)

 

 

 

政府官员要善于到网上“晒太阳”

徐效平

       2009223《宿迁日报》报道,江苏沭阳县各部委办局及乡镇的168名一把手全部在百度网“沭阳吧”实名注册。对网民在“蒋书记网络会客厅”中跟帖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只要涉及到本乡镇或部门的工作,一把手们要在48小时内作出明确回复。此举一出,立即获得广泛好评,当地群众形象地把此称作为“政府官员网上晒太阳”。

       读了这篇报道,笔者颇有感慨,很想对各级领导干部们说,上网不可怕,与网民交流也不难。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的“网络会客厅”就是证明。到223下午5时,“蒋书记网络会客厅”这个帖子点击量已达88.13万次,跟帖数达1.42万条,网民提出的各类意见和建议被政府认真采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被及时、妥善地解决。一开始,人们以为其实名“会客厅”是假的,后来在沭阳就有这样说法,“到政府信访不如去‘蒋书记网络会客厅’发帖”。今年22日上午94分,一名叫韩丽霞的女子在蒋书记会客厅反映从刘集镇一企业辞工后,厂方压着20多天约500元工资不给,请求相关部门给予帮助。仅时隔7分钟,县劳保局局长王益学就作出了“请稍等,我马上安排有关同志与你联系”的回复。当22下午223分,韩丽霞再次在 “蒋书记网络会客厅”10688楼发帖:“关于某公司欠本人工资一事已得到解决。在此,我与全家向各位领导及各位网友,致以真诚的感谢!”

    身处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论给政府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借用网络的力量改进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甚至直接利用这一平台,与网民对话交流,搜集民情民意处理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官员上了网,有的也公布了网名,但真正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处理问题却很少,使网民失去信任。就其原因:一是放不下架子,不是没时间,就是感到与网民交流有损自身形象。二是禁不住“晒太阳”,怕晒出漏洞。

    中国有句古话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套用此语,面对网络时代,政府部门“与其畏‘网’,不如去‘触网’”。网络作为网民表达自身意愿、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政府对网络舆论不仅不能“堵”,而应注意“疏”。有鉴于此,各级政府官员在网上“晒太阳”要注意三点:一要放下架子,切勿居高临下,不要让网民有被忽悠之嫌,二要说到做到。凡交办的问题,要处理及时,反馈结果。三要释疑解惑。像沭阳县那样,对网民在网络反映的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给予办理,48小时内给予回复。把网民反映的问题作为最大的“交办单”来对待。以此达到减少环节、压缩时限的目的。

    可见,到“网上晒太阳”要下真功夫,关键在“晒”。做做样子,走走形式,晒不出痛痒。唯有坚持不懈,才能晒出民心,晒出民意,晒出工作效率。但愿各地能借鉴沭阳的经验,让“网上晒太阳”越“晒”越“旺”。

    (作者单位:沭阳县县委新闻办公室)

 

 

不要把“植树节”搞成植树“劫”!

孙兆金

       今年312日中午12时许,笔者给一位在邻县环卫所做负责人的朋友打电话,问他在干吗?他说现在正在一条新铺的道路上打扫垃圾。“新铺的道路上人少车稀哪来的垃圾”?正当笔者疑惑之时,这位朋友接着说:“今天不是植树节吗,上午区里搞了一次机关干部义务植树活动。各单位、各部门的机关人员都到路两边来了,各式小车一大串,而且又是标语、又是彩旗的,场面甚是轰轰烈烈。可树塘挖的不深不说,还将矿泉水瓶、饮料瓶、香烟盒等丢得满地皆是, 10多名环卫工人为了打扫连中饭都没时间吃了”。最后这位朋友还抱怨说:“花了这么大代价搞几个树塘,连小车油钱都不值,这哪是植树节,简直就是植树‘劫’了”!……

       植树节被群众形容成是植树“劫”,这真该让我们的某些干部和部门反思了。笔者记得去年43日的人民网和《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济南市槐荫区启动迎接十一届全运会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千名干部周六上街捡拾垃圾、清理野广告。对这一行动群众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是“作秀”的,有说是为了图在电视上“露脸”的。群众的议论在槐荫区干部中引起不小反响,有的颇感委屈:做好事难道还错了?有的开始打退堂鼓:既然群众有议论,没必要继续做下去。

       干部参加义务植树也罢、打扫卫生也罢,说到底出发点都是好的,可为什么有些群众不领情,甚至要到了背地“骂娘”的地步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见多了虎头蛇尾的场面,对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大行动”、“大排场”心存疑虑,有的干脆形容之为“大张旗鼓做宣传”、“轰轰烈烈走过场”。

       其实,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是一种好风气,也是一个好传统。早在1919年,列宁就大力倡导“星期六义务劳动”,称之为“伟大的创举”,并亲自参加义务劳动。此后数十年间,“星期六义务劳动”在苏联从未间断,苏联解体后虽一度消失,却很快在俄罗斯得到恢复。义务劳动更是我党倡导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影,当年都曾出现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而自从312被定为“植树节”后,每年的这个季节中央领导都要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毫无疑问,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义务劳动,有利于弘扬优良传统和奉献精神,也顺应了现代文明的潮流。但是,最近一阶段,干部义务劳动确实在有些地方变了味道。很多义务劳动现场变成了干部“作秀”的场所。有的地方那真叫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又是浩浩荡荡、警车开道,又是各路媒体长枪短炮轮番上阵,干个几十分钟的小活,又是发手套,又是发毛巾、还要备上成箱成箱的矿泉水。这种义务劳动,已经失去了倡导领导干部身先士卒、节俭办事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味道。如果不被说成是“劳民伤财”就算不错了,哪里还能指望群众领情、称赞!

       其实有些“义务劳动”之类的事,还真不一定非要领导们去亲力亲为的,因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干活的人了!缺的倒是那些能科学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机制和方法。况且,国人是最讲究“观其言、察其行”的,只要你真心实意奉献了,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了,而不是沽名钓誉、搞“花拳绣腿”般的“作秀”,相信在具备“雪亮的眼镜”的群众面前,是断然不会生出象把“植树节”说成是“植树劫”这样尴尬的事情来的。

         (作者单位:沭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汉字中“人”字不难写,但是人的一生中要写好自己的“人”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句古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证明“圣贤”和伟人也是有过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我们普通人。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好坏之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在今天的社会里,人的不同表现就更多了。“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说明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好、坏之分,这个问题很复杂,研究起来大有学问,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完全说清楚的。但是做人必须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老实为好。在人生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用清醒的头脑去判断,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者该弃,何者该守,要坚持原则、信念和人格。人本应为自己好好活着,但不能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寻私自利,被诱惑所动,而应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能贡献给人民,这才符合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是什么呢?人的自身本能已经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人了。

       人有两只耳朵,是要我们少说多听。耳朵分在两边,告诉自己不要偏听偏信,好话坏话都要听,不要听一面之词。

       人有一张嘴,不仅说话,还要吃饭,但不能贪吃无厌。一个舌头,不要说两面话,当面说好的,背后说坏的,成两面人。

       人有两只眼睛,是平行的,要平等待人,但遇到坏人坏事,不能干瞪眼。

       人有一个鼻子,两个鼻孔,不要跟别人一鼻孔出气,随波逐流。

       人有一颗心,要一心一意做好事,不要昧着良心做坏事,左右两个心房,做事不但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

       人有两条腿,两条腿前后交叉走路,不要一只脚踏两只船,一失足成千古恨。

       自从有人以来,如何做人,我们的先人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是为什么有一些人,做起事来就走了样,究其原因,这是违背人之良知,而自己“心”变了的结果。所以说人的一生要想真正写好自己的“人”字是很难的,值得人们很好深思。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做人能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问心无愧,最后能为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就足够了。

         (作者系泗阳县王官集镇离休干部)

 

 

 

文学话语的文学性

陈斯金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之所以把语言置于文学的第一位,是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话语的艺术性如何直接影响着文学的价值和生命。而明确提出文学的文学性命题的,则是稍晚于高尔基的俄苏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形式主义者强调,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的具体特性,比如,科学有科学性,艺术有艺术性,文学也同样有文学性。文学性即是指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体现在文学话语的联系与构造之中。语言是文学的材料,要弄清楚文学的文学性,就必须弄清楚文学话语不同于科学话语、日常话语的特殊用法。以下就文学话语的逻辑、功能和形态等方面与普通话语——科学话语、日常话语分别作一比较,从而体现出文学话语的文学性特征。

       一、内指性体现出文学话语的诗意逻辑

    文学话语→内指性→侧重于诗意逻辑(艺术逻辑)普通话语→外指性→侧重于现实逻辑(事理逻辑)

    科学话语、日常生活话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文学话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不必严格遵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只要符合艺术氛围中的诗意逻辑就行了。

       李白有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白发三千丈”是不切合实际的,但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艺术夸张而已,它符合的是诗意逻辑。艺术世界是诗人、作家虚构的模拟世界,尽管它来源于现实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 ,因为它溶进了诗人、作家的主观情感,所以往往超出现实逻辑。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文学话语中那些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情况,我们就能够接受。比如象岳飞《满江红》里的诗句“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们并不会去责问诗人:人无论如何发怒怎么会出现头发冲掉帽子呢?你尽管对敌人怀有深仇大恨,但总不至于去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吧?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有人责问:一天之内你怎能把都城长安所有的花看完?至于“方方的月亮”(王蒙《布礼》)、“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盘”(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有人更是觉得荒诞可笑。其实,当你遇到有人是非颠倒故意歪曲事实,或者听说过指鹿为马历史典故的时候,你就懂得了“方方的月亮”的含义;当你遇到异常伤心的事,或者在痛苦中煎熬的时候,你就会有“黑色的太阳”的感觉。经历过2001年“9·11事件的纽约人,最能理解“黑色的九月”、“黑色的太阳”的含义了。

       新批评学者瑞恰兹认为,语言有两种用途:科学用途和情感用途。“就科学语言而论,指称方面的一个差异本身就是失误,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就情感语言而论,只要在进一步的效果即态度和情感方面符合要求,指称方面的差异再大也无关紧要。”这就是说,科学语言讲究科学性、准确性,不容许有差错,而文学作为情感话语则不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瑞恰兹认为文学话语的本质特征是“非指称性的伪陈述”。不过,文学话语的“伪陈述”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完全失去“真实性”,而是指不被经验事实所证实,文学话语的真实性体现为态度和情感方面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针对杨慎发现的所谓“误字”,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提出了反对意见:“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解说无疑是触及到了文学话语的“伪陈述”特征。“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尽管无法用经验事实所证实,但符合文学话语艺术世界里的另一种真实。江南方广千里,到处能听到莺歌燕舞,到处能看到花红柳绿,这正是诗人用艺术的笔法描绘出的一幅江南春景图。

       李白有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如果我们从经验事实的角度来拷问:人的心怎么能寄到月亮上去?显然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从态度和情感的要求来看,我们就容易理解了:诗人不能随友人而去,但这种日夜愁闷的思念之情如何排遣呢,诗人告诉了友人,我把自己的这颗心寄到月亮上,那么月亮就代表我的心,你看到月亮就等于看到了我。

       文学话语中有“理外之理”,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中的常理。其理外之理是什么?我们称之为艺术逻辑、诗意逻辑。那么文学家为何要避开现实世界的事理逻辑而偏爱于诗意逻辑呢?

       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人类无不充满劳绩。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以各种话语形式诉说着人类劳绩;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尤其成了文学的家园。文学作为一种最富诗意的话语存在,显然它源自于现实,但又独立为一种艺术。文学话语无论是在叙述故事还是在写景抒情,往往超然于现实,无不充满诗意,挥洒人生。

       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我们在《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中看到作家以自由心态、游戏笔墨、荡漾的才情激发出瑰丽奇异的艺术想象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我们发现《故事新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异端”,鲁迅以一种不同于《呐喊》、《彷徨》的轻松、洒脱乃至游戏的超然心态自由地创造性地改写《列子》、《淮南子》、《山海经》中的神话,以及改写古代典籍中孔、孟、老、庄等圣贤形象。其中,犹以《补天》中对女娲两腿之间的“小丈夫”描写,最突出地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代现实主义大师那种自由心态和游戏笔墨的诗意创造。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杜牧有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诗人以一种轻松的笔调,笑谈历史的口吻,极富诗意地记述了赤壁之战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然而到了宋代许岂页那里却受到了一种十分严肃的批评,他在《彦周诗话》里这样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了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许岂页的意思是说赤壁之战对于孙吴来说,关系着社稷存亡,其意义之大可想而知,但杜牧不从大处着想,却最后落笔在两个小女子身上,从而讥笑杜牧是个轻薄文人,不分轻重。显然,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赤壁之战这样关系着孙吴社稷大业的历史事件,这个话题是沉重的。然而文学不是历史,文学是让充满劳绩的世人,获得一种诗意的轻松。我们说杜牧这首诗,舍大言小,避重就轻,作为文学话语是很有艺术情趣的。

       二、曲指性体现出文学话语的表现功能

    文学话语→曲指性→侧重于表现功能普通话语→直指性→侧重于指称功能

    文学话语是复杂的,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话中有话,蕴涵弦外之音。即使像《红楼梦》“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见《红楼梦》第一回)的这样现实主义作品,由于其间使用了“烟云模糊法”(脂砚斋语),对于通篇的梦幻、真假、虚实,我们也难以求证考据。正如曹雪芹所预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由此《红楼梦》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难解其味的一座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峰。文学话语不同于普通话语,正是话语的蕴含性、曲指性成就了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理想的科学语言仍纯然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简而言之,它是高度‘内涵的’”。相对于科学话语的直指性而言,文学话语是曲指性的,充满歧义的,它并不是一种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一一吻合关系,而是另有所指,蕴涵丰富。

       崔永元、赵本山和宋丹丹三人曾在央视上演过一个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节目一开始,崔永元报出实话实说的话题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紧接着由赵本山扮演的东北大叔说:“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在这个小品对话中,来自乡下的大叔对“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理解很正常地按照日常话语去谈话,然而“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此处并非日常话语所指,而是具有了文学性所指,其日常含义已经发生了转移。由此可见日常话语和文学话语具有着直指性和曲指性之别。曹植有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显然,这里的“豆”和“豆萁”并非单指自然界的普通事物,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在这里它象征着一母同胞的兄弟。鲁迅有这样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的“路”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更主要的是它蕴涵着耐人寻味的人生之路。

       从话语功能上来说,科学话语,以及日常话语侧重于指称功能,而文学话语则侧重于表现功能。所谓指称功能是指语言符号用来指称客观事物的功能。科学话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语侧重于指称功能,意义往往单一,它主要由语言符号的字面意义所确定和传达。所谓表现功能是指语言符号表现说话者心理状态、情绪倾向的功能。文学话语侧重于表现功能,意义复杂多向,必须结合特定的语境才能把握。那么文学家为何要使用文学话语的这种表现功能呢?

       瑞恰兹说:“旧的修辞学认为含混是语言里的一种错误,希望限制它,消除它;新的修辞学认为它是语言力量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大多数重要话语必不可少的方式——在诗和宗教里尤其如此。”意思是说,含混、歧义,话语的另有所指,在我们普通话语中是不容许的,但是作为我们的重要话语之一——文学话语则成了一种重要的言说方式,因为这种言说正好能显示出文学话语的力量。

       近人刘熙载曾经这样说过:

    词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於浅,寄厚於轻,寄劲於婉,寄直於曲,寄实於虚,寄正於余,皆是。

    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

       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刘熙载所说的“不犯本位”,本来是佛家禅宗曹洞宗的话头,在这里是指作词不可着死句,质实句、直说本意。他把文学话语的曲指性说成是“寄言”、“以不言之言之”,正如司空图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正是文学话语的“妙”处。刘熙载指出苏轼的词“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不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妙,意思就是说,前者尽管显得慷慨激昂,但说得太直露,不够含蓄,缺少韵味,缺少文学性,而后者则空灵蕴藉,耐人寻味,文学性很强。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叙述: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指出了他对文学话语的文学性看法。“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尽管对仗工整,用语巧妙,但其缺陷则是过于“浅近”,不能给人以深思,难有言外之意,就是缺少诗意,缺少文学性。

       清人叶燮说得好:“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徵(一作“述”)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因为它的话语是非直指性的普通话语,非人人能言之语,而是一种婉曲含蓄,言近旨远,妙合无垠之语。

       龚自珍有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我们读这样的诗,马上会联想到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曾说过的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品味出诗人所崇尚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无私奉献精神。雪莱写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这样的诗句之所以广为传诵,就是因为我们从“冬天”、“春天”、“风”这些自然景物中能够品味出那种被诗人用希望、神往、憧憬的情绪浸泡过的内涵,读这样的诗句,比起那些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蕴涵深厚,耐人咀嚼。这就是文学话语曲指性的魅力。

       三、阻拒性体现出文学话语的陌生形态

       文学话语→阻拒性→侧重于陌生化普通话语→自动性→侧重于常规化

    “阻拒性”、“陌生化”概念是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提出来的。所谓阻拒性、陌生化,就是指很多情况下文学话语并不是一下子、马上、不假思索地,一看就弄明白的。这是因为文学话语它要自觉地走在普通话语的前面,常常故意打破语言常规,或者使用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你在经过一番思索、玩味之后,深感其妙,或风趣幽默,或耐人寻味。这就是文学话语的文学性、艺术性所在。而普通话语相对于文学话语,则是自动性、常规化的,一听就懂,不假思索,因而也就缺少艺术性。

       “请别吻我,因为我怕羞(修)!”是文学话语。当我们第一次在见到写在车后的这句话时候,我们一定感到陌生纳闷:什么意思?当我们留心思考的时候,马上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保持车距,当心撞车”的意思。“保持车距,当心撞车!”是普通话语,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熟悉话语。

       “如今我老啦,这两颗大门牙也光荣地下岗了。”(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在观看宋丹丹扮演的东北大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对其中“下岗”一词新鲜而巧妙地运用曾报以会心地一笑。而如果换成大白话“我老啦,老得两颗大门牙都掉了”,这就显得平常索然无味了。

       在古典诗文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话语:“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纵一苇之所无,凌万项之茫然”等。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句中的“无情”本为状人的词语,这里却用来修饰柳树;第二句中的正常语序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而诗句恰好倒了过来;第三句中不说“小船”而说“一苇”,不用“长江”而用“万顷”。这些相对于我们的通常话语来说,是文学话语的陌生化现象,是文学话语对普通话语的反常化运用。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性存在于作品对普通话语的特殊运用中,文学话语偏离和扭曲了普通话语。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手法就是特殊运用日常语言的表现。在他看来,人们对生活中许多熟悉的事物习以为常,浑然不觉其独特的性质,习惯使人们对这些事物(包括言语行为)的感受变成自动的。而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恢复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感受,让人们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感,这就是陌生化技巧所产生的文学性效果。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的意义就在于“对词语进行加工的技巧”,文学话语通过形象、比拟、反复、对称和夸张等技巧,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加深读者的印象。

    什克洛夫斯基曾经以托尔斯泰小说《霍斯托米尔》为例证,具体分析了陌生化技巧在延长和强化审美感受中的重要作用。托尔斯泰不直呼事物的名称,而是刻意与描述对象保持一段距离,就好像他第一次看到这种事物。他透过马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出人类社会私有制的种种荒谬,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对这些荒谬现象见怪不怪,视为理所当然。这种陌生化的处置方法,比起从正面义正辞严地批判私有制更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警醒的认识,表现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和作者的匠心独运。同样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有一段我们非常熟悉的关于乡下刘姥姥在怡红院醉眼看镜的描写。这一段描写比起在众人面前刘姥姥把鹦鹉说成是黑老鸹子来要显得详细而精彩。在充满情趣的话语中,曹雪芹通过一个乡下老妇人之眼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贾府富贵之一斑,作者在阻拒和陌生的描写中延长并加强了我们对大观园的感受,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了一个乡下人的人生世界。

       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阻拒和自动、陌生和常规是相对的。陌生的话语,当人们一旦接受它,并心领神会,习以为常的时候,阻拒就变成自动,陌生也就变成常规、普通、熟悉的话语了。例如用“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涛声依旧》歌词)来表示“我和你不知能否重归于好”的意思,当你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耳目一新,新鲜有趣;而当人们多次唱它说它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很平常很普通了。所以文学话语的魅力和使命就在于不断地创新,否则,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只能给人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的感觉。韩愈说:“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其中所说的“陈言”就是指的“陈词熟语”, 即别人已经说过用过的和用滥了的词语。韩愈反对模仿因袭,强调话语的创新,甚而推崇“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更有诗为证:“李杜文章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最后以当代文艺学学者南帆先生一段精辟论述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这一切似乎是文学话语的真实命运:相对于母语而言,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是同源的。文学话语不可能自铸词汇,另立语法,这使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永远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文学话语又时时制造一种美学分裂,它企图挣脱日常用语,从而葆有一个日常用语所无法企及的语言空间。显而易见,文学话语的反抗是永无止尽的。日常用语如同汪洋大海一样追赶在文学话语背后,它将收容或吞没一切已有文学成功。这时,文学话语被迫重新启程,再度开拓一片陌生的王国。”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高风亮节  堪为人师

——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观感

 

    一部28集的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在感人的情境中落下了帷幕,而那个银须飘拂的老人形象却久久地在我的眼前徘徊。那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老人,那又是一个心境像蓝天一样纯净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张澜。

       世界上有一种感动叫壮烈,世界上还有一种感动叫从容。张澜先生大约属于后者,他给人们留下的是不动声色的感动。电视连续剧《民主之澜》反映了从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初这半个世纪中国的苦难与幸运史。张澜先生为民主而生生不息奋斗了一生,也堂堂正正地为做人恪守了一生。通看全剧,他的一生主要有三大亮点:

       一是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该剧的主题歌反复咏唱范仲淹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这正与张澜先生人生所奉行的原则相吻合,也充分体现了编导者的良苦用心。

       张澜先生是古代“四书”、“五经”熏陶出来的旧知识分子典型代表,他与古代圣贤的做人准则一脉相承。他近而立之年为官,初任川北宣抚使,后改任嘉陵道道尹,再升任四川省省长。一个35岁的人便干了省长,这太够春风得意的了。但他依然是我行我素,始终效古代志士仁人之行,心为风雨飘摇的祖国而忧,情为天下苍生黎民所系,力为国泰民安的理想所奉。

       贤者的人生与庸者的人生自古以来就有天壤之别,许多庸人在得志之后便不知天高地厚,便不再认识自己;而张澜先生则殊有不同,在民间他活着是一个人,在官场他活着也是一个人。他始终以人的情感、人的血型而活着,从不因时位移人,也从不因环境而变心。从一方平民到身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还是张澜,食粗茶淡饭,着旧布长衫。60年前,当他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之时,甚至也还是那身装束,不改初衷。连一向生活朴素的毛泽东主席也动情地说:“表老,你太简朴了。”走进了北京城,住进了四合院,张澜一再强调院子太大,他用不了。按级别家中应分个厨师,他也不要,坚持让老伴做饭,为国家节约开支。甚至在抗美援朝全国人民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主动让家人每月节省50元生活费,以支援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他出了一辈子名,然而也清苦了一辈子。

       二是具有爱老百姓所爱憎老百姓所憎的挚情。虽然身在官场,张澜先生却一直站在老百姓的行列里,他的一颗跳动的心每时每刻都在与老百姓心心相印。他从来不关心钱,而关心国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有一腔正义感,光明磊落;他有一颗同情心,爱憎分明。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南北军阀没有一个好东西!”对于这一点,张澜先生亦有同感。无论是在川北宣抚使任上,还是在省长和校长的位置上,他都对欺压老百姓的反动军阀深恶痛觉、鄙夷不屑,因此,他也经常受到一些不法军阀的忌恨与攻击,有时甚至是暗算。张澜退居老家南充时,有一个地方军阀暗中派人到他家中去搜查,欲以此污他于不白。前去搜查的人员回来如实禀告,说张家确实是一贫如洗。一个曾做过一省政要的人,家境竟如此贫寒,说起来真让人不敢相信。然而,那位军阀在澄清事实之后,不无感慨地说:“天使张澜,如此清政,倒张必遭天谴。”

       诚可感天下,廉可得民心。正由于张澜先生的至真至诚至善至廉,因而他才能被老百姓誉为“川北圣人”,他才能被社会各界誉为“布衣省长”。

       张澜先生在四川省长任上时,有两件事尤为感人。一次是他的胞弟前来向他谋求职业,以养家糊口。张澜的回答是:“我受百姓推举,实为百姓仆役。”他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力来为弟弟安排一个职位,而是用一颗诚挚的公心去忠于职守,去告慰四川父老。他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那是在赴北京述职的途中,张澜在川陕边界被一帮人拦住,领头的叫裘一春,是当地有名的杀富济贫的土匪头子。那帮人因被张澜的名气与人格魅力所动,不仅不加害于他,反而主动请求为他的安全护送一程。这个出人意料的情节,原因很简单,因为张澜是老百姓的省长,他与老百姓有共同的爱与憎。

       三是具有不为专制所屈服,宁为民主而鞠躬的气节。从川北圣人、布衣省长到民主斗士,这是张澜先生精彩的人生三部曲。如果把张澜先生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前期则是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任职一方,后期则是为民主和平而东奔西走。

       首先,从对蒋介石的态度上能看出张澜先生的文人骨气。从剧情中可以看出,身为国民党总裁与军事委员长的蒋介石,对张澜是又恨又怕,怕他一针见血的正义感,恨他不为己所用的傲气,俨然是他反共内战路上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从地位上看,张澜只不过是国民政府中的一个参议员,但他左右着中国民主同盟中的一大批目光敏锐、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在当时国共对峙的局面下,可谓举足轻重。他不像其他人,见了蒋介石要立正鞠躬,要点头哈腰。而张澜就是张澜,他举止不卑不亢,言谈上敢于据理力争,甚至在义愤填膺之时,还敢于进行淋漓尽致的痛斥。明代有个叫年富的人说过:“吏不畏官严,而畏官廉;民不服官能,而服官公。”这也许就是蒋对张怕与恨的原因吧。在恶劣而恐怖的环境中,敢于与操生杀大权的蒋介石相抗衡,这需要多么大的胆量和勇气!

       其次,在对待共产党人的诚意上,也能看出张澜先生的目光与品格。出于张澜先生在四川的威望,国共两党都在争取他的支持。抗战时期重庆为陪都,得四川则得全国,得张澜则得四川。而张澜自有自己做人的准则:谁得民心他便支持谁,谁不打内战他便支持谁。当他看透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丑恶嘴脸时,便义无反顾地向共产党人倾斜了感情的天平。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三次主动到特园拜访张澜,这既是对张公的人格尊重,又不失为礼贤下士的大举措;这既是历史上的又一次“三顾茅庐”,又重现了古代的贤者之风: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贤者之心更非草木,张澜算得上是一位中国现代史上的大贤人:在光明与黑暗的较量中,他选择了前者;而在污浊与清廉的对决中,他又选择了后者。

       再次,从对功名利禄的看淡上,能看得出张澜先生非凡的人格精神。热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张澜先生有一个座右铭似的人生信条,那就是孟子的三句经典名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古代志士仁人们忠贞不二的人生信条,其精到的内涵在张澜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整日为民主和平奔走呼告,蒋介石以高官厚禄收买他,他视而不见;国民党政府以迫害暗杀威胁他,他闻而不听。不是吗?蒋介石曾许以监察院院长一职来引诱他,而他的心依然不为乌纱所动。他高高地站立在数千年的流俗之上,他不是一个吝惜羽毛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俗人,他的心中只有公理、正义与良心。

       张澜先生是个大智者,他的一本人生之账算得再清楚不过了。他深深地知道,贪敛仅仅是一时之利,而公正清廉方为百世之德。毛泽东主席曾评价张澜先生说:“你是一面旗帜。”应当说,他是一面人格精神的旗帜,确也当之无愧。

                    (作者单位:宿迁市社科联)

 

 

 

 

浅谈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把握

伊克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成为新课程、新课堂、新变化的亮点之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然而,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一方舞台,要使课堂教学这一人生大舞台充满魅力,政治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无论教学方式的预设、课堂情境的创设,还是学生思维的点拨、课堂生成的把握,一刻也离不开教师这个“导演”。

       首先、创设情境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来说多么重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往往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如果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激情、力量和智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他能否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教师可以从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脍炙人口的谚语、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以期学生迅速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学会拒绝,抵制诱惑时,我举了一个短信中奖的故事。我说我今天好激动,好高兴。同学们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今天收到一条短信,同学们的兴致立即被调动起来了,忙问什么内容,我说想听吗?大家说想,我说那好,请听我道来,内容是这样的:尊敬的先生,祝贺你在我公司举办的手机号码抽奖中获得特等奖,奖金5万元……,听到这里,同学们立即说这是假的,骗人的。我说,哇,大家的觉悟这么高。我问,为什么你能看出来?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哪些诱惑呢?如何抵制诱惑呢?摆脱不良诱惑有哪些方法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开始活跃,学习兴趣盎然。在学习《承诺是金》中,我说,大家读过狼来了的故事吗?大家立即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最后让一个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我就问大家,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从而使他们在快乐中受到了诚信教育。

    其次、精心设问

       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问题的愿望。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一个成功的“导演”应该是一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人,用他那精妙的语言让每一堂课“活”起来,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激起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例如,我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易后难并联系实际地提出问题:①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和制度?②我国存在民族问题吗?③今年夏天发生在新疆的暴乱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吗?学生要回答好这类问题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整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需要培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学生才能找到准确答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再次、引发思路

       独学无友,独学无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如契诃法夫所说,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通过相互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相互交流。有人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于是,有些教师就由过去的“一切皆管”变成“一切不管”,这样容易走向极端。由于学生正处在认知心理、情感心理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初中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老师疏于指导,把“自主发展”变为“自由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就会陷入误区,这显然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达不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我在政治课教学中按优、中、差搭配,将学生编为四人一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就在全班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关系。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点燃学生思维,凸显“导”的作用。例如,我在八年级第九课“承诺是金”教学中,就这样设问:1.在社会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包括你自己是否有不诚信的事?具体内容是什么?2.没有兑现承诺、违约是否都是不诚信的行为呢?我说看哪个组回答得最好,各个小组立即活跃起来。在七年级思想政治“积极对待挫折”这一知识点时,就设置了一个情境:播放录象——录像中的主人公小明要参加学校举办的美术兴趣小组,而爸爸不同意,小明与爸爸发生了争执。看完录像后,请就以下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①录像中的主人公小明遇到了什么挫折?②面对挫折,小明有哪些感受或反应?③请你帮小明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能充分发掘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引导探究

       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陈寅恪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教师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善问、多问。现在许多学生感到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必须 授之以“渔”。比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维护消费者权益”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找出知识点、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通过点拨、提示,激励学生看谁提的问题多,问题提的准确、到位。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出外乘车被甩客怎么办?”“自己购买商品出现问题而商家拒绝更换怎么办?”“学了这一课维权知识后,是否就意味着自己以后的权益永远不会受到侵害”等等问题。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造就出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总之,“以生为本”是教学的根本,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学生的疑窦处轻轻一点拨,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在学生激烈争论的相持中稍一归纳,往往能出现拨开云雾一片天的顿悟。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探索教学规律,把握政治课特点,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

                       (作者单位:宿城区郑楼中学)

 

 

 

 

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张俐俐 

       在我校一号楼前,一位老爷爷老泪纵横地叫小孙子给老师跪下,围观了很多学生,为什么?原来跪下的学生是初二(4)班的,年仅12岁,父母外出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刚进初一时,他自主学习能力强,积极思考,成绩位居前列,给老师、同学们留下很好的印象。不知何时,染上了网瘾,经常趁午休时间悄悄溜走,用完了零花钱就偷偷进入网吧看别人上网,甚至向爷爷撒谎,骗取生活上的零花钱,晚上去泡网吧。就这样课堂上不见了他的踪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原来朝气蓬勃的男生,现在精神萎靡,甚至行动、语言都随之错了位,自我迷失的面孔令老师、家长痛心。

       不可否认,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但由于网络管理存在着不成熟、不完善,加上网络社会道德不规范,对中学生的诱惑力太大,也给中学生生活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因为中学生正值具有想象力、求知欲强、情绪易宣泄、异性交往朦胧时期,只有通过虚幻的网络得到,用网络方式取代现实生活。这种不良影响给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面对网络,网络对我们心理教育有什么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一.网络教育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有优势

       1.网络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流的教师和专家为自己授课,而不必担心受时间、空间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他们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管理者,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网络改变了交往方式。因特网的产生使人们交往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有因特网的地方,网上信息就可以传播到那里,那里的学生就可以接受教育,与外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3.网络为学生发挥潜能提供条件。因特网的发展,使人的独立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激发创造意识和发挥潜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吸取和加工各种信息,同时又为自己进行新的创造提供素材和依据,自己的创造又将成为他人创新的信息。

       二.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提供了广博的知识,为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前而全面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视窗,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咨询室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受旁人的拘束,而现代网络教育,可以打破区域限制,更生动、形象、直观、灵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上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也会导致不利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它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大量的信息潮涌般地进入校园,涌入学生脑海,包括西方文化中腐朽、颓废的东西,以及国内网络中不健康信息、色情网恋、奇异游戏,诱导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误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在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腐败现象不满时容易消极,从而在网络中寻找思想上的麻醉,一味迷网,自我封闭,导致学生学习缺少方向,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形成。

       三.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对策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应努力寻找教育思路,帮助那些还处于网迷状态的学生认识其危害,不惜代价伴随学生,必要时切断学生与网吧接触的一切途径,耐心教育学生从有控制、有节制、到慢慢疏远,利用其它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只要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老师和家长一起建造,尽可能帮助,让这些学生体验并交流实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成功的感受。

       2.实行开放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师生可以发E-mail交流、学校在BBS上建立特色板块供大家参与讨论,进行网上调查,征求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典型事迹教育学生积极向上。定期播放健康的VCD以及内容健康向上的文章、音乐,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面成长。

       3.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学校应开设相关心理课,分析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分析迷恋网络的危害,让学生了解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禁止上网吧、玩QQ游戏、玩在线游戏等。

       网络是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极强,我们作为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责任和义务。应潜心研究、主动介入,寻找适合于当代学生口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地生活。

                        (作者单位:泗洪县魏营中学)

 

 

 

农业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廖化明  方国斌

    近年来,随着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如何保证农业执法人员公平、公正行使权力?如何保证农业执法监察工作的顺利实施及效果,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重视和加强农业执法监察工作,既是建设高素质农业执法队伍的需要,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农的需要。

    一、当前农业执法监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认识不到位。表现在有部分农口部门并未真正地认识和重视农业执法监察这一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内在作用。有部分同志认为执法监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与业务部门关系不大,只要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执法监察就行。有的人甚至认为对农业执法权监察是束缚自己的手脚,是对执法队伍的不信任,是对自身权力的弱化,  因此,极易对监察人员的行为不理解、不配合;而部分纪检监察干部因缺少一个良好的监察氛围等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在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加之个别领导干部在对本部门纪检监察工作的把握上,通常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消极层面上,因而,致使农业执法监察工作难以有序有效实施。

    (二)领导监管不到位。表现在,一方面有部分领导干部因自身素质较差,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把握较为随意,对农业执法权的自由裁量有独断行为;另一方面,有部分执法人员职业操守不坚,在唯上心理的驱动下,不想监管到位,致使部分执法行为畸轻、畸重,显失公平,故而不能监管到位。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农口部门都制定了不少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规章制度。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应当说,这些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致使对农业执法监察乏力,导致个别农业执法人员纪律观念不强,执法行为失范。

    (四)过程监督不到位。一是当前的执法监察工作主要以聘请特邀或义务监督员、召开监督员会议、设置征求意见箱、向被管理对象、服务对象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来实现外部监督,来自于被管理对象、服务对象自发的、主动的监督比较缺乏;二是在内部监督上,监督停留在上级对下级以及专门机关的层面上较多,农口部门之间、同事及执法者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仍较缺乏;三是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日常考核达不到一定的深度,集中考核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

    (五)责任追究不到位。近年来,农口部门虽然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修订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强了责任追究。但实际操作中责任追究还存在着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现象。有的对发现的问题仅仅采取批评教育、戒勉谈话及经济处罚等措施,没有给予必要的党纪、政纪处分,致使农业执法监督陷入形式主义,使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

    二、影响农业执法监察的主要原因

    ()与疏于教育管理有关。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提高农业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是规范其执法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农口部门通过狠抓政风行风建设和软环境建设,虽然提升了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但少数执法单位长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疏于教育管理仍是当前农业执法行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对农业行政处罚等重要执法环节信息反馈不通畅,监管不到位,个别农业执法人员乘机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有少数执法人员玩弄“潜规则”,搞权钱交易。二是责任追究落实乏力。致使少数执法人员顶风违规,我行我素。三是农业法律法规宣传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被管理对象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四是外部监督走形式、无效果。尤其是聘任监督员的活动,不仅形式单调,而且缺乏深度,仅靠座谈会或发函征求意见,难以收到监督实效。    '

       (三)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有的执法人员对业务知识掌握不深、不细、不精,政策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有的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缺乏,对如何有效防范职务犯罪方面的法纪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执法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应付,马虎了事,往往造成执法行为不规范。

       (四)执法监察缺乏强势氛围。一是受“多栽花、少栽刺”等传统人文意识的影响,使得执法监察人员在既无群众举报,又无领导交办的情况下,不愿主动从事执法监察工作,致使执法监察压根就难以深入、取得成效。二是对从事农业执法监察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够,办案所需的设备不全。目前有部分农业执法监察人员不太熟悉农业执法主体、流程及有效的监察途径,执法监察处在被动应付状态,客观上直接导致监督缺位,使得农业执法监察工作难以规范。

    三、加强农业执法监察的主要对策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执法监察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一要增强执法监察的法制意识。加强农业执法监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新农村农业增产增效的有力保障,是从源头上治理涉农腐败,树立农业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农口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站在实现江苏"两个率先"和宿迁更大突破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学习,增强农业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二要强化农业执法监察的责任意识。当前应通过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责任追究等举措,不断规范农业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增强其执法监察的责任意识,共同防范执法风险。三要强化农业执法监察的合力意识。在部门内部,要首先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形成"职责分明,岗责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教育,立足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大农业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每年至少要组织1-2部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和相关业务测试,旨在打牢每个执法人员的业务功底,切实提高他们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政策水平。二要加强党政纪条规培训和警示教育。当前,可结合贯彻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切实增强执法人员的"免疫力",使广大执法人员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慎用手中权力。三要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共同构建预防职务犯罪防线。可邀请他们不定期上门授课,教育执法人员结合各自的岗位就违纪违法易发问题进行自我防苑、自我约束,全面提高其预防各类职务犯罪的能力。

       (三)建立内外监督机制,营造监察强势氛围。一要分解执法权力,细化岗位职责。在注重解决好一人多岗、一岗多职问题的同时,着重解决好因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执法不公的问题。二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监管体系。有条件的农口部门应建立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农业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及时监控农业执法的各个环节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为实施有效监督提供直接的信息服务。三要勤于执法监察,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在执法监察中要善于发现违规问题,对轻微问题予以提示,对一般问题予以纠正,对严重问题予以查处,通过规范执法行为,保证执法效果。四要勤于政务公开,方便社会监督。不仅要公开相关的执法依据和处罚标准,而且要公开执法程序,执法承诺及当事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等内容,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方便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还可从被管理对象、服务对象中聘请一批敢说真话的高素质人员为本部门的执法监督员,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途径,及时听取、了解他们对农业执法方面的意见。还可通过走访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审计等机关和部门,及时掌握农业执法人员的执法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事前监督。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全方位保证农业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四)落实责任追究,确保执法监察实效。对农业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是加强农业执法监察的最后一道防线。唯有追究从严,才能奖罚分明。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要把握好责任追究的""。做到有错必究,责罚相当,让被追究对象心服口服。二要将实施追究与奖励结合起来,解决干事越多被追究的可能性越大的问题,要结合实际细化过错责任行为及处罚标准,尽可能地减少责任追究的随意性,使追究结果更加公平、公正。三要将责任追究与年度考核挂钩。对执法人员有执法过错行为的,要取消其年终评选先进和优秀资格;对单位负责人有执法过错行为的,则本单位年度内不得将其评选为先进集体。四要将责任追究与查处大案要案结合起来,做到有案必查,违纪必纠,对严重违法违纪的执法人员要严惩不贷、一查到底,按照法律法规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司法机关的移送司法机关,确保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沭阳县农林局)

 

 

 

 

 

行政法人与资产负债应负的责任

朱健侨

    有的地方对所有行政法定代表人都有资产负债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是,按照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状况,行政法定代表人承担的职责及与所管理支配资金不同。如果不作区分,都将资产负债情况列为所有行政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势必形成概念上的谬误、实际出现偏差、评价有失公允。

       .行政法定代表人的区别

       行政法定代表人分为政府法定代表人(以下简称政府法人)、政府内部常设机关行政法定代表人(以下简称行政机关法人)。

       政府法人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报上级备案。其法定代表人对一个地方行政管理、经济建设、事业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负总责。政府资金的来源渠道呈多元性,如上级政府补助收入、税收分成后收入、国有资产收入、自有资金收入、捐赠收入等。政府资金主要流向扶持工农业、服务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等方面。

       行政机关法人,是县区级及以上政府对行政单位负责人的用人意向,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提出,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核任命。其职能依据行政许可法或者政府领导交办,对本辖区行业、领域行使管理监督。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拨款,其它收入面窄,在资金来源中占的比重较小。通常情况下,单位的主要支出为正常人员经费和行政管理性支出。

       .行政机关法人不应对资产负债负责

       审计实践证明,将资产负债和资产保值增值列为对政府法人任职经济责任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作为对行政机关法人任职经济责任则不可行。体现在以下方面: 

       行政机关经费是法定预算组成部分,也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产生的行政成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下同)的预算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有关条款,也对政府各级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草案的审查、批准也作了详细规定。在一个年度期间,财政部门要根据行政机关承担工作变化,对经费预算进行预算调整和决算,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和批准。行政经费的增减变化,全程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控制之内。从法律的角度理解,行政机关法人不应该对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负责。

       行政机关经费预算和资金来源,是财政部门编制和一般预算资金供给的。按现在国家施行的财政体制,同级财政部门在年初,对同级行政机关按定编人员编制一般预算支出经费计划。该预算支出经费计划,除添置资产和增加政策性专款(单位不可用)外,其经费实际就是行政机关的人员工资和公务活动费用。对财政供给的一般预算资金经费指标,行政机关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变动。虽然,目前有的行政机关存在部分规费收入,规费收入可以按比例提成补充机关经费不足。但是,规费提成的部分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影响力。因而,审计行政机关法人对预算核定并财政供给而形成的资产负债经济责任毫无意义。

       行政机关法人任职时间与会计年度不同步、核算方式不同,极易计算数据差谬。通常情况下,行政机关法人的任职起始时间都没有完整的年度。在一个完整的年度期间,收入和支出逐渐增大。同级财政部门按预算、按时间、按工作进度预拨款,由此预算往来(可结算的债务)不断发生。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收入与支出结转结余、预算往来轧清关系,都必须在年末进行。如果在一个不完整的会计年度,硬性将收入、支出与结余轧转,将预算往来算作单位负债,以此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与资产负债率,那么数据就会出现差缪,用作评价一个行政法人资产负债责任就有失公允。

       综上所述,有关部门在制订审计行政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方案前,应首先认定被审计人是政府的行政法定代表人,还是县区级政府内部常设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合理界定是否应对资产负债负责任并付诸工作实施,审计才会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作者单位:宿城区审计局)

 

 

 

 

 

学会放手

 

       毛毛的妈妈每次见我总要谈起她六岁多的毛毛,“我们家儿子聪明倒是满聪明的,可就是脾气不太好,他要你做什么,你一处做不到,他就生气。你不帮他穿衣服,他连衣服都穿不好,吃饭也慢得要命,不论你怎么催,他就是快不起来,这么大了,有时为了赶时间还得喂他。这上幼儿园还好,迟到点不要紧,可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以后该咋办呀?”

       听到像毛毛妈妈这样的故事已不止一次了,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一边孜孜不倦地替孩子做这做那,一边又喋喋不休地抱怨孩子这也不做那也不做。就好像一边心甘情愿地搀着一个完全可以走路的孩子,一边又责怪孩子离开自己就不能走了,那双搀着孩子的手始终舍不得放下。这双手无疑是孩子的一份依靠,一根拐杖。

       可是,父母若真的要孩子长大一点,独立一点,就得先放下勤快的双手,放下这机器人般的拐杖。什么都帮孩子做了,孩子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他又到何时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需要自己做的呢?做父母的,学会放开你们的双手吧。

在鼓励中强化孩子

       对于幼小的孩子,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够做到的且是安全的,如早上穿袜子,穿夏天的衣服,帮爸爸妈妈拿小的东西,都要鼓励孩子独立去完成,并在孩子完成后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以后会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并在以后会更乐于做这些事情。

       一、在练习中锻炼孩子

       孩子在刚开始做某些事情时,可能做得不好,或做得慢,这时父母不能着急,而是要帮助孩子看看方法是否对头,耐心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同时允许孩子慢慢做,让孩子多练习,熟能生巧。而不要因为孩子一次没做好,或嫌孩子做得慢,就不让孩子做了,什么都替孩子包办代替起来。更不能因此而骂孩子笨,这会让孩子退缩逃避,以后即使能做也不愿意去做了。若父母总包办代替,孩子被骂得逃避退缩,那孩子还哪有学习与练习的机会?

       二、在自我负责中塑造孩子

       毛毛的妈妈总为毛毛吃饭慢,上幼儿园要迟到而着急,可毛毛每次却若无其事,好像上幼儿园是妈妈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很明显毛毛从没有觉得自己要为上幼儿园负责任。很多的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后果时,有的父母也批评孩子,可在外人面前却总千方百计地护着孩子,替孩子寻找种种借口,这容易让孩子越来越不负责任,甚至连吃得饱不饱都要怪罪父母没有来得及喂他吃。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对自己的责任感有利于孩子今后发展出成熟的个性。对于孩子来说,让其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情,迟到了就要接受批评,没人可以帮他,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慢慢的,孩子就会形成自我负责的概念。

       三、在放手时相信孩子

       有的妈妈在谈到放手时,总会说,是呀,我也想放呀,我也不想替孩子做呀,可没办法呀,你不帮他做他就不做呀。孩子是很聪明的,习惯了什么都不用做的孩子,他知道总有一双手会伸过来,所以他不用着急去做。哪一天,这双手忍住了,孩子在等不到这双手时,他会用起自己的双手。

       父母的这双手最初是孩子成长的拐杖,在孩子走路不稳时,偶尔去搀一下,可以让孩子走得更好。可当孩子慢慢长大,却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羁绊,孩子已经能顺利地跑了,父母却还老想去拉一把,把那副拐杖递上,这样却会让孩子走得慢下来了。

       亲爱的父母们,相信你的孩子,放下你们的双手,他们会走好的。

       (作者系泗洪县城头乡人,现为南通航运技术学院心理学硕士)

 

 

 

骆马湖原名路马湖

杨永杰  萧延年

       骆马湖为江苏省第四大淡水湖,是发展地方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宝库,宿迁人视之为母亲湖。但关于它的名称,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大金国志》称其为“乐马湖”;《宋史》称其为“马乐湖”;《明史·地理志》称其为“骆马湖”;明万历《淮安府志》称其为“烙马湖”、“络马湖”;明万历《宿迁县志》又称其为“落马湖”;清代《宿迁县志》皆称其为“骆马湖”,并从此沿用至今。

       最近,笔者偶然见到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行书墨迹(影印件)——《淮安府浚路马湖记》。在品读中发现,落款后面,董其昌又特地写上一行字:“路马湖俗讹称骆马湖,今正之”,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信息:骆马湖原名路马湖。

       地名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文字符号,但它却是一个地方风貌和文化的记忆。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地名从产生到获得公众认知,从名闻遐尔、载入史册到几经变更乃至消亡,往往贯穿许多值得追寻和记忆的人文故事与历史沧桑。

       那么,董其昌为什么在《浚路马湖记》中专注骆马湖原名路马湖,其中究竟有何历史渊源,他的说法可靠吗?笔者就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浚路马湖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董其昌撰书的《浚路马湖记》,反映的是明朝天启年间,宿迁境内运河治理中的一段史事。

明时,宿迁境内的运河即今日的废黄河。废黄河原为古泗水河道,1194年(宋光宗绍熙五年)八月,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堤,南流夺泗入淮,宿迁境内的泗水遂成为黄河正道,“泗水”的名称也从此被“黄河”所取代。1325年(元泰定二年),会通河山东段工成后,与徐州附近的泗水接通,徐州至宿迁的黄河遂成为初期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当时,“江淮漕船由淮入泗,经济州河北达安山,出大清口以达北京”,宿迁便成为朝廷漕粮运输的必经之地。

       由于黄河经常决口泛滥,漕粮运输受到严重影响。1570年(明神宗隆庆四年)九月,黄河在宿迁县城南十里处的小河口(今宿城区项里街道双河居委会张庙组)决溢,致使漕船“溯流漂损八百余艘,溺死漕卒千余人,损失漕粮二十二万石”,惨痛的损失使“朝野震惊”。

       朝廷的命脉漕运受到严重威胁后,“谋国者,急防河如边备”, 朝廷上下“谈河事者,其书充栋庙堂”。当朝皇上虽“数采其言”,但都“屡试罔效”。尤其是1623年(明熹宗天启三年),“盖有氵加河则徐吕二洪之险,漕不任受;有路马湖则十三溜之险,漕亦不任受。”为此,“漕院躬驻,催督压船以千计”,可漕粮运输还是难以为继。紧急关头,时任漕储参政的朱国盛(字敬韬),“谋改浚一河以为漕计”,意另开一条北自氵加口、南至宿迁城西董口入黄河的新运道(通济新河),在宿迁境内实行“黄运分主”,通过“东运河(氵加河新道)”重新恢复漕运。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展,朱国盛令邳宿同知宋士中率员,从宿迁城西的董口向北至骆马湖西边的氵加口,“周旋相度,往回四次,计其道里远近、工费多寡,立竿为望,掘土探泉”,制订详细的治河方案。方案上报后,总河部院派员实地按图勘查,并批准施工。1624年(明熹宗天启四年)正月二十七日,治河工程在骆马湖西正式上马,四月二十日完工。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开挖淤塞,疏通流沙,筑塞沟道,束水归漕。工完当日,经批准开口放舟,结果一举成功。漕院评价此举不仅“远避全漕漂失之患”,而且“省公私帮拽之费以数万计,每年数百万石之粮饷得以去危就安”。

    为记载这一重要的治河事件,工完之后,淮安府张郡丞等请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之撰写碑记,董其昌欣然接受。《浚路马湖记》完稿后,记事碑由江苏兴化籍的明万历进士、兵部左侍郎魏应嘉为之篆额,钦差提都、南河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徐标负责建立。

 

    二、路马湖名称的可信度分析

       路马湖这一地名,无论是《明史》、明清《宿迁县志》,还是其它史料都没有记载,这究竟是董其昌的一家之言,还是史实,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从董其昌的地位和影响上看。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江苏华亭(今上海市)人,生于1555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卒于1636年(明思宗崇祯九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曾任过编修、讲官、南京翰林院掌事、实录副总裁,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据《浚路马湖记》记载,在宿迁开挖通济新河、浚骆马湖之前,他曾应邀经扬州莅宿,和同乡好友朱国盛一起讨论治河方案。这说明董其昌对宿迁的人文历史是了解的,因此,他指出“骆马湖”是“路马湖”的讹称,必有一定道理,并不是无根无据的轻举妄言。

       第二,从路马湖名称的由来上看。宿迁地方民间传说。很久以前,天宫中的小龙马出生时,因惊天动地的吼叫而得罪了正在坐寿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下令斩掉小龙马,老龙马获准代子赎罪,而被罚到宿迁境内的马陵山西边。好多年后,老龙马被玉皇大帝赦免招回天宫,但它却留下了一大片脊背形的洼塘。由于常年积水,洼塘不断扩大而形成了湖泊。因古代将为君主驾车的马称作路(读“Luò”)马,所以将老龙马留下的这片湖泊称作“路马湖”。这一远古的神话传说,也许就是路马湖地名的缘起。

       第三,从骆马湖的地理位置上看。早在明朝廷还未迁都燕京(今北京)之前,宿迁境内既有一条西通长安的通京大道(亦叫驿道),又有一条经管坊湖北通山东的官马大道,即明清《宿迁县志》记载的“青齐要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明廷迁都后,宿迁境通京大道北段,就由原来取道徐州向西,改为取道井儿头、晓店,顺“青齐要路”向北,又形成一条新的驿道。

       古代,驿道上设有驿站,每十里或二十里又设一个递铺。宿迁的钟吾驿久为淮安府四大名驿之一,当时备有驿马80匹、差夫80名、水夫160名和数量可观的驿船。大量南来北往的驿马需要吃草、饮水,处在驿道旁边的骆马湖自然成为理想的资源地。因此,将这水草丰盛、驿马群聚之处称作路马湖,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说骆马湖原名路马湖是史实的话,那又为什么会出现“落马湖”、“骆马湖”、“络马湖”等不同的名称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古人的用字习惯所造成的。

    古人用字写词时,往往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今人将被代替的字叫“本字”,称代替的字为通假字。在古汉语中,“路”是双音字,既读“Lù”,也读“Luò”,“落”、“络”、“骆”,都是“路(读‘Luò’)”的通假字。因此,同一个湖泊,在不同时期或不同资料中,就出现了只有一字之差的不同的名称。但董其昌作为朝廷高官和治学严谨的人,自然遵循正统,积极主张使用原名“路马湖”,而将民间称的“骆马湖”视为讹传,并特地正之。董其昌这种正本清源、纠正文字使用中混乱现象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三、《浚路马湖记》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董其昌不仅是朝廷高官,而且还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书风,又自成一体。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墨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在当时就“名闻外国,尽素短扎,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清代皇帝康熙就以“董字”为临摹宗法,并常将董的真迹置于座右,晨夕观赏。清廷也一度掀起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浚路马湖记》卷,“正书兼行,字大径寸,法李北海”,是董其昌晚年行书碑记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卷为纸本,纵29.3厘米,横607.6厘米。从卷面上看,此墨迹曾经清康熙朝户部尚书、明史馆总裁王鸿绪,清锦衣卫指挥使兼廉政司长官、著名藏书家和鉴赏家安歧,雍正朝礼部尚书、清廷专职画师张若霭等鉴藏。清乾隆年间入藏皇宫内府,卷面上盖有《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宝》等数方印章,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史价值  《浚路马湖记》正文计643个字。在这通碑文中,董其昌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既简要记述了疏浚路马湖的决策过程,高度赞扬朱国盛的治河功绩,又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情和细节。填补了宿迁地方志书中改水治河资料的空缺,也为宿迁历史文化特别是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不仅丰富了宿迁的地名内涵,而且为骆马湖又增添了一篇轶闻,使人们更加迷恋和向往。

       宿迁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骆马湖生态游是全市旅游中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骆马湖周边虽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龙王庙行宫和青墩等古代文化遗址映衬,但骆马湖自身只是一片古朴优美的自然环境,无论是水中,还是湖岸,都缺乏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设施和景观,使骆马湖生态旅游显得单调、平淡。若能在湖边将《浚路马湖记》镌刻在碑亭或碑廊里,定会给骆马湖增加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新的旅游亮点。

                     (作者单位:宿城区文化局)

 

 

 

 

新中国的国号是怎样产生的?

    19499月,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关于国号问题的争论一时颇为热烈,并形成两种意见,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加一个括号,里面写有简称“中华民国”四个字;另一种主张直接用“中华民国”国名。为广泛征求意见,周恩来于926上午在北京六国饭店邀请一批民主人士进行热烈讨论,与会的大多已年过70,他们是张元济、何香凝、周致祥、符定一、马寅初、徐特立、吴玉章、张澜、黄炎培、简玉阶、陈叔通、沈钧儒、陈嘉庚、司徒美堂、林伯渠、张难先、郭沫若、沈雁冰等。

    周恩来首先讲话,然后是民建代表黄炎培发言,他是第一种意见的主要代表。第三位发言的是隐居38年之久的,一生不写中华民国国号,但拥护中共和毛泽东主席的前清进士周致祥,他坚决反对使用简称,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之无好感的名称。

    这时,席间最年长者,年事已高达82岁,但耳聪目明,他就是美洲侨领司徒美堂先生。他听不懂北方话,由司徒丙鹤陪同来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这次与会也由司徒丙鹤把别人发言口译给他听。当他听完周致祥发言后,表示坚决支持,也要求发言,大厅里一片安静,大家都在等待着听这位爱国华侨的意见。他说:“我没有什么学问。我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四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关。我们试问,共产党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中华民国烂招牌。国号是一个极其庄严的东西,一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要五年之后才改?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仍然叫做中华民国,何以昭告天下百姓?我们好像偷偷摸摸似的。革命胜利了,连国号也不敢改。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坚决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称。”

    司徒老人的快言快语,掷地有声,令与会者非常感动,大家报以热烈掌声,对他的精彩发言齐声叫好。人口学家马寅初立即发言:“我完全拥护刚才司徒先生提出的主张,括号中的简称不伦不类,不像话,应该去掉!”车向忱老人则从群众教育宣传的角度支持司徒先生主张:“如果说人民一时不接受新国号,这只是一个宣传教育问题。慢慢地教育,让人民认识我们这次革命政权的性质,万万不可因噎废食。老百姓是否反对用新国号呢?我看不见得。”接着大家纷纷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发言,支持司徒先生主张,整个讨论会的意见成了一边倒。周恩来会后进行小结,并将大家意见进行综合,交由主席团常委会讨论,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得以确立通过。

 

 

 

世界上有哪七大珠宝城?

       1.金伯利:钻石的老家。1867年,一个英国人在南非发现一群孩子在玩一块亮晶晶的石头,仔细一看,原来是块价值高昂的金刚钻石。很快,他们找到了钻石的原生矿床,在矿山周围形成了一个城市,并以英国殖民大臣金伯利勋爵的名字来命名。

    2,安特卫普:钻石加工中心。全世界现有16个钻石交易所,其中4个设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市。安特卫普有几条街都是钻石加工中心。

    3.拉特纳普拉:宝石城。斯里兰卡因盛产宝石而被誉为“宝石岛”,拉特纳普拉就是其宝石生产中心。大街上珠宝店一家紧挨一家。

    4.鸟羽:海女珍珠港。鸟羽市为日本最著名的珍珠港,世界特有的“海女采珠”就在此地。

    5.仰光:珠宝交易会。缅甸北部盛产红宝石和玉石,有“珠宝之国”的美称。从1964年起,仰光每年都要举办一届珠宝交易会。

    6.伊达尔:小孩玩宝石的地方。德国的伊达尔山城,以来料加工为主,加工宝石的厂商成千上万。这里的小孩是玩着宝石长大的。

    7.古贝佩迪:蛋白石宝库。蛋白石又叫白宝石,全世界90%的蛋白石产于澳大利亚的古贝佩迪。

 

关键词:2010年2月

[关闭窗口] [打印]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本网站所刊登的宿迁宣传文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本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1- www.www.dyhzedu.com [苏ICP备08007183号] All Right Reserved 制作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
电话:(0527)84368708 传真:(0527)84368702 技术支持:江苏楚韵网络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本网页,建议分辨率这1024*768 IE6.0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