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

2011-04-08 14:26:57 作者:sqxcb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韦泽洋

       新中国60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今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正展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通过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对社会主义进行艰辛探索,着力建设社会主义。

       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就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艰辛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早在195312月,毛泽东在修改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就初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7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1959年底,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标任务问题,毛泽东指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440页)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极为重视,1951年毛泽东为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建国后,毛泽东还对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体育等方方面面的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这些观点和提法,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把握规律,重视创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中,特别重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注重在各方面进行创新,要求全党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毛泽东在探索初期就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毛泽东在19564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并论述了要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1957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后来,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新思想新理论。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的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在随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如在建国初期提出的“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就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崭新制度的积极探索,在连续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管理等基本的经济制度。同时,在艰辛的探索过程中,还建立了我国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比如,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集中制等民主政治制度,在建国初期1954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的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经风风雨雨,曲曲折折,反反复复,但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同时,也发生一些失误,包括“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等全局性的重大失误,但成就应当充分肯定。对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诠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6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我国出现了转机。经济社会在徘徊中前进,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在当时中国出现了不同的主张,整个中国在十字路口徘徊,人民担心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党中央于1978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征程。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在农村建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以后,我们党又对城市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初始阶段主要就是对企业以放权、让利、搞活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阶段,紧接着就是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改革形式。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我国的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其特征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前进,使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创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担当主角。同时,集体企业改革的成效也更加显著,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积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深入开展,不断推进。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是完善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注重加强立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推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坚决治理司法领域的腐败现象。三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从1982年开始,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四次,每次的机构改革都收到了明显成效。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的机构改革正在自上而下逐步向前推进,已展现美好的改革前景。四是抓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向前发展,在改革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他们的拒腐防变能力。

       强化文化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体制改革非常重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在全党全社会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结合各地的实际,着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通过文化带动力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通过改革,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培育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改革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尚,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抓好社会领域的配套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创新表现在各方面各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之后,社会领域的配套性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社会保障、研究机构等领域的改革也不断深化,尤其是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国家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已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体制改革专门提出了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社会领域的配套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收到良好的成效,开创了新的局面,展现美好的社会发展前景。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本经验,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的,这条基本路线经过实践的检验,日益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胡锦涛: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30多年来,由于我们党和全体人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我们国家坚持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运用先进技术装备传统产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一些技术成果及管理经验,并对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同时引进外资,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扎实奋斗、团结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人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在社会实践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快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同时,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容更加丰富,体现出全面性、协调性、综合性。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步伐加快,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确立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面对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正面对新的形势,明确新的任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达到统筹兼顾。对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达到人的思想观念适应科学发展,体制和机制保障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就使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完善。现在,各级各地区正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全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扩大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使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结合实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始于19499月的《共同纲领》。1954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就从制度上保障全体人民享有最高决策权和最终监督权。使十几亿人民把国家的、民族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可靠的保证。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广大的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充分代表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如果照搬西方的民主,搞多党竞选,三权分立,那就会造成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出现四分五裂的状况。

       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同我们党共同奋斗的光荣历史。19496月,全国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在北平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各民主党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中共十七大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了进一步强调和要求。实践证明,这一政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相融合、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并肩战斗,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能保证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内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问题,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健全基层民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民主的范围也有扩大。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广大城乡居民通过基层自治制度,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企业,民主管理也不断加强,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同时,推行厂务公开等项制度,使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趋于健全。党的十七大对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问题作了全面的部署,使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性工程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求文化建设的更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时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内容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的部署,各级各地区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实践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大家知道,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任务。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们党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新使命,我国各地区各部门正结合实际,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力度,把它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的强大优势,就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始终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重点来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我们党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党的十七大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来部署,要求全党同志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文化创新达到新水平新高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0年征程路漫漫,是一个光辉的历程,中国人民经过60年的长期奋斗,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坚信,一定能在新的世纪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办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实现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沭阳县委党史工委)

 

 

如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

马焕展

       2003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概念。这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所总结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作为切合我国和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更加科学健康的轨道发展运行。在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宿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创业文化”建设和“全民创业”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引起了市内外广泛关注。“建设创业文化,促进全民创业”重大决策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既符合宿迁当前的市情和发展的需要,又引领宿迁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深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但是,在这如火如荼的大好发展形势中,也还存在着一部分党员干部,其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跟进和更新,与当前的发展热潮相比不对称、不适应、不协调。

       一是存在思路不宽、认识肤浅的狭隘思想,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不对称。“建设创业文化,促进全民创业”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发展举措,其引领的发展方式和路径,不仅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创业促就业”发展战略,也代表了宿迁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有些党员干部缺乏开拓思维和大局意识,总认为,把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抓创业,那是份外的事、是经济部门的事、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与自己不相干。有这种思想的人,只求工作上过得去、不出错、不越位、不冒尖,因循守旧,四平八稳,工作没有新意。其实,在大力推进这一关系全民福祉的“全民创业”活动中,任何部门、任何机关党员干部都与之有关系,都是这一决策的执行者、战斗员,都应该打开思路,调整状态,紧跟形势,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存在不善进取、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全民创业”活动实施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从2006111首届“宿迁创业文化节”成功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扩大了宿迁对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宿迁对内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号召力,调动了全民创业的热情,培育了众多的创业主体和成功典型,提高了宿迁整体的“软实力”。但,在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人创业刚刚取得小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也有的人不敢创大业、闯新路,甚至有的人宁愿打工也不愿创业。这种思想不利于市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党员干部来说是要不得的。

       三是存在心浮气躁、夜郎自大的唯我独尊思想,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不协调。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宿迁“建设创业文化,促进全民创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沉下心来,先学一步,早干一步,以实际行动来落实科学发展观。但还有极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又是空对空,学也没用;有的即使学了,但学得不深不透,没有领会精神实质;还有的认为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已够用了,不用再学;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在学习与实践中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尤其是在服务“全民创业”和“招商引资”中,还存在“摆脸谱、唱花腔”作风,给经济发展和部门形象都带来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上述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还有待提高;受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小农思想和守摊心理尚未根除;创业创富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强;促进先进思想观念、理念形成的长效引导机制没有建立;等等。当前,受美国金融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下滑,我国经济也出现增速放缓,虽然目前已经企稳回升的势头,宿迁经济更是好于其他地方,但也不容乐观。在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各地各部门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先进的文化、主流文化来武装头脑,以积极的行动主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实践、实干中化“危”为“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握要义,以加强文化宿迁建设为抓手,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促进宿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唯一手段和路径选择。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离不开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而在发展中,要想胜人一筹、快人一拍,必须要有优于别人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培植的。宿迁建市以来,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以及不断挖掘和弘扬的本土历史文化精华等有关。这种文化,其实就是宿迁独具特色、差别取胜的软实力。它不仅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在,对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把握好“发展”这一要义,要善于借助“文化”之手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首先,要从强化思想教育入手,树立文化宿迁建设理念,夯实科学发展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工作的力度,工作的力度决定发展的深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仍迫切需要以新的思维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对宿迁而言,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一轮解放思维的根本指导方针,着力抓好文化宿迁建设,提升全市上下“精气神”,夯实科学发展思想基础。各地各部门要借助“全员讲学”、“宿迁讲坛”、“创业培训示范基地”等创业文化建设平台,强化党员、干部先进理论教育,让他们在先进理论的教育指引下,自觉树立“学习提升、跨越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服务效能、人本民生”六大意识,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提高思想境界,深化创业文化,更好地服务发展、推动发展。

       其次,要从“文化宿迁”建设入手,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科学发展动力。“文化宿迁”的内涵是:建设创业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培育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宿迁”是提升宿迁软实力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也是市委将之纳入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各地各部门以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好快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增强软实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加速文化宿迁建设步伐”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围绕“三个文化”建设谋思路、出实招、求实效,从而提升“文化宿迁”的魅力,使之成为宿迁扩大对外影响的金字招牌。同时,要把“文化宿迁”建设纳入常规考核范围,并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通过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推动“文化宿迁”建设高开高走,进一步增强宿迁科学发展的潜在动力。

       第三,要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入手,推进“文化宿迁”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长效化。制度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规范运作、长效发展的有效保障。“文化宿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制度加以保障和推进。首先要建立将文化建设始终纳入大局的决策机制。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党管文化的原则,自觉把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形成统筹运作工作格局;其次要建立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各级党政部门之间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相互协调配合,互通有无,构建良好的齐抓共管的工作秩序;第三要建立文化人才激励引进机制。文化人才是“文化宿迁”建设的基础和依托。针对目前宿迁文化人才不多不精的现状,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本土文化人才成长环境,打破学历和资历的限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激励更多的文化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文化人才,为文化宿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抓住核心,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基础,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力,促进宿迁跨越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调动人的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反之,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定要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只有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激发一个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推动这个地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对于宿迁而言,实现突破的基本前提仍然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当前全市上下大力开展的创业文化建设和全民创业活动,是调动好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宿迁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主创业真本领。素质是决定创业行动和创业层次的重要支点。一个素质不高的人很难有创业的冲动、创业的魄力,即使有创业的举动,也很难在初期的创业层次和后期的项目提质上有所突破。因此,抓好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充分依托全民创业培训月、创业指导服务周、典型事迹报告会、专家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网络、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平台,组织好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各种创业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潜在创业者、初始创业者和创业有成者的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打造真才实干的创业本领。

       二要树好典型,当好全民创业导向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全市广大创业者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创业典型。他们的典型作用,决不仅仅是自身创办的企业有多好,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带动一批创业者跟着学、比着干。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注重抓好创业典型的发掘、培育和推介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树立好他们在全民创业中引领发展导向。要通过定期组织创业典型现身说法,组织群众现场观摩等措施,让广大党员和群众眼见为实,提高感性认识,从而增强大创业、创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要主动融入,争做科学发展领头羊。党员干部作为普通群众的优秀代表,来自于群众,但又高于群众。各地各部门要着力抓住这一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在经济工作中冲锋陷阵,扛起建设创业文化、推动全民创业的大旗,做好引导群众创业、服务群众创业的楷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落实力度,把党员、干部引向经济发展一线、逼向创业主战场,自觉做群众创业的探路者、先锋官。另一方面,要强化引领作用的发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成为全民创业的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更应该成为全民创业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引领出千千万万个群众创业者来,从而在创业致富、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明确要求,以深化创业文化建设为导向,增强区域发展原动力,促进宿迁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于宿迁来讲,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培育,“创业文化”已成为宿迁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是宿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无形有具的有力抓手。进一步深化创业文化建设,为促进宿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久性动力,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文化先进理论宣传力度。在大力推进创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受传统的思维定势影响,宿迁基层党员干群的创业意识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意识,还有很大的依赖性、保守性,需要我们去宣传、引导、发动和鼓励。对此,要加强创业文化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指导和服务创业实践的理论水平,同时,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高频率、宽领域地宣传创业文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最大层面地弘扬创业文化,引导党员干群树立“创业创富,惠己达人”的思想理念,打造人人想创业、个个争致富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进一步把创业文化引向基层。创业文化发端于机关部门,但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点还是在基层。要突出基层,依靠基层,让基层干部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自觉抓好创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各地各相关部门要结合2009年全市创业文化建设要点,认真组织好创业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抓好送政策进心坎,送技能进岗位,送项目进田园,送服务进农家等工作的落实,真正让创业文化在基层兴起、在基层生根。

       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创业致富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全民创业向纵深推进的前提保障。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本着“创业至上,服务为上”的服务理念,结合全市开展的“千名义工助千户”活动,搞好机关干部与创业者结对帮扶,在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中树立好机关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围绕“创业促发展”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在创业文化建设中找准定位、多办实事,为创业者放手放胆发展保驾护航;要围绕“平安宿迁”建设,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为企业和创业者送法上门,让他们安心创业、专心发展。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保障机制。要坚持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为群众创业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要建立信息服务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传送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为创业者提供权威式的信息服务;要建立创业终端利益保障机制,大力培育农村创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创业合作组织,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组织化程度,保障创业者的终端利益;要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创业示范街区、创业培训基地等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体验平台,提高创业项目的品位和档次。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

 

 

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宿迁更快发展

 

       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宿迁经济发展一直呈高位运行态势,去年全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30多亿元,标志着宿迁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学原理和发达地区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特别是当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时候,发展方式将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转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竞争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宿迁人才工作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在财政过百亿、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人才工作更要充分发挥第一资源应有的作用,站在更高的起点,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更快发展,为宿迁实现更大突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以领军人才集聚为牵引,打造区域人才小高地

       领军人才集聚对产业转型、经济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的快速崛起,都伴随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集聚过程。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带来一批项目,带动一个产业,无锡市通过引进施正荣打造了尚德神话,缔造了一个千亿元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宿迁领军人才引进工作起步较早,成果初显。2007年、2008年,全市先后有11名外引领军人才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09年有20人入围实地考察,此外还有2人入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答辩,位居苏北前列。2008年,宿迁又在苏北地区率先启动实施“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已引进首批领军人才23名,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但客观地讲,宿迁领军人才引进工作还没有在全市形成深刻共识,县区间的不平衡性也较大。随着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周边各市都在制定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领军人才的竞争已呈白热化。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推进领军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掀起新高潮,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每年引进领军人才30名以上目标,确保入选省计划人才总数继续走在苏北前列。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充分借助和利用招商引资工作中已经形成的好机制、好渠道、好办法,使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耦合联动、捆绑推进。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工作的考核力度,在市委、市政府已把领军人才引进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考核的系数和权重。

       领军人才既要大力引进,还要注重培育。切实把本土潜在的领军人才挖掘出来,帮助其发展进入更高的轨道。持续推进企业家高端培训,与清华、北大等名校合作,与无锡、青岛等高层次人才基地合作,帮助全市100强企业和一批行业骨干企业的老总畅通对外高层次交流的渠道。面向全市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重点选拔一批有较强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能力,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通过资金、项目和人才的集成支持,力争新产生企业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领军人才40名(其中企业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达10家)。

       二、以两双人才发展为重点,加强产业人才主力军建设

       当前,全市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电子电器、纺织服装、酿酒食品、木材加工、包装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的产业人才队伍。今后,要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目标,以“双高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双带人才”(既能带头富、又能带动富的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市各类产业人才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加强高层次人才的梯队建设。依托省“333工程”、市“135工程”,通过优秀人才建库管理、项目、经费倾斜支持、突出贡献重奖激励等措施,加快培育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企业技术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国家和省级专家、市级优秀专家和青年后备人才三个梯队,老中青合理搭配。要鼓励企业大力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快宿迁籍大学毕业生回流,为未来发展增加储备人才。积极搭建企业与人才交流的平台,加大与省内外人才市场的合作步伐,做强网上人才市场,鼓励发展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发展人才猎头组织,拓展中高端人才服务。

       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品牌建设。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宿迁的技能人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获得技能考评认定的技能人才数量还不多,特别是以技师、高级技师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总量更为不足,今后要继续向高层级迈进、向品牌化迈进。要深化职教发展,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层次,以市高级技工学校、宿迁技师学院等为院校龙头,加快技师培养阵地建设。要大力实施金蓝领计划,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力争全市建成205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进技能人才评鉴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技能人才、企业、职教院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参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定期评选宿迁市首席技师、宿迁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分行业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营造鼓励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在年龄、工种以及科技素质上都有较大优化,成为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的“蓝领品牌”。

       加强“双带型”农村实用人才的规模化建设。进一步健全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推广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建立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标兵评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典型的选树、宣传和推广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创建。推广“优秀专家走进西南岗”活动,鼓励更多优秀科技专家走进农村基层,结对培养一批农村发展科技带头人。把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源头,大力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百园”建设步伐。

       三、以校际联盟建设为突破,拓展人才合作新平台

       宿迁虽然高校、科研院所发展薄弱,但江苏丰富的科教资源却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加快发展的近水楼台。要按照“巩固省内主阵地、拓展省外新平台”的思路,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大力建设校地、校企、校校人才科技联盟,着力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上下功夫。

       深化走进高校、走进科研院所“两走进”活动。今年以来,张新实书记、缪瑞林市长、白云萍部长等市领导分别带队,走进省内7所高校,校地校企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今后,要继续深化“走进高校、走进科研院所”活动成效,以县(区)或行业为团队,寻求技术人才的紧密型合作。此外,还要以省外著名高校为主体,由市党政主要领导率团开展“走进名校、牵手名校”活动,拓宽省外科技人才合作空间。

       推进“双百工程”深化活动。自2005年启动的“双百工程”,已成为宿迁柔性引才、助企发展的平台。今后,要借助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科技厅力量,在邀请高校专家到宿迁企业实地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大力实施“百家企业研究院推进计划”,鼓励支持校企双方共建研究院(含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和毕业生实践基地等形式丰富多样的产学研基地),以此推动全市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中心组建率达到100%,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达到30个以上,市级达到150个以上。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力争全市建成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以上。

       鼓励科研院所来宿发展。积极支持宿迁学院、宿迁经贸学院、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宿迁农科院等市内高校院所与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加快合作,联合发展。大力推进高教园区建设,把招引科研院所纳入招商引资项目考核,制定支持、鼓励招引科研院所的具体办法,作为吸引研发人才、提升宿迁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以人才宜居城市为目标,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

       一个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是反映其区域持久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我们要立足宿迁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积极打造人才宜居城市。

       从战略上体现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当前宿迁正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十一五”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把人才发展规划作为重点规划来编制。各项中心工作的部署,如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商业的布局、服务业的扶持,都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要素,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

       努力降低各类人才的安居成本。在当前全国房产价格一片高涨的形势下,提供宽松的住房环境是宿迁加快吸引人才、留住更多人才的重要筹码。大力建设人才公寓、专家公寓和蓝领公寓。在城市房地产开发规划中,适度考虑年轻白领和蓝领的住房需求,调节好高中低档房的建设比重。加快经济开发区人才公寓的建设步伐,使开发区企业引进的人才能够在开发区落根,缩短开发区的工作生活半径。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把商贸开发延伸进开发区,实现园区购物、娱乐、休闲一条龙服务,在开发区内部建设新型社区。

       营造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与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结对联系。为优秀人才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及时把一批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推荐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对那些社会影响较大、热心社会事业的优秀人才,积极推荐参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入各类协会、学会。进一步优化人才健康体检、考察休养等活动以及优秀人才“一卡通”服务,切实解决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等难题。广泛搭建交流平台。把建设一批健康的、公益性的交流活动场所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范围,不定期举办一些交流联谊活动,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之间的交流。强化精神激励。对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消化和吸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各类人才,给予重奖,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让优秀人才在宿迁大地充分涌流,不断谱写创业创新的发展篇章!

       (作者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级机关工委书记)

 

 

 

坚持科学发展   立足宿迁实际

努力打造绿色政府采购

王晓兰

       1998 年,宿迁市开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十几年来,宿迁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体系。这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公平竞争,预防商业贿赂等都显示出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宿迁实际,走一条符合宿迁市情的政府采购路子是更好地推进政府采购工作面临的问题。绿色政府采购也许正是宿迁政府采购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一、绿色政府采购的涵义及国内外现状

       绿色政府采购,是指政府采购在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应该从社会公共的环境利益出发,综合考虑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效果,采取优先采购与禁止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直接驱使企业的生产、投资和销售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政府采购蓬勃兴起,并成为引领可持续消费的首选手段;同时国际社会也不断关注如何借助于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实现社会目标。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丹麦、荷兰、德国、韩国等,纷纷通过专门立法或政府令的形式强制推行或鼓励绿色政府采购。

       20061024,我国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这是我国推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与政策上的突破,它规定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要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

       《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于200711起在中央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0811起全面实行。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真正步入“春天”,绿色政府采购制度正式开始推行。

       20087月,我国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进行了调整,发布了第三批清单。第三批清单共有19个产品类别,进入清单的企业达到760家,产品型号达7000多个。

       我国绿色采购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两类产品总额达164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的84.5%。

       二、实行绿色政府采购的意义

       1.绿色政府采购符合国家政策。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走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绿色政府采购理念与十七大精神是相一致的。“绿色”意味着环保、安全和有利于健康, 绿色政府采购是政府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体现。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着眼可持续发展,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特点。把人类的需求纳入生态环境之中,接受生态环境的约束,在生产上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在消费上变“资源浪费型”为“资源节约型”,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营造良性的生产和消费氛围,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政府采购促进社会发展。一是节约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采购遵循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提高规模效益,节约财政资金,降低交易成本,也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宿迁市政府采购2007年度共完成采购预算1.21亿元,实际支付金额1.08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300万元,节约率达10.74%。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采购的资金数额都比较大,一般占一个国家GDP10%以上,对社会经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我国自实施《政府采购法》以来,平均每年以500亿的采购规模递增。政府采购制度作为政府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其采购产品的数量、品种、频率等指标,可以有效地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领域,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目的。绿色政府采购有助于促进绿色产业市场形成,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等宏观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抵制污染、保护环境。政府可以利用采购的规模优势和采购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落实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积极引导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维护生态平衡。首先,供应商为了迎合绿色政府采购,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尽可能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其次,为了满足采购的量大面广,政府可以培养扶持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促进绿色产业和清洁技术的发展。再次,绿色政府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可以改变人们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减少因不合理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有效地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另外,绿色政府采购可以推广应用现代化政府采购程序,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三是带动社会其他效益。实行绿色政府采购,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变购买习惯为制度强制,强化了采购人的环保节能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带动全社会环保节能消费,为做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做了行为典范,有助于实现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保目标;实行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对环保企业和产品从法律法规上予以明确,从资金上政策上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企业加强环保产品的自主创新,推动其环保技术进步;政府采购还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使得政府采购在财政的直接监督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3.绿色政府采购符合宿迁市情。一是符合宿迁经济现状。由于宿迁建市较晚,起步迟,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绿色政府采购有助于节约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绿色产业市场,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在金融危机蔓延之际,沭阳县通过政府采购共节约资金2400万元。二是吻合宿迁精神。2006年,宿迁提出了“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新宿迁城市精神,精辟地概括了宿迁城市科学发展的目标,即在创业中打造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宿迁生态优越,风光秀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有“烟波水世界,绿色梦田园”的美誉,同时又被称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与黄淮海地区最大的氧吧”。绿色政府采购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着眼可持续发展。宿迁实行绿色政府采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能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三是呼应创业文化。从2006年至今,宿迁已经举办了四届“创业文化节”。 创业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闯”、“试”、“冒”,具有昂扬刚健、敢为人先、勇创新业的特征。绿色政府采购量大面广的特点决定了绿色产品的大量需求,一方面要求供应商敢试敢闯,不断革新技术,打造绿色产业链,另一方面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商机,搭建了创业舞台。

       三、实行绿色政府采购的措施

       宿迁是一个新兴的城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宿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宿迁实行政府采购的时间并不算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绿色政府采购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贯彻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这一理念呢?

       1.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绿色政府采购,切实把绿色政府采购当做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理顺采购的机制环境,认真做好采购预算,制定合理合法的采购清单,防止政府采购工作被“边缘化”,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强化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进一步完善采购业务运行规程,不断研究适合宿迁当地实情的采购方式。进一步完善绿色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绿色政府采购价格信息库,提高政府采购工作质量。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由于绿色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售价较高,使用绿色新产品需要改变以往工作方式,而且绿色新产品与现行使用的其他产品存在不兼容性,需要额外开支来磨合等原因,在一定时期内资金需求相对较大,需要财政倾斜。

       2.完善制度,沟通信息。宿迁推行政府采购以来先后制定了《宿迁市政府采购暂行办法》、《宿迁市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宿迁市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程序》、《宿迁市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而且绿色政府采购的实施有赖于采购人员对绿色信息的搜集,例如绿色资源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等。由于缺乏明确的实施细则与环境准则,采购人员难以把握采购活动应遵守的环保准则。例如采购人员一般懂得如何避免采购含有禁用物质或具危害性的产品,但对那些已知含有负面效应但尚未禁用的物质则未必知道如何处理,或者采购人员尚未认识到现有的采购产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绿色替代产品的优越性,从而造成政府绿色采购实施障碍。政府应不断完善针对绿色产品的相关制度及有关规定,明确环保准则,使采购人员在选择或采购过程中“有法可依”。政府采购人员应不断增加对政府采购法与绿色产品采购办法等相关法令的了解,学习产品对环境影响的基本知识以及实际进行绿色采购时的技术,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信息畅通。

       3.内培外引,珍惜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是现代用人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绿色政府采购对所从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政府采购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绿色产品有广泛的了解。目前宿迁政府采购机构专业人员匮乏,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落后的用人机制不能满足目前政府采购工作发展的需要,政府采购领域综合型人才欠缺,导致政府采购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宿迁要在内培外引人才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经常给政府采购相关人员举办各项绿色采购研习班、讲座、演讲等活动,使其不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专业人才,为本土的政府采购注入新鲜血液。

       4.破除陈规,明确标准。绿色政府采购在宿迁是新兴事物,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围绕政府采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上实现“双深入”,用宽阔的眼界观察问题,分析形势,发现规律,不断增强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绿色政府采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繁杂的政府采购法规的制约,这些制约使得采购人员只能因袭前规,不敢轻易做出突破。克服障碍的方法就是,提出详细的采购指导纲要与指导性示范招标规范。例如,英国政府提出各项绿色采购文件,明确采购人员应将何种环境因素列入招标规范中,避免提出可导致争议的指标,并针对投标者资格、决标准则作出明确说明。这些信息都能够协助采购人员依据复杂的采购法令规定实施绿色采购。

       5、改进技术,创新市场。要进行绿色采购还面临一些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无法保障稳定的绿色产品供应链,以及绿色产品与现有设备的兼容性、产品供应稳定性、现存契约供应商无法供应绿色产品等方面。由于缺乏稳定的产品市场,供应市场也会不稳定。政府应事先拟定绿色产品采购的数量,通过政府采购与招标信息公开制度予以事先公告,并且依据计划贯彻实施,才能创造绿色产品市场。政府还可以培养扶持一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从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

 

 

浅析宿迁工业化的后发优势

陆胜利

       在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时,它的动态优势要比其静态优势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动态优势甚至会改变区域工业化的既定路径。要讨论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区域的动态优势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它的动态优势可以被直接看作其后发优势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现实表现。

       一、后发优势的概念

       后发优势指的是由于相对落后而导致的特殊益处。在通常的意义上后发优势被看作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而不是后发国家或地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有先发国家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及其积累起来的现代文明成果(如领先的科学技术、精密的仪器设备、合理的组织结构、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各类优秀人才等)可供借鉴而具备的先发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所无法具备的一些优势。因此,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并不属于后发优势的范围,只是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的基础条件。因此,所谓后发优势就是指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模仿和追赶先发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中,因各种有利因素共同或相继作用而形成的,推动落后国家或地区迅速发展并尽快缩小与先发国家或地区之间差距的正面或积极的跨越追赶效应。由于能否形成这种积极的、正面的追赶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有利条件及其绩效,因而后发优势也可以看作是那些刺激、推动和支持相对落后国家或地区加快发展或赶超速度的有利条件及其效应,在这个定义中,后发国家或地区的主观能动性是后发优势由潜在转化为现实或静态转化为动态的决定性条件。

       后发优势及其相关理论是目前我国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并具体表现为动态优势。但是,后发优势并不直接等同于动态优势,在后发优势具体释放并表现为动态优势的过程中,区域的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对动态优势的形成产生正向的或反向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环境,成为决定和影响后发或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形成和释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现阶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是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战略。由此而形成的总体发展格局,决定了欠发达地区在推动其自身的静态优势向动态优势的转化过程中,必须将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中的教训列为重要的、现实的约束条件,而不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因素。比如,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十分严峻的形势,经济发展必须要走低消耗、高效益的路子,并且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而且要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保护、建设和利用自然。因此,在产业选择、扶持和发展等方面,诸如环境保护、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等,就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的约束条件。

       二、宿迁工业化发展的后发优势

       如果把宿迁在区位、资源禀赋等方面促进工业化发展的积极因素看作静态优势,那么,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出来的、属于后发优势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动态优势能够包括哪几个方面呢?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的后发优势。

       从各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数据来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投资率高于储蓄率,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储蓄率高于投资率,这表明资本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应该比发达国家更高。资本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可以为后发的宿迁市解决资金问题提供机遇。近年来,宿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不菲的成效。这几年像浙江、长三角地区、苏南地区转移到宿迁的大企业非常多的,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还有轻工食品。例如国家知名的饮料食品企业娃哈哈,今年的产值要突破350亿,目前娃哈哈除了杭州总部以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就在宿迁,去年完成了一期、二期工程,实现税收是9000万,销售收入是10个亿,还要在宿迁开发三期、四期的工程。可以预见,未来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资本外流的数量和速度将会更大,宿迁引进资金推进工业化的机会将会更多。

       2.技术的后发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推力越来越大。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发达地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而拥有的先进或适用的技术成果,有很多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成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场效应。宿迁可以直接引进这些技术成果并运用于生产之中;同时,随着发达地区一部分产业向外转移,它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会随着产业转移而进入宿迁,对于提高宿迁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宿迁还可以通过模仿、吸收和自主创新,获取技术专利,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多种方式、组合多种力量,实现现有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是宿迁应该获取和能够获取的最为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

       3.产业的后发优势。

       欠发达地区在资本、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最终是通过产业的后发优势予以释放的。也就是说欠发达地区能否获取后发优势并实现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关键在于其产业发展是否获得区域动态优势的有效、持久地支撑。能否获取产业的后发优势,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能否实现区域的静态优势向动态优势的不断转化。在宏观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区域的静态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动态优势。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静态优势甚至会逆向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上述问题,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宿迁实现后发优势,加快工业化发展的一些必须考虑的约束性条件,也是区域寻求产业发展后发优势或者推动静态优势向动态优势转变面临的基本问题。

       4.劳动力资源的后发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通常被看作相对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或后发优势,是这些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基本要素。但是,对于地处东部沿海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宿迁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时效性是较为有限的。从长期看劳动力短缺已经不是一个阶段性、局部性的矛盾和问题,而是一个根本性、全局性变化,即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将长期存在。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用于解释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二是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1980年以来生育率的降低,导致自2004年开始,出现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拐点。按照专家们的测算,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对于发达地区,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这个根本性变化的正向效应要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简言之,这一格局将推动发达地区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以取得经济增长效果,转变为以劳动集约型为主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由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以提高生产率带动经济的集约型发展。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则意味着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获取人口红利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改变。如果只是单纯地模仿和借鉴这个大多数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起步和发展阶段采用的,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增长方式时,其能够获取的实际绩效可能会大打折扣。换言之,在欠发达地区获取其后发优势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在优势和实际绩效并不十分突出,至少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获取后发优势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

       尽管现阶段宿迁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可以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扬的拉抬下,这一优势的时效性不会太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难以强化和持久地保持,其发展空间也会被快速地压缩。要寻求和保持静态优势向动态优势的不断转化,实现产业的后发优势,在政府层面上,必须推动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的转化。在今后一个时期,宿迁应加大各层次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力度,促使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这方面,宿迁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近年来,宿迁高中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地方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宿迁高教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再加上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未来宿迁不仅需要提供一批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级技术熟练工人,而且要能够大幅度增加和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创造力和驱动力。

       5.发展理念的后发优势。作为指导思想和普遍共识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支撑点。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包括环境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的耗费是区域发展成本中最为主要的构成部分。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它们的工业化发展起步早,在当时的条件下,土地、各种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的稀缺性不明显,甚至环境及其保护等没有被当作区域发展的约束条件和成本,因而其发展的内外部成本相对较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各种资源的稀缺性不断显现和加强,由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在新世纪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各地都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列为首选。尽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力有限,宿迁也必须和全国各地一样,从过去一些地方轻视环境保护、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的路子,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者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党校)

 

 

 

关于加强工业园区用工保障工作的思考

张新跃

       当前,市、县级工业园区面临的“招工难”问题,与招商引资工作的快速推进的形势极不协调。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园区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势必给工业突破战略的实施及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与“招工难”的成因,认为解决这一难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特事特办,尽快建立用工保障机制

       工业园区作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其用工逐渐呈现大批量、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在坚持稳定劳务输出的基础上,逐步把用工保障的重点转移到境内园区方面来。要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除现有的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外,应根据需要在工业园区设立(或由市、县劳动部门派出)相应机构。园区机构既接受园区工委和劳动部门的双重领导,又与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保持通畅联系。在具体工作上实行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建立企业用工尤其是工业园区用工台账。根据园区用工需求和新上项目的预计需求,及时编制用工计划,发布用工信息,定期召开相关职能机构参加的协调会议。加强对人力资源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的调控和各项服务工作,积极为用人企业和求职者牵线搭桥,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稳定的用人与就业环境。

       二、加强定向培训,着力提高员工适岗能力。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园区企业招工难矛盾的有效措施。工业园区作为县市大中企业和引进项目的集中区域,不但有着用工数量的需求,对职工的素质及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要统筹城乡各类培训资源,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工作。除搞好返乡务工人员的二次培训外,还要对城乡适龄劳动力包括“两后双百”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劳务协作,吸引周边县区劳务人员到园区就业,组建园区用工预备力量。结合本县的原先做法,笔者认为,要继续推行“订单式、菜单式、定向式”等培训模式,使学校成为人才培训的基地,企业成为学员实习的场所。在培训内容上,可适时安排园区企业急需的技能培训,努力形成人力资源开发、劳动者素质提升和企业用工的良性互动。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员工园区就业的适岗能力,又可以减少因重复培训而造成的浪费。另外,在园区用工上,尽量缩短或取消职工的试用期,也是稳定企业用工的有效办法。

    三、利用重点时节,积极开展专项招工活动

       开展多年的劳务输出,不但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脱贫致富门路,而且能造就了一批技能型职工队伍,为本地经济发展积聚了可观的人才资源。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园区的规模扩展,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和引导,力争更多的务工人员返回境内园区就业。其方法有:一是组织回乡务工人员及其亲属到县、乡镇工业园区观摩,实地宣传和推介前景好、信誉高、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并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坚持不懈地宣传园区用工信息;二是大力表彰返乡创业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吸呐和鼓励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县内就业;三是坚持利用春节、中秋节和农忙季节等务工人员返乡的高峰,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适时为县、乡工业园区企业举办专场用工招聘会。在这方面,泗洪县就作过许多努力,仅2009年就举办了园区招聘会19场,进场求职达4.8万人,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登记录用1.8万人。此举不但有效地缓解了工业园区用工紧缺的矛盾,而且使就业人员减少了消费,从多方面得到了实惠。

       四、改善劳动条件,逐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积极引导用工单位自觉遵守《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尊重员工的劳动权、休息权、、生存权,依法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方面的投入,为员工提供相应的生产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协商制度、劳动用工诚信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的长效机制,强化劳动用工源头管理。督促园区企业,逐步提高员工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及时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改善食宿条件,改善文化娱乐设施,有条件的,还应考虑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学问题,以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做到以较好的待遇吸引人,以真诚的感情留住人,以合适的岗位发展人,努力保证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积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有效防止和减少企业严重超时加班、拖欠克扣工资、不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作者单位:泗洪县就业管理处)

 

 

应积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

英美荣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审计成果能否得到高质量的运用,其关键在于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沟通协调作用。江苏省纪检、组织、人事、监察、审计和国资委等6个部门在《江苏省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需建立的主要工作制度。一是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对审计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向党委、政府提交综合报告,加强对普遍性、全局性和倾向性问题的分析,为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对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也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针对反映的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二是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制度。在审计结果运用中,要求各地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不仅要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而且还要把结果运用的情况及时向党委、政府反馈,与审计部门沟通,使党委、政府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及时了解情况。三是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督查制度。要求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加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经多次督促仍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四是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检查制度。要求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要适时组织对本地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检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五是逐步实行公开问责评议制度。要求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工作。由此可见联席会议制度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统领全局、协调各方,把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是强化审计成果运用的助推器。

     从目前各地审计实践上看,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和协调配合,已经成为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审计机关在这方面应当主动承担义务,做好联席会议的事务性工作。一方面,要按照《审计法》赋予的职责履行好审计职能,突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把问题审全、审深、审透,客观公正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挥联系会议办公室的协调职能,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及时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向纪检监察机关反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办案件,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和协查机制。这就要求审计前主动走访干部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了解情况;审计中及时沟通,遇到审计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视情况提请纪检监察等部门提前介入,深挖细查违反财经纪律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坚决惩治各种腐败行为;审计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分析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和意见,形成年度审计综合报告制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水平,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在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宿城区审计局)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对策

韩光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作用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企业进入国际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以人为本,能够激发和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自动性和创造性,都正在成为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和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通过“文化优势”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推动力。它反映和代表该企业员工的整体精神,对企业员工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重要体现形式,其作用主要有:

       1.导向作用。企业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企业精神、行为规范等能引导员工的行为取向,能把企业员工的行为动机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对于解决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企业目标是引导员工统一行动的一面旗帜,使广大员工明了企业追求的目标。也就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并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奉献。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应该融进企业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企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人力资源发挥巨大的潜在能量。

       2.约束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准绳。当企业中个别员工的行为与企业中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一致时,这种氛围的感染力便会对他造成一种压力,使他不得不与大多数人趋同,进而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达到与企业整体环境的协调一致。

       3.凝聚作用。是指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将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向心、集中、聚合、凝结的合力。

       4.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在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员工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崇高的群体价值观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使企业员工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企业对员工作出较大贡献和业绩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企业就是通过树立榜样,立典型、评先进、营造良好的企业风气,从而对广大员工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5.调适作用。是指它可以为企业员工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功能和能力。

       6.辐射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在本企业发挥作用,而且还不断向社会发散和辐射各种企业信息,使人们对企业的名称、标识、产品、服务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助于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美誉感和信任度。

       二、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1.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3.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到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4.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主要有:

       1.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建立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目前国内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即认为企业文化是高层文化。其实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它必须要得到企业全体成员的认同。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企业文化。广泛在各层面征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提出各方意见,然后加以提取精华部分整理并加以宣传学习,让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到,它是大家共同创造,来自员工群体,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实施较易受到全体员工的欢迎和接纳,只有得人心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企业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物力、财力作保障。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装饰品,它扎根于员工溶于企业员工的思、言、果之中,然而它又具有灌输性,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体现,如企业形象策划,各种庆典,群众性活动等等,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保障。

       3.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党校副校长)

 

 

 

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许忠荣

       [ ] 中小企业是宿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宿迁的中小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战略性的管理创新,而这就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因此,本文就通过分析目前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宿迁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是1996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在这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部分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宿迁市成立十余年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全市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宿迁城市的品质、特征与发展的外在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小企业如何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误区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思想,通过企业文化可使新的企业员工顺利地融入其工作环境。Schein(1990)指出企业文化包含组织中“可见”与“不可见”特性的二层级概念,可见层级是指企业内建筑物、员工的服饰、行为形态、规则、语言及仪式;不可见层级则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念、规范、信念及假定。而Robbins(1996)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内相当一致的“知觉”,具有共同的特征,是可以被描述性的,能区分组织间的不同处,且整合了个人、团体和组织的系统变项。

       宿迁中小企业因为受到企业发展历程、社会环境、企业制度安排、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企业文化上,这些中小企业表现出很多共性。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处于自发阶段,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哲学,没有将企业文化管理纳入日常管理的环节中。企业文化外在表现出一定的“家族血缘”性文化特性,使得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情大于法,难以执行。

       中小企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实质上是企业家个人文化的一种体现,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主义色彩和不稳定性。由于缺乏稳定的文化传递机制,加上中小企业员工的高流失率,使得企业文化很难在员工层面植根。再者,中小企业老板自身素质不高,致使宿迁的中小企业的文化表现为唯利性,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

       二、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对全体员工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实现对企业管理系统的调节,从而协调各种管理要素,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率。一个具有高适应性、高凝聚力、高美誉度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的企业文化的企业。虽然企业文化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但企业文化又是无形和不可捉摸的,很多企业家们都在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对于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干预和管理企业文化并不清楚。

       在对宿迁的一些中小企业参观后,发现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上,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文字性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标语也很相似,但是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重视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更加关注企业的赢利能力,更多重视物质领域,而轻视精神价值。宿迁中小企业研究所近期所做调查结果显示,不到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而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

       而这些意识到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分中小企业,又不清楚如何建设?从哪一方面入手?哪个部门负责?整个文化建设工作似乎都全部落在了企业家身上,因而我们的企业家又分身乏术,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思考、落实,自然而然文化建设受到冷落。

       2)企业文化定位模糊,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

       中小企业的成长路程一般都比较曲折,有很多企业家是从小作坊发展到规模的、专业或多元化经营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没有一定的战略规划,更加不用说长远的文化定位了。许多企业在迅速成长扩张的道路上,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因素,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希望立竿见影,似乎只要一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企业文化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程,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企业的文化定位更需要相对稳定,如果为了赶时髦而随时转换核心文化理念,企业最终只会像“流星”那样陨落。

       3)企业文化重模仿,轻创新

       从企业文化建设案例上看,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征,“拿来主义”比比皆是。比如,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许多企业都提“顾客是上帝”、“质量第一”的口号;在企业精神方面,都写上“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几个字,偶尔有个别企业提点有“创意”的口号,也大都内涵不够丰富,且与企业本身的经营风格、产品性质和服务领域不相吻合,既不能真正体现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又难以真正形成全体职工愿意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牢固的内心信念。同时这种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也让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其他同类企业加以区分,更难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4)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外在形式,轻核心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核心应是指导和支配企业经营行为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喊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谱一首企业歌曲和统一员工制服,或者举行几次卡拉OK比赛,开展几次书评、影评和郊游活动等。至于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等则根本无人问津。结果只是形式上热闹,内涵上空洞,根本达不到实际效果。忽视了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忽视了对企业核心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从价值理念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共同实现企业目标的工作积极性,在推进、改善组织绩效的作用十分有限。

       5)家族式企业文化制约了文化体系的建立

       宿迁的中小企业很多由个人出资创办,很多中小企业均为家族式管理。据统计,目前宿迁有75%的私营企业采用了家族式管理。大多数家族企业的成长与三种文化密不可分:家族文化、泛家族文化和理性化制度文化。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形式和注资方式,在企业的最高层即所有者层,其文化是以家族文化为主。因此无论是利润分配或是重要部门负责人的安排上都带有很强的家族性。而在民营企业中层,即一些重要的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通常是企业主的亲戚朋友,这些人与企业主关系密切但他们之间毕竟不能像直接亲属那样占有主要控制权,因此在这一层次主要是受“泛家族“文化的影响。由于家族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注定了这三类文化并存的现象,因此在企业上中下层出现文化摩擦和文化沟通障碍是不可避免的。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要改变这种分散的文化体系的境况。

       三、宿迁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宿迁中小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实践的效果,勇于和善于创新,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引导企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首先要明白企业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什么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其次是要明确一个具体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了提升竞争力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建设。在此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才不会成为“口号”和“标语”。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

       文化战略内容包括: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树立,企业形象的定位。文化建设作为战略部署已经被许多中小企业提上议事日程,文化战略一方面加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使原本自然生长、自由变化的文化状态成为有目标、有系统的运动过程。

       企业文化战略应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员工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企业文化的自然形态,可能他们与文化战略方向会有差距,但不能不考虑到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归属感。当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低于60%时就会影响到其工作效率,而这种认同感若低于40%时,他们就可能会选择跳槽或离职。尽管我们需要文化的进步,但是若因文化建设而损失了大量人力资源却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得到员工的支持是文化建设进行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文化建设不只是企业运作理念的改变,还包括对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价值观的同化。文化战略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样才能实现。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正是由于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变化而产生文化排斥的现象。因此我们对于所确立的文化战略应该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变革,而且不仅立足于企业的现在更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配合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指明航向。

       2)用行为体现企业文化真谛。

       宿迁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大多是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虽然企业家文化并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但其文化起源,与创业者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管理风格以及胆量品质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对企业文化乃至中小企业的存亡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家需要培养自身的应变意识和能力。因为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推广者和实践者。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惰性。企业家必须肩负起检测社会环境变化和保持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平衡的责任。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和意识。其次,企业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企业文化的品位。由于开发高效的人力资源需要高质量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也应该相应的提高。再次,企业家应该率先示范,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为企业文化战略的形成提供显见的形象。最后,企业家要通过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权力,通过宣传倡导、奖惩制度等,使员工了解并认同接受企业的文化战略,并将自发行为逐步转化为体现企业文化的自觉行为。

       3)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由于宿迁中小企业的运行都是从家族制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一种相对封闭性。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开放的企业文化必将是新经济时代的潮流主导。创新型文化的内容应包括:

       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只有在“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前提下,一个公司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走得更长远。对竞争的紧迫感,企业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必须看到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对手,制约创新型文化发展的两大“敌人”就是懒惰和自满。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企业的多元文化发展必将带来文化的多元,尊重并且重视多元化的发展。在保持文化向心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企业文化触角多方面发展。柔性、动态的文化内容。企业文化的内容必须有包容性,“狼性文化”将导致企业文化的保守和官僚,这也是创新型文化的障碍。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内涵将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营管理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文化氛围、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等。宿迁的中小企业在昨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天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中小企业应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来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一定会健康、持续、协调地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转型期基层党校图书馆的队伍建设刍议

黄春燕

       一、党校系统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走向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使传统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校系统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保障中心,也在积极探求转型和发展之路,以期为推进党校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机关部门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党校系统图书馆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复合型图书馆的建设,馆藏特色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方式的改变,队伍建设问题等。

       在转型过渡阶段,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逐步转变:办馆理念由封闭被动走向开放自觉,馆藏体系走共建共享模式,信息组织更加标准化现代化,服务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可以说,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服务质量的高低。

       党校图书馆队伍是党校特色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联系资源与读者之间的纽带,参与信息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操作过程。处于转型期的基层党校图书馆人才队伍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潜力,提高效率,顺利实现队伍建设的过渡。

       二、基层党校图书馆队伍在转型期的困惑

       在党校系统中,省级、副省级以上图书馆大都建起了校园网、图书馆网和外网网页,并且特色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开始运行各种个性化服务。而基层党校图书馆尤其是县(区)级党校图书馆在这方面仍旧是一片空白,除了传统的管理观念、体制、组织因素外,队伍建设的“短腿”是关键因素。基层党校图书馆队伍的弱势有:

       1.结构不合理。年龄、文化、编制、工种等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基层党校选人用人渠道不畅是基本原因。

       2.敬业意识不强。图书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地位容易被忽视,进而影响到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加之人员少,竞争意识不强,有的跳槽或转调到其他部门,效益观念淡薄。

       3.服务层次低。沿袭被动、呆板的传统服务,二、三次文献服务基本没有,个性化和针对性服务停滞不前。

       三、打造高素质的基层党校图书馆队伍必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人才是立馆之本,基层党校图书馆要顺利渡过转型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笔者认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应该结合基层党校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和实际,营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成长环境,促进人才科学健康发展,顺利渡过转型期。

       (一)外部成长环境。外部环境的营造主要是从领导层、制度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围绕有利于图书馆发展、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原则,采取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机制和决策。

       1、思想上提高认识。一要重视形势发展,为转型期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学校和部门领导要主动掌握中央和省级党校图书馆的转型方向和今后工作的方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中关于图书馆工作的文件精神。从思想认识上对转型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图书馆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依据。二要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为转型期的到来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基层党校各级领导不仅要重视硬件设施的更新和网络软件的升级,更要注重队伍质量的提高,把人才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支撑点。因为在图书馆的所有资源配置中,只有人最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下,硬件设施才能得以运转和维护,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建立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管理机制的制定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开发潜能和发挥创造为宗旨的,转型期重点要健全完善的选人机制和用人机制。一是实行聘用制。这是全国党校人事工作的改革方向,也是提高基层党校图书馆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其活力、加快转型的必由之路,是对基层党校传统的组织安排干部的根本性变革。通过竞聘上岗把既懂图书馆知识,又能熟练应用数字技术的人才引进过来,为转型过渡做好铺垫。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基层党校图书馆队伍底子薄,对现有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势在必行。培训工作采用内部岗位培训和外部委托培养相结合,根据馆员自身和工作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分层次和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例如:积极动员馆员参加学校内部举办的理论研讨、论文评选等教学科研活动,使馆员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论素养,拓宽学科知识面。再如:学校要为馆员争取到上级党校图书馆和高校学习的机会,借鉴办馆模式、管理经验和手段,系统全面地学习现代信息知识,从而切实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利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待遇激发人才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基层馆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度十分强烈,希望在有限的工作环境中有所作为。学校领导对馆员的学习能力、科研成果和创新手段进行量化评分,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和奖励的依据。

       3、强调管理民主和发挥创造性。基层党校图书馆由于规模较小,人员较少,其管理形式趋于简化,内容也相对减少,一般只有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两个形式。而行政管理职位有可能是学校中层干部兼职的,对图书馆具体工作并不十分清楚,难免会造成意图、决策与图书馆实际需要之间发生偏离。因此,在转型关键期,行政管理人员要允许业务人员个性化管理的存在,尊重和培养业务人员有利于本校图书馆发展的个人人格。在决策时应充分尊重和采纳业务管理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在日常工作中适当放权。这样,调动了业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发挥其智力优势和创造能力,使业务管理人员在职责范围内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有利于减少人才内耗,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有利于图书馆在改革创新中和谐、稳定过渡。

       (二)内部成长环境。内部环境的营造主要依靠馆员对自身素质的高要求、高标准。这也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密切相关。转型期的基层馆员要在思想观念、知识层次、服务方式和技术能力等方面适应新的变化。

       1、夯实基础,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开展现代服务的基础。基层党校图书馆人员要认清当前工作形势,转变陈旧观念,以提前适应转型期的变革与发展。因此,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加强学习,为走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道路作好技术保障和知识准备。复合型图书馆要求处理好从事传统图书馆业务和从事数字图书馆业务的两支队伍的关系,鉴于基层党校图书馆的人员少、工种整合的特点,现有人员要争取锻炼成网络和信息方面的“多面手”。具体来说,要学会科学地处理各种载体形式的资源关系,具备采集和保存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拓展读者服务方式,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整合手工服务和网络化服务,创新基层党校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协调业务中的分工与合作,达到互补共进的效果。这些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转型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技能。

       2、爱岗敬业,打造有党性素养的队伍。基层党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而工作,为到党校学习的党员干部服务,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其服务理念与高校或其他类别的图书馆是有所不同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根本要求。基层党校是党的学习阵地,图书馆员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信条,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主旋律。因此,除了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基本的政治素养和政策领悟能力外,更要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自身的思想和言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倡的先进理念和价值体系,使党的理论政策真正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推进转型期图书工作的科学、协调、稳定开展。

       3、心态良好,打造积极向上的队伍。基层图书馆工作流程单一,读者相对较少,馆员长期处于枯燥无味的工作环境中,极易产生厌倦、孤僻的情绪,心理情绪的变化直接反映到工作状态中。往消极的一面设想,势必会影响读者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效果,图书馆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转型工作无法继续深入拓展下去。因此,在转型阶段,基层馆员一定要从积极健康的方向面对工作和生活,增强调整自我精神状态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审美素养。具体来说,从情感上热爱和尊重本专业,以热情、周到、尽责的工作态度从事读者工作;利用工作条件和自身优势,在工作中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寻找工作乐趣和意义;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多读书,多研究,多作为,多创新,要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结出不平凡的成果。这样的心态有助于正面、积极地推动转型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

 

 

 

项羽与宿迁人文精神建设解读

蔡兆银  韩朝晖 

       在中国,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各个文化层次的人们对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他的悲剧事迹广为传颂,他的英雄豪气久被称道,他的经验教训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反思和鉴戒。

       一、从《史记》中解读项羽性格特征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领地下相今宿迁市。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性格是鲜明而复杂的,他既志向远大又目光短浅,既自信又自负,既果敢又武断,既开拓创新又墨守陈规,既爱国爱民又自暴自弃,勇猛而暴烈,机敏而多变,冷静而冲动,有时柔情似水,有时专横跋扈,有时大智大勇,有时糊涂愚蠢。

       1.少年立志,有抱负。项羽少年时代在家乡“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而要“学万人敌”,学兵法,指挥千军万马。“避仇于吴中”时,项羽之语。目睹秦始皇巡游会稽郡的威严浩大的场面,竟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之语。”

       2.爱国爱民,有良心。楚将之后项梁、项羽抗秦兴楚起义后,即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起义第二年(公元前2106月)“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由爱国到复兴楚国,在封建宗法社会,立起王就代表立国。楚汉连年战争,“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羽不忍生灵涂炭,对刘邦讲“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体现项羽爱民。他主政分封时,“长史司马欣(楚国人)有德于项梁,封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栎阳为都”;“黥布为楚将,常冠军。”封为九江王以六县为都。“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肥水不流外人田,好地,战略要地都分封给了楚国故臣和项羽的亲信诸将。

    3.勇猛直前,有闯劲。项羽叔侄起兵吴中,势如破竹,立怀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在抗击秦军主力的交战前夕,宋义“饮酒高会”,“久留不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项羽出以公心,以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魄力,诛杀宋义。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挽救了反秦武装,为巨鹿之战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他“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在巨鹿之战中,“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钜鹿之战作为艰苦卓绝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壮举,表现了项羽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公元前205年,刘邦乘项羽攻齐率56万大军占领彭城,项羽以3万精兵打败刘邦收复彭城,创以少胜多的战例。项羽起兵8年,百战百胜(大战七十余场,小战三十余场)直到垓下被围,尚能在重围之中以28骑,杀汉将突重围,其勇猛无人可敌。

       4.为人直率,重情义。鸿门宴前夜,项伯私访张良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回来后见项王,为刘邦说项:“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用“义”字说服项羽。鸿门宴中樊哙带剑和盾牌闯入军帐,“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樊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又赐猪腿,又赐酒,樊哙边喝边吃边赞扬刘邦功劳,历数项羽不是,项羽不仅没恼怒,反而赐座,项羽为人率直宽容一览无余。鸿门宴上范增数次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都不动,范增讲“君王为人不忍”。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深夜项羽帐中饮酒慷慨悲歌,虞姬和歌,项羽潸然泪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演绎了霸王别姬情深意长、生死离别的历史悲剧;被刘邦追赶至乌江,亭长劝项羽回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因伤情而羞愧,自刎前项羽将坐骑送与亭长时讲“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足见项羽爱人及物。死前一刻还把值千金封万户侯的首级奉送故人吕马童。后来刘邦在朝廷上总结楚汉战争时,高起和王陵还讲“项羽仁而爱人”。(《史记·高祖本纪》)

       5.果断勇敢,有胆量。项羽的性格在意志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立性,不易为人所左右。如不听宋义所言杀宋义救赵国,不听游说者之词,不以咸阳为都而建都彭城,鸿门宴不依范增计谋不杀刘邦等。从兴兵抗秦,立楚怀王,做西楚霸王,复兴楚国,可见其目的性明确,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号召力,在诸侯军作壁上观时,他组织楚国军队渡漳水击秦军。灭秦后,分封天下。他果断勇敢,斩殷通,杀宋义,诛子婴,集经百战,直到四面楚歌垓下被围,可见其意志勇敢坚强从不怯懦。梁启超曾指出,“非有绝大之气魄,绝大之胆量,岂能于此四面楚歌之中打开一条血路。”(梁启超《新民附录·十种德行相反相成议》)

       6.自信、威严又自尊。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必然导致项羽过度自信。项羽在钜鹿之战前,对宋义“斩首夺将旗”,“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巨鹿之战中,“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无人敢于参战。钜鹿消灭秦军主力之后,各路诸侯反秦武装,慑于项羽的威严,人人诚惶诚恐。“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依靠自己的实力和战绩,获得了各路反秦武装的承认,从而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其自尊心也与日俱增。当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准备东归彭城时,有人游说他,劝他留在关中建都。他不理,“说者”出去后说了一个“沐猴而冠”,他就下令把人给“烹”了。可见,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对他说不,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也是他难成帝业的一个性格缺陷。

       7.冲动、易怒和暴虐。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九千五百余字,其中写项羽怒、大怒、甚怒、怒目的竟达十二处之多。人一发怒,就容易丧失理智,项羽发怒之后往往是残暴杀人。群雄逐鹿的时代杀人算不了什么,但项羽情绪受外界影响起伏波动大,心境变换快,情绪激变失控,往往采取刚烈决绝手段。如被围乌江边不是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而是怒气冲天,自暴自弃,自刎乌江了之。

       二、宿迁人文精神中存有项羽的影子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是舶来品,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由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社会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它体现于我们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到处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域人脉的灵魂,也是一个地方治理理念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该区域久远而醇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禀赋,是一个地方从外到内显示出的一种区域性的群体精神。人文精神外在表现为一种风貌、气氛、印象,内在更多地表现为一方民众的价值共识、审美追求、信仰操守。人文精神在区域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烙印着清晰的区域特点,真实地反映着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且对区域未来的演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某种牵引、推动作用。所以,人文精神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发展催化剂、经济推进动力源。研究人文精神,也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迁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从项羽到南宋抗金名将魏胜,从明朝抗倭英雄刘江到清朝的抗日总兵杨泗洪,从朱瑞到孙明瑾,英雄人物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受历史上英雄豪杰性格气质、精神影响极大。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国度里,对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宿迁人嘴上不说,内心还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能在宿迁人身上见到这位盖世英雄的性格踪迹,从宿迁人文精神中总能看到项羽精神的影子。

       1.吃苦耐劳、勇于争先的精神。宿迁人特别能吃苦,在农村,没有比“扒河打堤”更苦更累的活了。宿迁人扒河打堤的本事,声震苏北,名扬全国。凭着特别能吃苦,五十年代“旱改水”,改天换地,把盐碱沙荒砂礓薄岗变成鱼米之乡。治水英雄董大车、王大锹,登上天安门观礼,坐上国宴桌与毛主席碰杯。上世纪七十年代,凭着特别能吃苦,建成“大寨县”,田成方、林成网,涝能排,旱能灌,靠的是特别能吃苦,宿迁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直到现在仍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宿迁人常说:“要干成事,就不要怕脱皮、掉肉!”

       2.不怕困难,敢打敢拼的精神。宿迁的干部队伍,敢打硬仗,特别能战斗,靠这种拼搏精神,曾经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赞誉。宿迁人不信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1950年正月初七,小雨夹雪渐转大雪,在苏北导沂整沭水利工程中,宿迁民工接到为工地送草的任务,天寒地冻,冒着大雪、踏着泥泞上路,宿迁运草的路途较远,两千多民工大多衣服单薄,行至沭阳与宿迁交界处,发现路被水冲断了,无法继续前行。这时雪越下越大,民工们已疲惫不堪,为了前方民工有草烧,送草民工甚至没有想到抽一把柴草取暖去寒,那次运草民工冻死十几个人,冻伤几十人,最终完成了任务。

       宿迁是革命老区之一,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区群众都是铁心跟着共产党走的。扒河打堤时,饿着肚皮也上工;“大炼钢铁”时,饿死也不要饭,怕给共产党丢脸;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也不例外,党指向哪里打向哪里。全国解放以后,宿迁人民接收的是烈士遗骨,几乎每个县都建有烈士陵园。

       3.雷厉风行,一声喊到底的作风。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旱改水”,还是70年代“建设大寨县”;无论是80年代“二次赶江南”,大办乡村工业,还是新世纪初各项改革,无不显示出宿迁人雷厉风行、一声喊到底的过硬作风。靠上下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干成了战天斗地的一件又一件大事。用一位曾经在宿迁执政30多年的离休老干部的话说:“工作一辈子,走了不少地方,宿迁人能吃苦、会干事、一声喊到底、雷厉风行的作风,其他地方是少有的。”

       4.宿迁人性格优点中,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宿迁历史上属于楚地,楚文化是奔放的、飞跃的、轻飘的、流动的,具有浪漫精神(李长久《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项羽就是一个具有十足浪漫精神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云:“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 宿迁人性情豪爽,做事执着、认死理,性子急,心中有事希望马上做完,耐力创劲不足。

       宿迁人恋群,注重群体,喜欢随大流。农业生产靠的是“人海战术”,招商项目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宿迁人讲究“合群”,推崇“人缘”,有事互帮,有难互助,同喜同贺,往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喜欢对不合群的或异动的人说三道四,评头品足,甚至指手画脚,使得一些干事业、有创意的人畏首畏尾,迈不开步子。

       当代人文精神的培育与重建

       1.确立民本思想,摒弃官本位观念。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说:“在中国制度下,中国人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更不能形成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因为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从欧美的发展历史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而自由平等又会激发人们创新和冒险精神,造就企业家精神,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宿迁人在人文基因上的“奉令惟谨”,不愿创业冒险的历史积淀太深,直接导致落后于苏南经济发展。

       确立民本思想,要靠官员带动。各级领导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所要求的那样,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现在当务之急不要瞎折腾,少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谋利益。不能再为个人升官发财、一己私利,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事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的自由发展、自我创造,作为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目标。

       2.确立诚信理念,摒弃投机取巧心理。项羽最讲诚信。以鸿沟为界,引兵东去,回到彭城。是刘邦撕毁协议,挑起楚汉战争。宿迁人不是不讲诚信,而是诚信需要再造。中国诚信的缺失是一个老问题,儒家虽然强调仁义礼智信,但“信”往往是放在“忠”后面的。近代大学者严复说,中国人在一起往往喜欢斗心眼,玩技巧,互相之间不信任。他说,中国人听到别人说他不老实,会骗人,不感到羞耻。西方人视撒谎、不老实是终身的耻辱。西方社会,说人撒谎,他会很难受,中国人不一样,如果说你撒谎,他不会很生气,因为国人以撒谎为有本事,以守信用为笨拙。人人都抱着一种“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心态。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里说到过,中国人的生活以礼为指南,在中国用暴力夺取是禁止的,但是靠狡诈欺骗得到的是许可的,中国人都互相提防,生怕受骗。

       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就是诚信,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市场经济。宿迁人以诚待人,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在发展经济中,岂会言而无信?只是诚实守信是全民要做到的,同时要作为立身之本,管一辈子。要杜绝出现极少数人不诚实,投机取巧心理膨胀,耍一时小聪明,而影响宿迁人的整体形象。

       3.确立创业观念,摒弃得过且过、小富即安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的“旱改水”,到70年代“淮北大寨”;从80年代“耿车模式”,到新世纪初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宿迁人的创新能力不容置疑。苏南人善于把创新冲动,转化为创业魄力和创造精神,他们在创新中更注重结合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更趋于理性,所以很好地解决了把创新转化为创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宿迁的创新往往不注重长远,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更多的是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现场会开了,经验出了,因为没有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所以“墙里开花墙外红”,不能长久,昙花一现。宿迁人安于现状、随遇而安、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时有表现,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习惯于守摊子,缺乏创大业的闯劲和斗志。近年来宿迁市委提出“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全市上下着力打造“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个三五年,抓出成效,将对宿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4.确立效率观念,摒弃大而化之的思想。苏南为什么至今富甲天下,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关键是文化资源的富矿在起作用。苏南人精明、细腻,同是苏州人的陆文夫曾说苏州是吴侬软语,连口号也喊不响。然则光会喊口号有什么用,重要的是实干。宿迁人热情大方,不拘小节,快人快语,豁达豪爽。不管什么地方人,与宿迁人交朋友都会感到心里踏实。但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在宿迁投资办实业的客商,不免心里常会嘀咕。宿迁人热情大方,有时顾面子,无端浪费,不会节约,不计成本;忙于迎来送往,客人在,宁可把手里的事放一放,也要把客人陪好、玩好、吃好;工作不细致,不讲效率,一项工程、一件事,你要问什么时候能完成,他会说:天把,三五天吧。给人的印象粗枝大叶,不够精细,说不准,随意性大。不拘小节,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对复杂情况了解不透,分析不够,盲目乐观,怀疑他们的承诺和计划能否真正兑现和落实。前几年提出“天黑赶路,天亮进城”、“三步并作两步迈”等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措施,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宿迁人干事不乏勇气,勇气中能够多一点理性就更好了;宿迁人干事不乏闯劲,闯劲中能够多一点精细就更好了;宿迁人干事不乏效益,效益中能够多一点经济成分、多一点效率那就更好了。宿迁人文精神,优秀的要继承,不良的要摒弃,同时要与时俱进,实现精神再造。

         (作者单位:中共宿豫区委党史工委)

 

 

 

怎样推动宿迁农村金融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刘成武

       一、围绕服务业务经营决策,多层次地开展课题攻关和促进成果转化

    学会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市农村金融学会始终坚持“科研为本”,组织各县学会,发动广大会员和科研爱好者,深入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努力做到为全市农行业务发展服务,为党委决策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一年来,学会以“四个立足、四个面向”为总体思路,做到“立足当地,面向宏观;立足金融,面向经济;立足理论,面向实际;立足政策,面向市场”,紧紧围绕农村金融的特点和实际确定选题,组织力量,对农村金融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进行研讨和理论攻关,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还注重区分研究的层次,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即“常规性的工作调研以促进工作为主,专题调查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研究以创新为主”,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一是突出抓好课题攻关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业务经营,积极开展农金科研课题攻关活动。尤其是对省学会组织的课题,学会都积极组织人员开展攻关,明确专人负责撰写并进行研讨,按时形成课题报告上报省学会。同时学会还组织县学会及广大科研积极分子积极参与课题招标及科研攻关活动,各县学会及科研积极分子也都积极开展研讨,按时完成了招标课题的撰稿投稿工作,其中部分文章被省级以上报刊采用。

    二是突出抓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我们十分注重运用研究成果服务中心工作,发挥金融理论研究的最大效用,明确要求各县学会和科研小组要结合实际抓科研,做到边查找问题,边开展攻关;边撰写科研报告,边做好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对业务经营的促进作用。今年以来,我们选择全市农行储蓄存款、个人住房贷款、银行卡和行风建设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提出了对策建议,较好地促进了相关业务工作和行风建设的开展,有的调研报告被《江苏农业银行简报》转发。

    三是突出抓好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学会把组织调研作为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来重点围绕网点转型、城市业务发展、信贷有效投放、宏观调控对业务经营的影响、内控管理等多个专题,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了10多篇调研文章,供各级领导参阅,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较好地发挥了农村金融研究促进业务经营发展的职能作用。同时,在诸多的专题调研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调研成果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围绕增强学会组织活力,多方位地开展制度建设和宣传发动。

    学会虽然是软组织,但没有硬约束是不行的,只有确立“软组织,硬管理”的指导思想,通过抓好学会管理,健全规章制度,才能促进学会工作和谐、有序发展。

    一是强化责任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加强学会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了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确保了学会工作有人抓、抓到位。市分行根据学会秘书处的建议,加大了对上刊文章的考核力度,按季通报调研和理论文章上刊情况,并将科研成果上刊率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较好地调动了广大会员参与科研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农金科研工作者在《金融时报》、《中国城乡金融报》、《江苏经济报》、《金融纵横》、《现代金融》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和知名网站发表理论研究或调研文章40余篇。

    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坚持将员工科研参与率、科研成果上刊率及科研成果转化率作为学会的主要量化考核指标,引导学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市县学会领导都把提高文章上刊率摆到学会工作的重要位置,亲自做出安排,列出计划,并坚持做到带头搞调研,带头写文章,为会员和职工树立了榜样。对农金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农金科研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促进了学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强化宣传发动。定期选择一些科研项目,印发给会员和科研骨干,动员他们多写稿,多投稿。如市分行结合“中国城乡金融报社”组织开展的“建设好的农村金融”有奖征文、“公司治理”大家谈等活动,要求各行、各单位动员青年员工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踊跃参加。提出近年来新入行的大学生要人人动手,至少选择一个方面加以研究,按照相关时间要求及时投稿,有10多篇文章被《中国城乡金融报》和各类报刊杂志采用。同时,强化检查督促,经常对照任务,对县学会及重点研究小组的上刊情况进行检查,并组织各县学会和农金科研小组开展横向交流和竞赛活动,促进了农村金融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三、围绕提高会员理论素养,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

    加强农金科研队伍建设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和保证。针对学会科研骨干相对比较缺乏的现状,我们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巩固学会基础的重要一环来抓,采取各种方式提高科研积极分子的理论素质和研究热情,大大增强了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是积极补充新鲜血液。学会将近年来新入行的大学生吸收为会员,秘书处经常和他们进行沟通联系,对他们给予面对面的指导,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引导和鼓励他们尽快投身到农金科研行列中来,从而使学会的科研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调整。比如,我们在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会员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活动,动手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向省级以上报刊杂志投一篇稿件。广大青年大学生员工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有部分调研成果已被省、市级刊物采用。

    二是加大组织培训力度。今年以来,学会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和互帮互学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帮助广大会员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技巧,提高了农金科研队伍整体的金融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骨干和主力军。此外,学会还多次组织会员代表参加市社科联组织的专家报告会,为他们拓展视野、提高素质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各县学会也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组织会员开展互帮互学,特别是注重组织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座谈交流,使这部分同志逐步成为学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三是积极组织学术研讨活动。为了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与交流,我们除了召开年会之外,还结合全市农行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以及工作中所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定期地组织专题研讨会。今年先后组织开展了“信贷的投向和结构”、“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农业银行网点转型”、“加大中间业务收入力度”等

多项专题研讨,对全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推进网点转型、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起到了较好的宣传、导向和推动作用。此外,学会还积极参与市金融学会的学术研讨活动,全年选送推荐12篇论文,其中有8篇被《宿迁金融》采用,扩大了学会在全市金融系统的影响力。

    学会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1.领导重视是学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作为顺应农村金融改革而生的农村金融学会,只有领导充分认识到农金科研对农村金融事业的重要意义,学会工作才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各级领导,无论是否在学会中担当职务,都能够积极支持学会工作,密切配合学会工作。  因为大家切身感受到:农金科研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无可替代的,能够通过学会这一载体探索业务经营中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导向,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使农村金融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从容地走向未来。正是由于领导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才确保了我们农金学会工作的稳步推进。

    2.围绕农村金融实践中重大问题开展调研是学会工作的根本。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是学会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推进业务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正是领导决策层进行科学决策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和课题研究的选择必须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切实抓好应用性和前瞻性的政策研究。正是由于学会开展的每一项调研都是围绕经济金融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开展的,因而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显著。

    3.强化组织协调是发挥学会优势的关键。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金融理论研究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新的形势和更高的工作要求面前,学会工作要做好,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把分散的研究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发挥整体优势。正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通过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全体会员的作用,从而使学会研究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4.有所作为学会工作才能有地位。学会工作不能做表面文章或搞形式主义,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贴紧业务经营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使科研成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武器”和工具,学会工作才能受到各方面的认同,才能得到各方面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农金学会通过召开小型、就地、多样的专题研讨会,既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组织会员开展研讨,也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科研成果向领导决策转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既让广大会员感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得到了领导的及时认可,也让他们感到学会工作不是务虚的,而是一个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有效载体。所以,大家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都比较高。

    5.只有坚持创新,学会工作才能长效开展。学会虽然是群众性学术团体,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学会工作也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并要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特别是在当前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就必然会出现滑波和倒退。从我市学会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段时期,由于少数县学会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不一致,有的县学会工作出现忽上忽下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市学会及时调整了工作方法,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创新考核评价标准,使一些问题在萌芽中就及时得到了解决,从而保证了全市农金学会工作能够始终保持良性运转,各项工作任务都能及时完成。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宿迁分行行长、宿迁市农村金融学会会长)

 

 

 

蔡克杭

       今年是农历“庚寅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生肖虎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六个虎年。当公元201021324时辞旧迎新钟声撞响、“道祖骑牛去”之际,便有“赵公跨虎来”接班了。

       虎,在中国人的“十二生肖”排序中位列第三。把今年的“虎年”谓之“庚寅年”绝非空穴来风。众所周知,农历历法是以“甲、乙、丙、丁……”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配来纪年份(日子)的。年为一个“甲子”,循环往复,向前推衍。而每天的12个时辰,又可用12个地支来表示。每两小时为一个时段:午夜11-1时为“子时”、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余类推。据说,虎在寅时最为勇猛;而“寅”字又含有敬畏之意。故“寅”、“虎”之配,妙合天然。

       在动物界,虎属哺乳纲、食肉目、猫科,通常栖息于森林山地。夜行性,能游泳,不善爬树。这里有一则故事传说:当年,老虎曾拜猫为师学艺,虎聪慧伶俐、点到就明。猫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发觉虎志大气雄、前途无量,将来决不会甘居人下。世事难料,徒弟成功成名之后,演出“欺师灭祖”、恩将仇报丑剧者大有人在。因此,它就多了个心眼,在传艺过程中留了一手:将攀爬技术隐而不授。后来,老虎“满师”时,果然动了歪心眼,想以汇报成绩为由,与老师比试。如果把老猫除掉,自己将无敌于天下了。猫不好拒绝。于是,一场师徒搏弈开始了。在斗智斗勇过程中,虎使出浑身解数,越战越勇。猫终因年老体衰,渐渐不支。就在老虎准备奋力一击,欲致猫死于非命之际,猫佯装败阵,迅速跃上一棵大树,逃过此劫。

       虎性凶猛,平时捕食野猪、鹿、獐、羚羊等,有时也伤害人类、家畜。(京剧《除三害》中,虎居首)虎分布于亚洲,北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抵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广大区域之内。中国幅员辽阔、境内大小山脉连绵不绝,森林资源丰富,自然成了“藏龙卧虎”之地,虎族在这里得以生息繁衍,顺理成章。在中国境内多处有虎群出没,其中以“东北虎”、“华南虎”为其优秀代表。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它们都已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享受着特别的呵护。

       千百年来,人类与虎族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之一隅,相处得虽非友善芳邻,却也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对头。其间也 演绎出诸多恩恩怨怨的事来。作为百兽之王,虎在人们心目中是威武、刚强、气魄、智慧的象征。在我国民间,百姓热爱虎,祈望它能为人们辟邪、驱妖、守财镇宅;又因为虎性生机勃勃、憨态可掬,且象征着忠贞纯洁的爱情,也让人们刮目相看。中国老百姓爱给娃儿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其吉瑞祥和、威武神气之态,煞是讨人喜欢;尤其是虎年出生的孩子,家长多以“虎”字名之,若他们以后有了弟或妹,不管是否虎年出生,往往还会为他们起名为“二虎”、“三虎”、“跟虎”、“连虎”亦或“虎妞”、“虎妹”。赞扬别人孩子爱昵称“虎羔子”,夸他长得“虎头虎脑”。市场上以虎为造型的儿童玩具,亦倍受家长和孩子们青睐。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随处可见与“虎”相关联字词、成语、轶闻、故事。东晋书坛圣手王羲之、唐代书法名家颜真卿、宋代四大书画名家之一黄庭坚、元代书画大家赵孟兆页 ,都有单书“虎”字的精品传世,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也留下他书写“虎”字的传世墨宝。至于古今文人墨客中,专以“虎”为题材来作诗填词者,实在难以尽数。唐代,有张籍、韦庄、宋代有梅尧臣等名家留下“吟虎”的传世名篇。当代诗人臧克家有《题武松打虎图》诗作传世。至于名不见经传者的相关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施耐庵、罗贯中合著的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中,就有两处写到虎。在第23回,写了“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故事,这几乎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在该书第43回,又写了“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之事。叙述李逵欲接老母上梁山奉养尽孝,不意途中被虎伤害。他一怒之下,将两大两小四虎悉数杀死。

       在封建王朝中,统治阶级也把虎的地位摆得很高。中国古代国事学代称“虎闱”,开科取士公布名单称“龙虎榜”。军机处设有“白虎堂”,刑具有“老虎凳”,就连处决死刑犯还有“老虎凳”审训人犯还有“虎头铡”之类,不一而足。

       在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军旅生活中,与虎有关联的话题更是林林总总、俯拾即是。英明的指挥员被誉为“虎将”,他的指挥所称“虎帐”;勇猛顽强的战士称“虎贲”;用来调兵遣将的凭证称“虎符”。清代禁卫军之一称“虎枪营”。

       三国时期,蜀汉有关公、张飞、赵云等“五虎将”,清末保台爱国名将杨泗洪被称赞为“黑虎将军”。抗日战争时期,豫西战场有一支能征善战、威震敌胆的队伍,在嵩山地区流传着他们许多传奇故事,这就是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皮定钧手中的王牌——豫西老虎团。上世纪有一部反映我军剿匪故事的影片《英雄虎胆》,无独有偶,香港也推出一部爱国题材影片《偏向虎山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动派也会借虎抖威。上世纪50年代,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在他们的“联合国军”中也有一个用以吓人的王牌“白虎团”。当然,这只“纸老虎”结局,是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铁拳之下。

       虎跃龙腾,风虎云龙,虎年龙骧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体现;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虎虎生威。庚寅年,对中国来说,对中华民族来说,又将是一个伟大而不平凡的年份,前程似锦,一派光明。

                   (作者单位:宿迁市诗协会员)

 

 

 

为自己打开一扇“天窗”

陈兆安

       去年77号晚上,省残联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特意在省会议中心三楼礼堂为大会代表举办了一场“同一片蓝天”大型文艺晚会。作为会议的代表我兴致勃勃前去观看。当报幕员报出第二个节目是二胡独奏“姑苏春晓”时,我不禁喜出望外,感到异常的兴奋,因为演奏者就是我们宿豫区丁嘴镇登山村盲人陈孝兵。果然,大幕拉开时,在一位女青年演员的搀扶下,着一身白色表演服的陈孝兵手拿一把二胡上场了,不过,站在舞台前的陈孝兵早已不是我原来印象中的模样了,如今他变高了、长大了,俨然成了一个帅气的大小伙子了。乌黑的头发,方正的脸膛,高挑的个头,若不是戴着一副墨镜,你很难相信他是一个盲人……随着一阵清脆的钢琴前奏曲,舞台上的灯光灭了,这时亮起的射灯把陈孝兵照得格醒目映眼。演奏开始了,只见小孝兵十分娴熟地操把运弓,随即他那悠扬的二胡声质立即回响在整个礼堂里,一会儿轻柔慢拉,一会儿长弓发力,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春燕呢喃,又似春风拂动,泥土张裂,把一幅绿意融融,山青水秀的姑苏春晓之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伴随着他那精美的演奏,不时博得台下阵阵掌声。而我也不失时机地用数码机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幕,一曲终罢,小孝兵一个深鞠躬为观众礼谢,望着他那退去的身影,我又想起10年前他给我的最初印象。

    1998年,小孝兵还是个毛头孩子,在他的姐姐带领下前来残联求助,当我们了解他喜欢拉二胡时,便鼓励他,好好在这方面下功夫。后来,我们对他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为了提高他的演技,推荐他参加演出,聘请专业老师为他辅导,小孝兵也很争气,一直非常用功,非常努力,演奏水平很快提高。2005年他参加全省残疾人文艺选拔赛捧回了一个二等奖,从此,小孝兵出了名,登报纸,上电视,接着社会上不断有好心人士动联系要为他出资深造,最终他被送到南京盲校学习……小孝兵成功了,他用一把二胡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他用音乐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天窗,如今,小孝兵一边在盲校学习,一边去继续研攻二胡,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充满希望……

    有一段话说的好,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之后,一定会有另一扇窗子向你打开。就此,不妨再补上两句,还要把握住机会,再加上顽强努力。因为从小孝兵成长的事例已清楚的告诉我们,战胜人生逆境的法宝,就是扬长避短,选准自己的突破口,而后紧紧抓住机会去执着地努力……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残联)

 

 

 

求真务实小议

张明中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求真务实,以往在党的文件中和媒体上提出过,但由党的中央全会作为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还是首次,可见意义之深远。

       求真,似可理解为探求真知。一个地区的领导,要对一个时期客观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制订出符合实际的规划,对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的确定出台,对阶段性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真正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深入调查研究,既是探求真知的好渠道,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方法。调查研究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一条,还是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要广泛接触不同阶层的群众和基层干部,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正面的赞扬的话要听,负面的批评意见也要听;到现场去,既看先进典型,也看后进单位,好差对比,便于分析;调查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解剖麻雀,弄清情况,吃透问题,再结合面上情况,具体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从而达到决策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至于那种事先通知,看看现场(大多是事先准备好的),听听回报,然后领导作作指示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的“调研”,还是少些为好。我们的主流媒体,也要少把领导同志这类活动通通作为报纸、荧屏的头条加以报道。

       我们在强调重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同时,还应提倡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把事情办得更好;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平面媒体等途径了解外部世界,以利于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更好地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把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务实,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开拓,大担实践。对于已制订的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等,即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们的主观认识,经过艰苦努力,扎实工作,真抓实干,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前面讲到的探求真知和我们常说的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以及提倡发扬认准就干,干必干成的顽强拼搏精神,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任何一项工作,只有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会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即使一时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群策群力,共同奋斗,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我们经济后发地区,要实现高起点、跨跃式地发展,既要靠领导干部勇于开拓进取,科学决策,更要靠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时时事事为群众谋利益,形成万众一心,共同努力,加快步伐,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同时还应当看到,现在我们党内也还存在着背离求真务实作风的不良现象。有个别地区领导干部,为了赢得上级领导的赞扬与赏识,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完全忘记了群众利益,忘记了以人为本,不惜劳民伤财,大搞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弄虚作假,以骗取领导的信任。对于这种卑劣的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他们的结果也必将遭到群众的唾弃。

       我们殷切期盼并坚定地相信: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十全会精神,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定会出现新的气象,新的进步,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作者系宿豫区发改局离休干部)

 

 

 

何为孝顺?

张业修

       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人们都把一个人孝不孝顺,看成其道德情操是否高尚的标尺。那么,对待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如何做才叫孝顺呢?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人认为,只要让老人吃好、穿暖就是孝顺;也有人认为,只要每天多陪陪老人,不让他()寂寞就是孝顺;还有的人认为,老人辛苦一辈子了,现在只要不让他干活,让他享清福就是孝顺……而我却并不完全赞同这些观点,我以为,对待上了年纪的老人,关键要做到三个字,即“哄”、“顺”、“用”。

       一是“哄”。记得严顺开、凯丽、李丁、王景四人所演的《爱父如爱子》小品中,凯丽有这样一段台词:对待60岁以上的老人,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对待7080的老人,要像对待幼儿园里的孩子一样,对待90岁以上的老人,要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对待……这段台词说得虽然都是大白话,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待上了年纪的老人,凡事都不能太计较,也不能要求太高,而应该像哄孩子一样“哄”他们开心,“哄”他们高兴,“哄”他们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对这个问题,严顺开、洪剑涛和小叮当所演的小品《讲故事》可说是作了最好诠释。当爷爷要给小叮当讲《粮票的故事》时,小叮当向他爸爸直叫苦,说已经听了30多遍了,可洪剑涛却教育小叮当:你知足吧,你才听30多遍,我都听300多遍了,但为了让爷爷高兴,我们仍要像第一次一样,特别兴奋、特别认真,而且必须兴高采烈的听,结果,“哄”得爷爷很高兴,微笑着就睡着了。

       二是“顺”。孝顺孝顺关键在“顺”,一般说来,凡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有些固执甚至僵化死板的想法、癖好、习惯。比如,有很多老人,儿女虽然很孝顺,家庭也很殷实,吃、穿、用都很富足,可老人却很节俭,吃剩的饭和菜一点也舍不得倒掉,热了又热下顿再吃;旧衣服补了又补,很多新衣服却藏在箱子里不穿,甚至被虫子咬了;儿女们扔掉的旧纸盒、饮料罐、酒瓶子……老人却偷偷捡回来,说:存起来可以卖钱……为此,儿女们常埋怨老人“不会享福,生来就是受罪的命”;而老人又常责怪儿女“不会过日子,是败家子”。就这样叮叮当当,谁也说服不了谁,儿女本来是想让老人过好日子,却搞得老人很伤心。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儿女对待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想法、癖好、习惯,只要无伤大体,不是原则问题,就要尽可能顺他的意,而不能生硬勉强地企图用“时兴的”、“新潮的”东西去“同化”或改变他。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非但改变不了老人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和做法,甚至还会惹恼他。俗话说:顺事吃好酒,耿傲讨人嫌”,说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子女生怕老人干活累着,所以,什么家务活都不让老人碰,弄得老人整天无所事事,只能是吃了坐,坐累了就睡,睡醒了又吃。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很不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他会变得很悲观,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废物,什么用处、什么价值都没有了。所以,对待老人的正确做法应该要“用”。这里所说的“用”,不是要把老人当作什么工具去使用,也不是要把老人当作“佣人”去使唤,而是要有意识的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理理青菜、剥剥花生、拣拣豆子、刷刷锅碗等活儿让老人去做,如果老人对电脑感兴趣,还可以教他们学习打字、上网,这样,不仅有利于老人活动身体、充实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让老人觉得自己还能帮助子女做点事情,还不是累赘,还有一定的价值,所以,老人也就会乐此不疲的去做,而只要老人身心愉悦了,身体自然也就好了。这岂不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以为,以上三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作为儿女来说,只要全都做到了,做好了,就是最大的孝顺,就一定能够使父母的晚年过得幸福美满、开心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政协)

 

 

 

“潜绩”,就是响当当的实绩

吴云程

       沭阳县新出台的《关于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科学评价机制的意见》规定,今后将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引领全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笔者认为,此乃高明领导的高明之举。

       高明处之一:将“潜绩”纳入实绩考核,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事业是一项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带有可协调发展的持续性,要靠薪火相传,一代接一代,甚至靠几代人才能完成。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地区的旧貌换新颜,也要经过好几届领导的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带领广大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社会要分工,总有的干在前台,有的干在后台;有的干在明处,有的干在暗处;前任未干完,后任还要接着干。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同样地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由于主观认识上有差别,在考核实绩时,往往存在只偏重考核前台、明处成绩,忽视考核后台、暗处成绩的倾向。在处理前任与后任班子的关系上,也往往只看到最显眼后任成绩,忽视前任打好的基础,致使在考核实绩的天平上出现了倾斜。将“潜绩”纳入实绩考核,就能使考核机制趋于合理,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在选拔、管理和使用干部上,就能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高明处之二:将“潜绩”纳入实绩考核,充分体现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什么时候讲究实事求是成风气,生产就发展,社会就前进;反之,生产就遭到破坏,社会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将“潜绩”纳入实绩考核,说明我们已进入讲究实事求是的好时代。过去,往往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明显的眼前成绩,甚至“短期行为”的泡沫成绩,当作实绩来考核;忽视了对利长远、近期尚看不出效益的基础性工作成绩考核,这不符合客观实际,也就弱化了实事求是精神。比如新官理旧账,上任后积极为前任填“黑洞”,尽管任内当年在财政收入上与周边兄弟单位比相形见绌,甚至挨上级批评,被别人讥笑为“使空劲的傻子”,但凭主动为前任还帐,就是了不起政绩。透过这“不图虚名,只干实事,傻得可爱、可敬”的形象,就见证了一个高明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政之德。面对这种“潜绩”,如果只是一般说说“也是实绩”,似乎有一种“相当于不等于”的味道,其实,就是难能可贵、响当当的、含金量较高的实绩。

       高明处之三:将“潜绩”纳入实绩考核,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还老实人一个公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献柱近日在安徽考察时也强调:“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投向基层,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将“潜绩”纳入绩效考核正是具体地把党中央关于“重视关心老实人”的精神落实到位。过去在考核干部实绩上,往往偏重于眼前能看到的,对于不显眼的“潜绩”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结果,“巧干”的人讨巧,老实人吃亏。出力人不讨好,甘当无名英雄,甚至默默无闻、一辈子固守在“原步不动”的岗位上。这就是老实人吃亏的真实写照。正确对待“潜绩”,公正、公平的评价“潜绩”,并将“潜绩”纳入实绩考核,就能从机制上有效地保护老实人,充分调动老实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前进。

              (作者系宿豫区委统战部离休干部)

 

 

 

让“假大空”者无地自容(外一篇)

胡昌方

       新年伊始,网上“晒”出一条“空话副书记被轰下主席台”的消息:河南许昌市第52次新闻发布会公布,2009年,该市魏都区城中村改造、创建工作和信访工作,都排名在全市倒数第一的位置上。为此,该区区委副书记纪某被安排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时过3分钟,当这位副书记刚讲完“工作落后的原因”后,市委书记毛万春立马打断了他的发言:“你的发言都是空话,你不要再念了,你下去吧!”此时,纪副书记停止了发言,他抓起发言稿,慌忙而尴尬地走下主席台。

       其实“说空话糊弄人”的事例并非绝无仅有。时下,在一些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普遍存在着一种“通病”、“老病”和“痼疾”。这种病症的“临床”表现是:摆政绩——光辉灿烂,查问题——星星点点;说经验——口若悬河,找教训——躲躲闪闪;谈规划——心花怒放,讲措施——空话连篇。这种思想和工作上的“假、大、空”,丢弃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损坏了人民公仆的应有形象。

       由“空话副书记被轰下主席台”这件事,不禁想起了列宁的一件轶事:一次,前苏联人民委员会在开会讨论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问题时,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以“美丽动听的词句”,作了长篇报告。列宁早已听出了报告里的空话和大话,待到报告一结束,他当即向报告人提出了几个问题:目前在彼得格勒由哪一家生产钉子?产量多少?纺织厂的原料和燃料还能保证用多少天?如此简单的问题,报告人却无言以对,最后只好承认对这些情况没调查、不了解。报告人回答不出应该回答的问题,这是现象;缺乏求实的工作精神,这才是本质。这正如列宁批评报告人时所说的那样:“谁需要你们那些大吹大擂、毫无保障的计划?你回答不出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实际的计划工作被你们用漂亮的言辞和废话代替了!”

       令人欣喜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的要求,眼下,各地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前不久,江苏宿迁市委、市政府在一项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轰动效应,不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对县乡两级的重点工作,主要通过“看现场、看项目,看实绩”来评定优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对那些工作飘浮,好作表面文章,爱在会上或其他公众场合讲漂亮的假话、大话和空话的领导干部,不妨学学列宁的“绝招”——当众向他提出一两个既普通又实在的问题,看他回答得如何?不妨借鉴一下河南许昌市的“妙法”:毫不客气地把说空话的人轰下主席台,叫他“脸红发烧,无地自容”;不妨也像江苏宿迁市那样,组织有关人员实地观摩,以此,看他的“工作报告”是否名副其实,看他的“政绩”含金量究竟有几何?

 

 

 

 

有感于王鸿举的“卸任报告”

       据新华网报道,不久前,原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主动到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卸任报告”。按理,在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中,对官员是否一定到人大会议上宣读“卸任报告”,并没有硬性规定。但王鸿举认为:“不亲自到场,不足以表达敬意”。更为可贵的是,尽管中组部和重庆市人大对王鸿举任期内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他却认真查找自己的不足,反复表示:“有些事情还做得不够好……”

       这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走马上任后,似乎都要在千人大会上发表一番“就职演说”。诸如:“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真正做到为官一任,致富一方、文明一方、安全一方” ……云云。可人们却很少看到或听到一些领导干部离任后,利用会议或其他形式和大家见见面,讲讲话,交交心,告告别。正如网民所言,不少为官者常常是“轰轰烈烈地上任,信誓旦旦地保证,悄无声息地离任”。不言而喻,王鸿举自觉主动地作“卸任报告”,此举,可敬可赞,值得倡扬。

       “卸任报告”,是对“就职演说”的检验。一个领导干部在“就职演说”中立下的“军令状”,为百姓作出的许诺,在任职期间到底兑现了多少,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究竟能打几分,这固然需要人民群众来衡量,同时更要靠领导干部自身来回顾、作评价。这既是个人向组织的汇报,也是“公仆”应向“主人”交出的“答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卸任报告”,比起“就职演说”来,更需有境界,更要有胆识,因此,也就更有其价值。

       “卸任报告”又是一贴“清醒剂”。一般来说,一个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功劳,也有“败走麦城”的缺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在离职转岗之时,通过“卸任报告”,作一番“自我反省”,总结一下自己的“功过是非”,必将有益于清醒头脑,有助于洗刷心灵,有利于日后工作。

       “卸任报告”也给他人以教益。一位伟人说过:把别人的成功和失误引为借鉴,他的本领就大了。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领导干部“以人为镜”——在聆听离职者的“卸任报告”时,认真汲取其在任职期间的经验和教训,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委党史委)

 

 

 

让“球”从我的手“扣下”为止

 

       “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面对每天工作中的问题,都要像排球女将郎平那样,抓住瞬间,将网上飞来飞去飘乎不定的排球,从我的手扣下终止。”宿迁市人大副主任宿城区委书记杨明强曾在全区干部大会上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求机关人员。笔者听后,深有感慨。

       让“球”从我的手“扣下”为止,要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无论是一个聪明的员工,还是一个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是一个最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观看排球比赛,看那队员们一次次组织发球、传球、救球,让主攻手“一锤定音”地扣球。哪知,一番颇具匠心的运作,一种胜利在手的希望,却被对方精心的组织“拦网”而破,明明是眼看“球”就要“落地开花”,谁料形势急转直下,对方却起死回生,而转“败”为“胜”,或者说,那“不听话”的“球”,仍在“网”上云来雾去,通过一次次的总结经验,一次次的调整拼杀,最终将有“强中强手”“劈天定球”。

       身在高堂的人民公仆,其实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能力大小,个个都是球场上正处于竞赛状态的队员。在长期的激烈的争夺战中,每个人都必须养成那“致敌无回旋余地的终止扣球”的习惯。如果人人都持有“我不行”,留给他人“扣去”的想法,那么,这种“弱势”心理,必然导致错失机遇,而以“败”而终。只有人人抢着全力一拼,“球”由我而“定”“强势”心理,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就有了胜利的基础和把握。

       让“球”从我的手“扣下”为止,必须抓住“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最佳”机会。在一些单位里,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有的人,明明是一个小时可以解决的问题,他偏要拖到两个小时或一个上午,明明是一天做定的事,他却要拖到两天或三天,明明是一个月可做好的事,他非要拖到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明明是一个人可以做好的事,他非要安排两个人或更多人。如此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成功”机会的浪费和“丢失”,乃至问题成堆,更为棘手。而我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在一次次的历练风雨后,就要靠“慧眼”抓住“第一时间”的“最佳”机会果断出手,就能够减少或避免“折腾”的代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工作推诿这种“不作为”现象,早些年,宿城区委曾提出和制定“限时工作法”,这就给那些想把“问题”拖到下一分钟,下一天,下一周,乃至下一年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当事的“第一责任人”下了“军令状”。假如在“限时”内不能解决问题,要查的原因,追究责任,让“党纪国法”出面,看你还往何处“推脱”。

       凡事有度,时势造英雄。让“球”从我手底“扣下”,说白了,就是实施阶段性工作“终止法”。任何事情,任何工作,操作起来,总不能“永远”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总不能处于没完没了的状态,当“断”即“断”,体现了政府工作人员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敢作敢为,从我做起的精神风貌。对于志存高远奋发有为惜时如金的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想想当年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就是真诚的付出,就是默默的投入,就是用奉献的生命注解的书。一天过来,一个月过来,一个年过来,人民公仆们,静夜里扪心自问,你的待遇,你的所为,是不是主动地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时间”最佳机会,让“空中飘乎的球”由你一臂定“球”的。

                     (作者单位:宿城区委宣传部)

 

 

 

贺卡:能否“非诚勿扰”

孙兆金

       在迎接虎年的喜庆气氛中,猛然想起这么一个题目后,开始担心是否符合时宜的,可再看看年就要到了,那些花样繁多却又并不被收贺卡人待见的各种贺卡,还躺在办公室的角落里,这笔却又停不下笔来了。

       当重大事情来临或在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可显得形式庄重,二来能达到提早通报对方的目的。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至今。据资料上讲,贺卡的商业性邮递是从宋代开始的。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是邮政作为贺卡信使的最早记载。由于贺卡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且贺语言简意赅,充满喜庆,故而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

       但是,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贺卡也不例外。笔者在这里不打算对贺卡的功能多加赘述,而是想探讨一下,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有些贺卡到底还有没有继续大行其道下去的必要了。

       20081231《宿迁日报》报道,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曾幽默地回帖给一位“愚者”的网民:“为了厉行节约,明年元旦春节,宿迁干部都不要给我寄贺卡了,倡议来一个‘今年春节不收贺卡,要收就收电邮和信息’,特告示大家”!可见,产生这样“离奇想法”的人恐怕不在少数,连市委书记也是对贺卡太多太滥太俗早有微词的。无独有偶,前些天,笔者遇到一位在县某办公室当秘书的同学,他说,这两天为领导写贺卡,写得手都麻了!“写信写到手发麻”可想而知,写了多少!当笔者问到,写了这么多贺卡,寄给哪些人,领导是不是都知道呢?这位同学说:领导那么忙,根本不过问这种“小事”的。事已至此,笔者总算明白了,为何现在动不动会接触到那么多姓名写错的、地址不详的、职务偏差的“问题”贺卡的,感情现在的贺卡大多成了一种应付的“官差”。怪不得,一位邮局老投递员也说,当年,如果说哪位用户听说来贺卡了,他们谁都会象如获至宝一样地把贺卡接过去左看右看的;而现在,说“谁谁来贺卡了”,常常见到的却是一种很不以为然的眼光,根本就找不到一点点当初对待贺卡的那种热情劲了!

       一边是写贺卡的在 “天女散花”,一边是接贺卡的“表情冷漠”,在这样的尴尬境地里,如果说还不算有足够的理由就此让贺卡成为历史的话,那么,笔者以为,象下面这几种类型的贺卡,至少可以让它 “非诚勿扰”了!一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贺卡,这类贺卡虽以领导名义寄送,但往往都是秘书代写的,上面的祝词再热情,都是忽悠之词,绝非是领导真言;二是“机械批量生产的贺卡”,很多单位是把贺卡放在打印机上统一打印的,这样的贺卡千篇一律,不但毫无“个性”可言,而且,少了许多“人情味”;三是“自吹自擂的广告贺卡”,这种贺卡祝贺别人是假,宣传自己是真,喜庆气氛不足,商业气息过浓;四是“摊派的公费贺卡”,这类贺卡都是单位领导接受摊派之物,反正钱已经出去了,不写白不写,属于写也白写的一类。君不见每年年关将近,摊派贺卡、明信片的络绎不绝,而且是价格一年高于一年。于是乎,有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员就按照通讯录的名单,全然不顾熟悉不熟悉、感情深不深、这人现在哪里,干脆见名字就写。这时候全然没了感情亲疏之分,有的只是慷集体之慨的“冲动”。可以说正是以上这几种“特殊贺卡”,导致了贺卡本身的日渐“不受追捧”,让其“寿终正寝”,应该说并不为过。

       贺卡是否该消声匿迹,也许不是笔者等人应该思考的话题,但是,变了味的贺卡,还是“非诚勿扰”的好! (作者单位:沭阳县委新闻办)

 

 

 

《尚书》与为官

张绪正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尚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收录了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尚书》还记载了上自尧舜、下至秦穆公大约三千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传说,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尚书》关于为人、为政、为官方面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为官方面谈一些学习体会。

       概括全书有关内容,《尚书》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为官之道。

       一、《尚书》认为为官要善于用人

       《尚书》认为用贤良之人国家康宁,用奸邪小人国家灭亡。《洪范》篇中说:“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意思是说,贤能之人被提拔任用,国家因此太平安康。《泰誓》篇中说:“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国必灭亡。《尚书》还用史实说明用贤良之人的重要性,《武成》篇中记述了这样的史实:武王统治天下后,“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惊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这段史实告诉我们,由于武王选用贤良,天下在很短时间就实现了大治。”《立政》篇中这样写道:“呼呼!其在受德。 惟羞刑暴德之人,用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乃亻平我有厦式商受命,奄甸万姓。”从文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商纣王虽然登上帝王,但时间不长就灭亡,这是因为他强横地进用了只知用刑的暴虐之人,是因为他作用了许多受宠和放荡失德的人。《尚书》正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史实来提醒人们:为官者一定要善于用人,要用贤良之人。

       《尚书》中多处强调要用贤良之人。那么,什么样的人就算是贤良之人呢?《皋陶谟》篇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这段话大意是说,贤良的人就要具备以下条件:既恢宏大度又小心谨慎,既温和文雅又独立独行,既忠厚诚实又庄严庄重,既卓有才识又敬业守勤,既柔顺驯服又刚毅果决,既正直耿介又和蔼可亲,既宏大豪放又严谨审慎,既刚正坦荡又认真务实,既强雄豪迈又仁义善良。可以看出,古人提出的贤良标准,与我们今天的用人标准相比也不算低。作为当今的为官者,确实需要认真地研究和反思。

       《尚书》还提醒我们,在用人方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立政》篇中要求考察使用人不能以貌取人,指出“谋而用丕训德,则乃害人,兹乃三宅无义民。”《尧典》篇中提醒我们,不能用言过其实表里不一的人,文中这样记载:“静言庸违,象恭滔无。”意思是这个人话说得漂亮,作起事来就相违背,表面上恭恭敬敬,内心里却连上天都怠慢不敬。《秦誓》篇中强调不能用嫉贤妒能的人,说这种人“人之有技,冒然以恶之。人之圣彦,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载!”《君陈》篇中告诫我们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中还说用人要精干,要赏罚分明。《周官》篇中说:“官不在多,而在能胜其职。”《说命》篇中写道:“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尚书》还特别提醒要谨慎选择身边人。《  命》篇中是这样阐述的:“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尔不昵于  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   厥官。《   命》篇用这么多文字来阐述慎用身边人,可见身边人对一个领导人的影响力是多大。

       二、《尚书》认为为官要关心百姓

       《尚书》认为百姓是国之根本。《五子之歌》篇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咸有一德》篇中写道:“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意思是说,不可自大而小视人,平民百姓如果不得各尽其力,人君就没有人跟他建立功业。这是提醒为官司者,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什么事业都成就不了,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大禹谟》篇中还论述了领导者与老百姓的相互依存关系。《大禹谟》中写道:“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哉?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无禄永终。”这段话告诫我们,没有老百姓就没有人保卫国家,没有老百姓就没有为官者的禄位。正如《蔡仲之命》篇中所说:“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提出要顺民意重民生。《大禹谟》中要求:“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口弗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这段话的内在含义是,为官者不要违背老百姓的意愿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你只要按照老百姓意愿去干好政事,老百姓就一定会拥戴你。《尚书》还特别强调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太甲》篇中说:“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这是要求为官者,不要轻视民众的力役,要考虑到他们的艰难;不要安居自己的官位,要考虑到它的危险。自始自终谨慎小心。《君牙》篇中甚至要求为官者要关心到老百姓的具体生活。《君牙》中这样写道:“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日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日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真可谓想之民所想,急之民所急啊!《尚书》重民生不仅表现在关心老百姓疾苦方面,在执法方面也有体现。《大禹谟》中有这样一段话:“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不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轻。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这种待民宽容、宽恕之心,实在是难得。它在当时对教民从善,关心民生,和谐民心,稳定社会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尚书》认为关心百姓一定要勤政。《太甲》篇中说:“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这说明先贤为治国安民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勤政为民。《尚书》还要求要关心百姓,就要谨慎小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大禹谟》中说:“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   ,黎民敏德。”意思是说,为官者能把当官视为畏途,把当好官看得十分艰难,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好,老百姓也会高兴。可见,他们不是把当官看作是享受、是特权,而是视其为一种神圣的职责,是一种光荣的奉献。也正因如此,《尚书》在《周官》篇中一再告诫为官者:“功崇惟志,亚广惟勤。”“位不斯骄,禄不期侈。”

       三、《尚书》认为为官要严于律己

       《尚书》对为官者律己的重要性阐述得非常深刻。《伊训》篇中说:“敢有恒舞于官,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衍,卿士有于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伊训》对当时官场上存在三种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并严肃地指出,为官者沾上任何一种坏风气,都会丧权亡国。可见,古人已经把官风好坏提高到关系邦国兴亡的地位。为进一步说明为官者律己的重要性,《尚书》还列举史实做为左证。《无逸》篇中列举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享国七十有五年。”殷王高宗“时旧劳于外,受暨小人……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大小,无时或怨,肆高宗享国五十有九年。”殷王祖甲“旧为小人,作其即位,受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以上三王为什么能在位数十年,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关心民众,不荒废政事,不贪图享乐,严格自律。而《酒诰》篇中列举的商王受就不同了,他纵欲无度,贪图享乐,不顾老百姓疾苦,最终导致殷商灭亡。

       既然为官者律己关系到邦国存亡,那么应从哪些方面来律己呢?《尚书》作了比较具体地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不要迷惑于女色。《旅獒》篇中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伊训》篇中说“殉于货色”是放荡之风,为官者如果犯了此错,封地必然丧失,对照今日之官场,也有极少数为官者因包二奶、养情人而下台,甚至被关进囚笼。二是不要纵酒享乐。《大禹谟》中说:“罔失洁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酒诰》篇中对纵酒者惩罚非常严厉:“矧汝刚制于酒……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古人为什么对纵酒要求这么严格呢?他们认为“亦罔非酒行。”也就是说,纵酒会乱了为官者的德性。看来,我们现在仅要求开车不喝酒是远远不够的,事实有些可为官者也因酒乱德,犯了大错,造成极坏社会影响。三是不要贪求财货。在《无逸》篇中周公告诫继位的君王:从今以后,作为继位的君王,您切不可把百姓进贡的贡赋用于穷奢极欲的享乐。这样做的人,“时人还则有衍。”《伊训》篇中也告诫为官者“贪财求货”自取灭亡。《周官》篇中也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以上这些告诫,对今天的为官者有很强针对性和教育意义。如果一些为官者能知道贪是犯罪,贪必灭亡的道理,群众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怨气,领导干部形象也不会那么差。对照古贤的提醒,今日的为官者,也应该醒悟了。

       如何才能做到自觉律己?《尚书》要求要注重修德,要从修小德做起,从小节做起,要不断检查自己,要做到坚持不懈。关于从修小德做起,《伊训》篇中说:“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这段话说明修德无论多私微小,作恶即使不大,都关系到国家存亡,这是提醒为官者不能忽视小德的修养。关于从小节做起,《旅獒》篇中是这样论述的,“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不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是警告为官者,如果不注重小节,最终会损害德行,沦为无德。《尚书》尤其提醒为官者,要做到自觉律己,必须经常检查自己。《益稷》篇中说“屡省乃成。”《伊训》篇中说:“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这些都是要求为官者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才能保证国家兴旺。关于律己要坚持不懈,《泉陶莫》篇中是这样说的,“慎厥身,修思永。”意思是为官者一定要严于律己,坚持不懈。

       四、《尚书》认为为官要听取他人意见

       《尚书》把为官者能听取他人意见看作是一种美德,称安邦兴国。《伊尹》篇中说:“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口弗,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从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这段话里有一层意思是说,先王成汤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是因为他听从直言规劝不违背。这就说明能否听取他人意见,关系到建功立业和建国兴邦。《太甲》篇中也说,接受臣下,常思恭谦,能视远方,才是目明,“所德惟聪。”

       听取他人意见既然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去实践呢?《尚书》着重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要虚心听取下面的意见。《益稷》篇中说:“工以纳言,时而   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意思是说,做官的要采纳下面的意见,好的就称颂宣扬,正确的就进献上去以便采纳,做官的如果不采纳意见就要惩罚他们。《大禹谟》篇中也说:“无稽之言勿听,费询之谋勿庸。”这也是提醒为官者,没有经过验证的语言,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二是要做到有事和群众商量。《君陈》篇中记载:“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绎,”这里强调的是谋划重大的政事,诸如废除、兴办某件关系民生的重大事项,一定要反复同群众商量,在大家意见统一的情况下,才能付诸实施。三是听取意见要认真分析,不能听一面之词。《蔡仲之命》中有这样记载:“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意思是凡有见闻,要仔细思索、分析,不要听一面之词就改变你的法度。《  命》篇中还特别提醒为官者不要亲近会说话的小人,否则,就会“迪上以非先王之典”。《秦誓》篇中也告诫为官者,“惟古之谋人,则日末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四是要有纳谏如流的谦逊态度。《秦誓》篇中说:“责人欺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这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者,平时批评别人毫不留情,可是,如果被别人批评能象流水一样欣然接受,是非常困难的。可见,采纳他人的意见,必须要具有纳谏如流的谦逊态度。要象《大禹谟》中说的那样:“稽于众,舍己从。”要象《仲虺之诰》中说的那样:“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尚书》中阐述的为官之观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为今日之为官者,应该很好地象古贤学习,视当官为畏途,视百姓为父母,情为民所系,事为民所谋,真正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公仆。

       (作者系市委副秘书长、市文联主席)

 

 

 

浅谈王维的水墨山水画

汪云霄   莫艾青

       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即以二李为宗的青绿山水,还有一种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王维于人物,山水画皆长,但其主要成就还是在山水画方面,他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主要是将诗意融入画中,其“思志高远”“绝迹天机”,“非绘者所能及也”(《旧唐书本传》)。王维的这种诗情画意的结合,对中国画之意境深远,文人画之兴起存在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王维还开创了与前人不同的“破墨”一体,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 画中有诗”的诗化意境

       王维的画极富诗情,宋代大书画家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艺术时就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就是把画的构思、布局、形象、赋彩进行诗化审美。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山水画在唐代开始繁荣,有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工致繁复,青绿重彩”一派,还有以吴道子为宗的注重线描,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的“疏体”一派;王维的山水画最早是学吴道子的,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说他“踪似吴生”。明代董其昌以其“笔意清润”,专长“水墨渲淡”而推崇王维为“南宗之祖”。

       在文学史上王维又是个卓然独异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在唐代就很出名。中国的诗画艺术又是相通的,诗以情为主,画以意为主,情较虚而意较实,诗以语言文学为媒介,灵活充实,便于摹虚;而画以颜色线条为媒介,鲜明具体,在于写实。而表情的诗有真实感,才能引起人共鸣;写意的画贵有含蓄,才能耐人寻味。中国画的特点是诗画的虚实相济,相得益彰。诗画要结合,诗人的诗画创作能力必须兼具,才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身为诗人和画家双重身份的王维,不仅能诗善画,以水墨渲染之法融入语言文学之诗作,更是得心应手。“渡头余落日,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这些优美的诗句皆可以其画意来作画,其境界犹如画意般优美。

       清代安岐在《墨缘汇观》中云,《雪溪图》“以焦墨作画,傅粉为雪,渍墨成阴,笔法高古,树石奇异,其溪桥,篱舍,野居,村居,陂陀,远岸,皆具天真,溪面一舟,二人撑渡,篱边也作大小四,一人驱逐,更为奇绝”。一幅寥廓又幽淡的江村雪景,很富有画意诗情。

       由于王维留世的画作极少,现今传为王维所作的一些画,差不多都不是真迹,因无大量画迹参考,只好相信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对诗书画都很了解,又亲眼见过王维的诗画,所以出自苏东坡之口的“画中有诗”是王维的山水风格,应该是可以相信的。

       二、体涉古今的水墨画风

       王维的山水画不但继承传统,也能吸取当代画家的精华,大胆创新;在唐代画家中,他把当时流行的疏体和密体两种风格极好的融合起来,特别是以吴道子的山水为宗,自创破墨山水,为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董其昌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  之法”,《旧唐书文苑传》中说他的画“画思入神,至山水平淡,云峰石色,非绘画者之所及也”。王维的破墨山水,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他的破墨山水笔迹劲爽而风格特异,他认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着色能更好的表现气韵高清懂得绘画意境,从而更鲜明的表现创作主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渗透的情怀,然而王维的山水画法中也有和李思训相类似的地方,清·安岐在《墨缘绘观》中说王维的山居图青绿山水,界画纤细,类李将军一派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画与李思训的相似之处。现存的《江山霁雪图》被传为王维的作品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画中山石皆用劲爽而柔性的线条勾勒而出,再加写意水墨渲染。而王维笔下的线条由于受到吴道子的用笔刚健熏陶,加之他因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思想消沉,整日沉迷于参禅诵佛之中,王维早年的气势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淡泊,所以他笔下的线条不像春蝉吐丝般的柔弱,也不似吴道子般刚健有力,而是变化随意,清淡平和,柔性中又兼带劲爽。即使这幅画不是王维的真迹,也可以作为我们了解王维画风的一点线索。

       三、平远天真的构图

       王维在构图上多追求平远,更宜于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唐国史补》云:“王维画品妙绝,于山水平远尤工”,《唐书.王维传》也特别记载王维山水平远,绝迹天机,他无论作画还是吟诗,多山林小景,自然平淡,即使所画景物甚多,也少群山大壑,《江山霁雪图》,《雪溪图》亦属于平远构图,《雪溪图》画面分近中远三个景层:近景是山峦雪谷间的一座小桥,几间草庐错落在苍润的雪原上,村桥之间雪坡重叠,山径曲折蜿蜒;中景是一条开阔的冰河,河水平静如凝脂,河上一只小舟顺溪滑过,舟上渔人划船观景;远景是地势平缓的苍茫雪原。近景,中景,远景构成一幅山峦素裹,疏木多资,溪水纯净的画境。《江山雪霁图》也是平远山水,江山幽静,雪雾青岚,淡树疏林穿插在山林之中,寒山如睡,意境旷远,使人不由记起他《汉江远眺》的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南坨》:“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四、在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王维的山水画在唐人心目中还不算是最高。可能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被世人所接受,张彦远虽在《历代名画记》中提起过王维,但是给予的评价不是很高,他所力推的画家是吴道子,而唐末五代荆浩《笔法记》中极力推崇的画家是“衣冠文行,为一时名流”的张  。只是到了北宋,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王维在画坛上才开始备受瞩目。在《凤翔八观》这首诗中道,“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偏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骏,又于王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的话一下子把王维在画史上的地位大大抬高了,他将对于王维的评价置于吴道子之上,他的话使得人们对王维的画刮目相看,其地位开始超过了画圣吴道子,就连先前在唐人心中与王维不相上下的张

也不大被提及了,以至于《宣和画谱》也说王维“其胸次所存,无适而不潇洒,移志于画,过人宜矣……后来得其彷佛者,犹可以绝俗也”。《宣和画谱》中记载张  的画被御府所收者只有6幅,还未必全是真迹,而对张  的评价也仅仅是“为一时称赞”,与之相对的,载之王维的画,“重可惜者,兵火之余,数百年间而流落无几……今之御府所藏一百二十有六”,这里的126幅不可能全是真迹,但是正是大量王维赝品画作的出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他在画坛中的地位。

       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居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致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这一说法把王维推到了中国文人画祖的地位,王维在画史上的地位飙升,以至于后世甚至出现了伪托王维所撰的《山水诀》和《山水论》,且水平不俗,还被后人收进一些画论合集之中,这也可以看出后人对王维的崇拜和敬仰。

       可以说王维的水墨画风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意境,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他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不仅是水墨渲染,还有他的诗画合一的文人气质与平远构图的淡雅疏朗之气,对后世文人画的兴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汪云霄 泗洪县上塘中学;莫艾青 宿迁市环境保护局)

 

 

 

作文创新贵在“放”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蒋小柏

       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重要阵地。笔者通过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找出症结所在,提出对策措施,明确改进方向,意在推动作文教学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教改以来,由于各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中学作文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积累了许多经验,学生的知识、体验和情感外化度有所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改进作文教学质量、推动作文教学创新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成绩固然可喜,但缺点不容回避。目前的作文教学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教学思想、作文模式、课时安排等方面明显“收”之有余,“放”之不足,状况令人担忧:

       一是应试思想浓厚。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师对学生有意无意地灌输应试思想,学生接受的所有写作训练都是应试训练,其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中考(或高考)试卷里的一篇作文。写好作文备战中考(或高考),目的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为考试而作文,那就变了味,起到的功效也只是蜻蜓点水,完全忽视了作文在检验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所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参照以往考试经验,照本宣科,学生作文也依葫芦画瓢,应付了事,完全是被动的,缺乏自主权,更谈不上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张扬自我,体现个性。这直接导致了作文“教”与“学”的惰性,老师懒得多想多思考,学生懒得多写多动笔,想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写出的文章结构老套,内容陈旧,语言苍白。大多数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任务,完成就好,一旦写出来就不愿意进行修改,根本不注意语句是否通顺,遣词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合理,中心是否突出。一味地为了应试,如此作文,创新能有几何?

       二是填鸭模式明显。以前农村卖鸭子的,在鸭子卖出之前,狠命给鸭子喂食,鸭子实在吃不下去了,就直接用手去填鸭食,一心只想称出高重量,至于喂食质量和会不会消化不良,根本不用去想。作文教学中,老师常常采用的也是填鸭模式,这种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固定的操作流程驾驭学生的写作,即“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作文评奖”,结果常常是厚此薄彼,“重打分,轻指导”,学生很难消化得好,领悟得透。 即便批阅后的讲评指导,也大多是老调重弹,填鸭子一般,挑几篇好文章读一读,简单小结几句,不管学生是否掌握就此了事:概念化地传授写作知识的较多,针对学生作文弱点作具体剖析的较少。对发放下来的作文,学生大多是瞄一眼成绩,就弃置一旁,不再理它。语文教师填鸭式的指导和讲解,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去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是作文课时偏少。不管在高中还是初中,课程安排中语文课时占的比例都高居榜首,稳排第一。但作文课时在语文课时中占比相当低,远不能与阅读课时相比,语文课时绝大部分时间为后者所占有,多数学校每周只排两个课时作文,更有甚者,完全退位给阅读课,作文课安排也仅仅是安排,限于“墙上挂挂”,没有去不折不扣执行。语文考试(毕业、升学考试除外)和一般校内的测验也常以考阅读为主。作为学校的教学评估,在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等当中,很少有以作文教学为主题的。上述做法的结果,导致了作文教学时间少,作文训练量严重不足,连大纲规定的篇数也常常不能完成。按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该有30万字的写作量,其作文能力才能“过关”,而现行教材是每两周一次大作文,估计有作文80次,字数大约8万左右。由此可见,这样的作文训练不仅“质”难以保证,就是训练的“量”与“过关”要求相比,差距也相当明显。

       二、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新教改背景下,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四点:

       1.指导思想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思想指导行动。思想偏了,行动一定会误入歧途。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上的局限与片面,直接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偏安一隅。学校进行的语文教学检查,往往只注重检查教师的阅读课教案,很少检查教师的作文课教案,导致语文教师把教完阅读课作为硬任务,排在第一位,而把作文训练作为软任务,甚至可有可无。换而言之,语文教师的大脑里“阅读课与考试关系才算重要”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于阅读课他们认真教完教好,对作文课多教几节,少教几节觉得无关紧要。不少教师甚至不把作文课当作“课”来教,上课时连教案都没有。一个单元的阅读课上完了,按写作训练的内容,随手布置一个作文题,简单提几点要求,就让学生去写,至于写得怎么样,是否有条理,是否“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根本不去理会。

       2.作文内容脱离社会实践。虽然实行了新课改,但作文教学方法依旧传统,教师考虑的还是如何“教”的问题,譬如选材、人物描写和抒发感想等等,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人生、纷繁复杂的世界知之甚少,缺乏应有的体验、认知与感悟。对毫无生活积累的学生而言,笔下作文空洞无物、大而化之可以想见。在近乎封闭的环境里,学生成天游弋于练习的汪洋大海,生活范围“三点一线”,仅限于寝室、教室和食堂,核心和内容总是围绕始终如一的训练题,单一的不能再单一,电视不能看,报纸无法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无法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生活。而外部世界能够给学生很多的写作灵感,也是他们作文感悟的源泉,但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割断了学生和大自然特别是社会实践之间的亲密接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脱离实践、脱离生活,学生在写作时怎能不抓耳挠腮,无病呻吟?

       3.现行考试制度禁锢教学思维。毋庸置疑,现行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作文教学的创造精神,教师和学生都循规蹈矩,不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文上“老老实实”,最后养成了思维定式和写法模式化。这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老师根据自己经验讲授作文,布置作文,学生作文时按教师所指导的应试作文模式去谋篇布局、遣辞造句,生搬硬套、移花接木。长期养成的思维定式,写出来的文章根本无自身特色所在,更谈不上旁征博引,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就像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反对党八股》指出的那样,完全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第一是大壹贰叁肆,第二是小一二三四,第三是甲乙丙丁,第四是子丑寅卯,还有大ABCD,小abcd,还有阿拉伯数字,多得很!”都是一个模子里克隆出来的,统一格式,同一面孔。

       4.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作文教学也是如此,能写会写是教师教好学生的必要条件。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为数不多,而且基本上集中于县中以上的学校,乡镇中学现有的语文教师中相当一部分素质偏低,写作能力普遍不高,作文教学效率甚为低下。有的语文教师学历不低,但作文能力水平有限,甚至有的自己就不会写,却“打肿脸充胖子”,一本正经地教学生去写作文。当然,也存在教师专业不配套现象,其它专业教师摇身一变,改教语文,作文方面完全属于“门外汉”。这是导致“填鸭式”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严峻的现实,已成为阻碍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三、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创新水平,适应未来发展,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现状已刻不容缓。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认为解决的关键在于“放”,放活、放开、放宽、放松,才能够促进作文教学走上健康、科学、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要放松学生手脚,鼓励学生多创新。爱迪生认为,“创意常在发现问题之中。”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传授,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学生只有无拘无束,才能够在生活中捕捉到具有创新意义的素材,写出的文章才能有创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破除套路作文模式,大力提倡自主作文,放开学生的手脚和羁绊,允许其作文形式不拘一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以激发学生解放自我、展示个性、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保护学生在作文上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唯有如此,学生在作文中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驱遣于笔端,流淌于文字:直抒胸臆,可达摄人心神、欲罢不能的艺术效应;寓情于景,可让读者通过所写的景物感悟作者的感情;融情于事,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融进所叙的事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想我所想,写我所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写出的文章也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二要放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想象。想象是人的天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在学生作文中的作用非同寻常。想象的过程正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将所学的各种语文知识和日常观察与生活积累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世界里纵横驰骋,写富于联想和意念的“想象作文”。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最爱去想象。见到叶子黄了,也许就会想到丰收景象;听到半夜蝉鸣,也许就会想到古人所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深山密林……而这种想象“是一种生动的审美再创造,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它很容易渗透到作文中去。作为教师,要积极创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宽松、愉快、自然的环境中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沙一世界,一鸟一天堂。”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世界,理解会不同,想象也会不同,笔下的文章自然会各有千秋、多姿多彩。

       三要放宽学生眼界,激励学生勤练笔。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多写常写,作起文来才不会头皮发麻,才能够得心应手。古人说:“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蚕食桑,所吐者丝也,非桑也。”学生练笔,也是为了“酿蜜吐丝”,为了今后作文时有话可说,不至于笔底生涩。学生要想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学到写作的技能技巧,只有靠坚持不懈地练笔,随时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容上可搜集名言锦句,可采撷奇闻轶事,可积累英雄事迹,可采集科技信息,可借鉴技能技法。“书到用时方恨少”,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方能在作文时以“多”补“少”。同时,学生要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才能写出好文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真正地在写作方面获得突破,必须靠平时不懈地积累储存。

       四要放大作文课时,适当调整作文课在语文中的比例。重新高起点定位作文教学,树立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作文课不仅是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而且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需要时间来保证。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有足够多的课时,否则难以实现作文教学意图。鉴于中考(或高考)中作文在语文试卷中所占有的分值,基本上是占据了“半壁江山”,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笔者认为作文课与阅读课尽量平分秋色,才能够从时间上保障作文教学创新能够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学生作文创新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也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五要解放教学思想,加快提高语文教师素质。要想扭转以往作文教学的不利局面,就必须从思想上彻底重视起来:一是改变应试思想。写好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语文素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决不仅仅是为了一纸试卷。二是提高教师素质。技高方能为师,教好学生作文,教师必先为之。学校必须要选择综合素质高、写作能力强的教师专门任教作文课,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各级教育部门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可邀请一些具有较强作文能力的教师或作家来对教师们进行定期培训,学校自身也可以单独进行。总之,要想方设法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高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

       当然,在作文创新中,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良性互动,才能够促进创新、推动发展,也才能在作文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以上是笔者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问题的粗浅看法,希望能引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真知灼见。

              (作者单位:宿迁市钟吾中学)

 

 

 

苏北农村初中人数骤少原因的思考

高学鹏  朱翠侠

       苏北农村初中近年来学生人数骤少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笔者了解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有的县各个农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早年农村近3000学生的学校现在已变为不到2000人,2000人的学校已变为1000人的学校,目前1000人以上的学校在一个县农村中也就仅有一两所了。不足300人的学校数占农村学校整体数的近三分之一,不足500人的学校占农村整体学校数的二分之一。对此,作为30年来始终坚守在农村初中教学一线工作的我,近来一直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理性的看待农村初中学生人数骤少的原因;政府如何尽早地采取应对策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应是教育管理者们迫在眉睫的问题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农村初中的前景如何?笔者就此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以望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人数骤少是经济形势发展影响的必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手里的经济较前宽裕了。早年让孩子进城读书的念头因经济达不到连想都不敢想,如今,手里有了结余,想让子女进城读书的这种潜滋暗长的念头就更强烈了。况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里已经具备了接纳农村学生的初步条件。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中早富裕起来的人群把子女送进城里读书。致使农村中学生数明显减少。这是一种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因为城里学校的办学质量大多明显好于农村学校。至而导致农村学生家长向往城里办学质量高的学校。这是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二、是社会正常心里追求影响的必然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在不同的经济时期的心里追求也是不同的。早年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多追求的是解决温饱问题,是让子女能有学上。到了解决温饱之后的如今市场经济下,人们追求的已不仅是温饱了,而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是让子女能有更好的学校上。如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城市和经济收入宽绰的家庭已经是把子女送到国外就读。农村中先富裕起来的家庭把子女送到县城读书,追求更好的学校上。这种心里追求是正常的,至于他们的方式和选择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合理暂且不论,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善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因而,农村初中学生数减少是民众正常心里追求影响下而导致的必然。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影响的必然

       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随着特定地域宿迁民营学校发展的上规模和管理的规范,再加上地处县城的特殊优势,民营学校的招生吸引力并不比农村初中差。不容回避的是农村初中在当时省补工资未发的那个特殊时段,优秀教师纷纷进入民营学校。使得民营学校的教师素质不低于农村学校。民营学校招生的生源素质也不比农村初中差。因而造成民营学校办学质量不逊于农村初中。这样,学生家长宁愿多出点钱让子女到民营学校上,也不愿节省经济让子女在乡下读。以至于民营学校招生好于农村初中。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现象。因而说,农村初中人数减少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影响的必然。

       四、是中小学在管理体制衔接上失谐的必然

       现在苏北学校,大多是中小学分段独立管理。一至六年级属小学部管理,七至九年级属初中部管理。虽同属一个行政管理辖区,但学校的行政领导各自独立。假如两学段的行政领导在性格、修养、管理方式等方面相近、交往相处中和谐团结,那无疑对初中部的招生是百益而无一害。如果关系失谐那就会使初中部的招生工作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现在中小学分设,不同属于一个行政领导管理。这无疑对初中招生是没有益处的。

       五、       是固有的办学质量和声誉潜在影响的必然

       虽同属一个苏北区域也同在农村,但管理规模相同的学校其由于固有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不同。其学生数也不相同。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好的学校在招生上明显好于办学质量和声誉差的学校。其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优劣成因又是很复杂的事情。在此不便赘述。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因此,学生数减少是学校固有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潜在影响的必然。

       固然,形成学生数减少的原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以上是主要原因,已经引起各级行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引起了的高度关注。如果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初中这种“衰落”的局面,不妨可从如下三个整合做起:

       一是对县城、农村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讲得好:学校的“软件”提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教师队伍不均衡是推进教育均衡的瓶颈。不容否认的是城里教师资源明显优于农村。因为城里教师在待遇和生活环境上有很多好于农村教师的方面,因而导致优秀教师向往调进县城。留在农村任教的教师,虽然生活条件比城里辛苦,但在评职称、提干晋级等方面并不比城里好。进而引发农村教师多追求进县城。还有不少单位,通过选拨来把农村的优秀教师调进县城。这样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逊于县城,同时也带来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要想使农村初中恢复早年的生机,北京市实行的城乡教师适度流动不失为一种良策。实行城区和农村教师资源共享、适度适时的交流,并在政治和经济上保证交流的实实在在,不走过场。实属必要。否则,农村初中衰落,造成农村初中的硬件资源浪费实在可惜。据笔者掌握的情况看,一所农村初中,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国家就投资了几百万的硬件建设费。这样的学校如今也不过是学生数不足一百二十人了!

       二是对小学、中学管理模式进行整合。

       固然造成农村初中生源减少的原因有很多,但若中小学整合成一家,同属一个行政领导,让中小学衔接更为紧密些。并从基础上加强对招生的引导和完善。这样,一是可以节省硬件资源,二是可以合理使用好软件资源。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只能是百益而无一害。农村初中的面貌就会因而富有朝气、蓬勃向上。

       三是区域渐进式的进行整合。

       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和扩大。农村初中可以渐进式的相应撤并整合。将目前不到两百人的相近的学校进行合并。以适应新的农村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需要。新的教育形势是积极倡导教育的一体化、均衡化、合力办学,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化。针对苏北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顺应此形势就可以采取渐进式的将靠近的人数偏少的初中学校撤并整合。

    当然,在目前以上这些假想和憧憬都还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在教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但愿这些有关苏北农村初中再现生机的政策能早早的落实到基层。让农村初中这块“百花园”再展丰姿。

                        (作者单位:泗洪县城头中学)

 

 

 

作文批改应“百花齐放”

     

       传统作文上的批改形式是老师写评语、打优良等,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了后,往往是只知道作文的大概情况,对作文中需要改进的细微之处,很难发现,作文水平也很难迅速提高。

       如果老师对作文真正做到精批细改,工作量太大,难以顾及全体同学。如果在作文本上对学生作文改得太多,也会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文章的完美感。

       现代教学,讲求师生间互动性要强,作文批改也应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走“百花齐放”的路子。

       一是师生面批。顾名思义,“面批”就是当面批改。这种批改形式,可以针对班级“两极分化”的学生。“面批”,既要有语言指导,也要作评语书写,那种认为面批就是当面用语言指导而不用写评语的观点是不对的。对于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当面鼓励,让其把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并对其写作提更高一层的要求,诸如在文章的亮点、结构、情节、形式等方面,可以多揣摩斟酌,多加创新。对于写作水平差点的学生,可当面对其在文章的字词运用、句式表达,叙述流畅方面作要求,督促其改进、提高。面批作文,师生面对面,让学生觉得受到了重视,会严肃认真对待老师的说教与指点。面批时间要求较长,一般可选择在自习课或课外某个时间段进行。

       二是生生互批。批改作文,在学生看来是神圣的一件事情。利用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可以组织班级与班级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生进行互相批改作文。学生互批前要对作文批改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珍惜机会,不能在作文本上乱写乱画,如有必要,可实行实名制批改。对学生批改的作文不能要求过高,只需要在找错别字、词语运用、句子意思是否清楚、作文书写形式、字迹是否工整等方面作要求。生生互批的作文需要注意一点,一定要在老师逐一核对(也就是二次修改)后才可下发给学生。

       三是师生当堂阅读互批。可在所有作文中挑出两篇较好的作文,在班级上由老师或学生朗读,让所有学生听。听完后,先让学生整体判断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水平,然后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优点是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当然也可以挑较差的两篇作文,但一定要把学生姓名隐藏起来。师生当堂阅读互批,可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同时,也能锻炼所有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是利用多媒体批改作文。多数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把学生的作文原原本本地投影到大屏幕上,让所有的学生看到作文的原形。如果说阅读互批是对作文的整体水平进行把握,那么利用多媒体修改作文则是对作文细节进行修改。学生可针对文章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老师进行总结,与学生一起决定到底改成什么样好,以及好的理由。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资源,还还可以搞优秀作文赏析座谈会,可以把学生的文章上传到网上,发到博客上,搞网上作品集,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作文批改形式也会更加多样化。以上所述几种不成熟的作文批改法,在作文批改时,可以灵活使用,交叉进行。与此同时,也可利用作文的传统批改法,精批细改少数作文,这样才可以把各种作文批改形式的优点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沭阳县龙庙初级中学)

 

 

 

 

破解“执行难”之我见

朱来宽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特殊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于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权威,其特殊性在于实现权利人切身利益,必须采取搜查、查封、扣押、拘留、冻结、扣划等强制措施,与被动的司法裁判是性质不同的司法活动。这就使执行成为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备受社会关注。

       因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进行司法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执行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权利人会想方设法实现自身利益,义务人会不择手段地阻碍执行,这就极易产生消极腐败现象。为了规范执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除执行腐败。笔者结合多年执行工作实践,对当前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谈点个人浅见。

       一、当前执行工作现状及不足

       为扭转执行工作的被动局面,各地均建立了“三统一”的执行局,充实了执行人员,加大了执行力度,同时在执行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采取集中执行、公告执行、悬赏执行、债权凭证、限制高消费等,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并没有彻底改变执行工作的现状,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执行观念陈旧。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包括法院内部都存在着这么一种观念:评价执行工作的标准是债权人利益的实现。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执行难”、“执行不力”、“法律白条”等等。致使案件承办人在实践中出现了只要能满足权利人的债权,不考虑执行方式是否正确,乱追加和变更被执行人以及对案外人异议置之不理的粗放式的执行方式。有时损害了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导致了执法的不公正,影响了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使执行工作陷于被动。另一方面,当事人认为只要到法院申请执行,法院就能,且必须满足其愿望。实际上,法院的强制执行并非为当事人的交易风险提供担保,而是国家给予债权人的一种有限的司法救济措施。当救济措施穷尽后仍不能满足债权人的债权时,其风险只能由债权人自己负担,债权人不应将风险转嫁给人民法院,更不能转嫁给执行人员。

       2.“三权”尚未真正分离。执行工作的发展要求实施权、命令权、裁决权三权分离,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而执行员个人承包案件的传统做法,对当事人及案外人提出的异议自行审查,自行决定是否追加及变更被执行人等,执行的裁决权、命令权、实施权高度集中在承办人一人手中。监督制约机制只是局长、院长的督办,但督办一般的仅具有程序方面的意义,较多的是来自于当事人方面的上访反映以及上级机关的干涉过问,往往不可能进行实体性审查和监督,这样就产生了权力过分集中,监督制约薄弱,手段相对无力等问题,极易产生暗箱操作。

       3.不符合执行工作警务化的要求。现行民诉法确定的强制执行规则规定,执行权包含着裁决权和实施权,两种权能性质不同,运行规律也不相同,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组织来实施。上级要求裁决权由执行法官承担,实施权由司法警察承担,而现今的执行工作只是在执行受阻的情况下才要求司法警察参与。

       4.执行案件的立案环节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执行案件的立案程序过于简单化,一般是不分轻重缓急。所有需要执行的案件,只要申请人申请,就统统立案,一并推到执行法官面前,既不说明需要执行的确切内容,也不提供明确线索甚至是简单的一句话,执行案件在立案阶段未进行先期审查,致使执行法官在执行中一次次的调查寻找,丧失了部分案件的主动权。

       5.审执没有得到很好的配合。依照我国现行民诉法规定,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这是基于审执分离原则确定的,是执行工作得以正常、公正、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但在法院内部,审判、执行分属不同的部门,由于与自身利益的联系不同,两个部门之间实际处于断裂状态,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可实际上正是由于有些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敷衍塞责才造成日后执行过程中的矛盾激化与贻误战机。如果说审执分离前,审判人员在结案时还会想一想今后的执行问题的话,那么审执的分离则断然解除了审判人员的“后顾之忧”。

       6.执行程序的透明度较差。集中执行曾一度解决了相当数量的陈年积案,从而部分甚至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由来已久的执行难。但集中执行在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销蚀了它的显赫战果。在集中执行的情况下,众多案件的执行完毕往往是以牺牲程序公正为代价的。作为民事诉讼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民诉法明确设置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强制执行程序,其中以执行程序的开始到执行措施的采取,均有十分严格的程式要求须加以遵循。如果这一系列执行程序规则不能透明地展现在当事人面前,那么在实现债权人债权的同时将会损害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二、破解执行工作现状的几点建议

       1.更新执行工作观念是首先要解决的课题。第一,在执行程序中,要重视和发挥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的参与权利。要强化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不仅要求被执行人如实申报财产状况,而且要求申请人提供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状况或线索。对于当事人不能提供或者提供证据有困难的,只要当事人提供了证据线索,法院就应当依职权调查收取。第二,要树立程序公正的理念。执行程序并不仅仅是一套实现债权的操作流程,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促进和保障债权人的权利得以实现,规范执行活动,防止执行权的滥用等等。执行不仅程序要公正,而且要公开,执行程序的启动、进展、结果等方面的情况都应当向当事人公开,保障当事人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以提高执行工作的透明度。

       2.建立执行穷尽的执行终结程序。当事人的权利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法院执行的力度,客观上取决于债务人的履行能力等多种因素。法院是否尽到了法定职责,不能以债务人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为标准,只要法院依法完成法定程序,采取了应该采取的执行措施,即使债权最终不能全部实现或者没有完全实现,也应当视为法院已经完成了法定职责。

       3.全面推行执行案件流程管理。全面推行执行案件流程管理是执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前提和保障。在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在规定的执行期限内,从立案、送达执行通知到执行完毕、中止、终结等各个环节,都确定一定的期限,使执行人员知道工作日程,同时也使当事人知道案件的进展。

       同时,应加强“立”、“审”、“执”之间的配合,加大执行案件的立案审查力度,积极推行风险告之制度,对被告或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的诉讼和执行案件,可以暂缓立案。另外,要强化裁判前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在各审判庭树立起执行大局意识,依法对涉案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避免裁判文书生效后难以执行。

       4.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把执行案件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划分,不同环节由不同的法官实施,把个案负责制改为环节负责制。执行原本就是一个需要协作完成的过程,这样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上下环节的沟通与监督,并且可以极大的节约资源,从而最终实现公正与效率。

       在所有的设想还未能正式实施之前,笔者相信只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起执行案件,并在执行每一起案件时依法穷尽所有可能的执行手段,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客观,按兵不动或浅尝辄止、敷衍了事,那么即使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内,案件的执行难状况也将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作者单位:宿城区人民法院)

 

 

 

“五种角色”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苗其宝

       宿城法院少年庭在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原则下,引导法官树立“五种角色”意识,在教育预防、庭审感化、帮扶挽救等工作中立足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审理未成年人案件新举措。

       一是教师角色。该院所有少年庭法官均担任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通过组织庭审旁听、开办法制讲座、举行模拟法庭等做好未成年法制教育工作,发现典型案例及时通报学校做好提前预防。

    二是知己角色。该院少年庭经常组织大家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犯罪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少年庭法官还担任学校心理咨询辅导老师,通过与问题学生倾心交谈,仔细聆听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做他们无话不说的知己,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是母亲角色。该院要求法官对每一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必须充满“慈母一样的爱心”,坚持“三见面”原则,即同本人见面、与监护人见面、与学校或单位见面,通过深入了解过去表现、思想作风、道德品行、家庭情况及社会影响等,深挖犯罪根源,真实认识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动机。

    四是法官角色。对未成年人案件,法官都能充分利用庭审这个课堂,深刻剖析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指出其行为给社会、家庭、自己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通过案件重点解剖,以案释法,宣传法制,帮助未成年被告人增强法制观念及辨别是非能力,吸取教训,重新做人。

    五是朋友角色。该院对未成年人案件从不一判了之,而是与本人、所在学校、单位保持经常联系,建立定期回访考察,进行思想教育等制度,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走进学校、走入社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作者单位:宿城区人民法院)

 

 

 

中国古代诗人誉称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白居易——诗王

    李贺——诗鬼

    陈子昂——诗骨

    王勃——诗杰

    贺知章——诗狂

    王维——诗佛

    孟郊——诗囚

    贾岛——诗奴

    刘禹锡——诗豪

    王昌龄——诗家天子

李清照——诗妖

 

 

 

范子登画语录

       中国画不只是中国人画的画,而是涵带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而又具有中华特色的。中国画是经过长期熔铸而仍充满活力的,是其他民族所不能代替的画。  

    要想把中国艺术推向世界,必须先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而且画家应在文化殿堂中挖掘材料,充实自己,等自己准备好,成熟后,才走向世界。不成熟的果子是不能请人吃的。

    传统,就是我们文化的特色。

 

    创作不是凭空捏造,是由民族文化艺术前贤走出来的路,在自己的路上培养自己的花。不能像拾荒者,不管好坏,精华与垃圾都往筐里扔。也不是那种跑到邻家搬点东西到自己家来充数。创作是灵思集慧的积累的产物。

    “大我”是指民族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传承才有进展,才越见其伟大和受尊重。画人应自觉地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心手敏捷而笔墨神畅,沿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纽带,运用巧思灵悟,创造崭新的文化精神。

    “小我”是我们个人的内心境界。要想在书画成就上达到一个高境界,文化的积累很重要。放弃私心杂念,打破地区约束,冲出流派框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神畅笔墨,驰骋自如,忘掉自己,不看重自己的得失,才有中华潜在的精神,才能脱俗,才能有好的作品。

    “墨与神会”:胸无杂念,神畅笔墨,借物抒怀,意在画外,道才是高境界。多读书、多看画,多游历、多观察,如龙游四海,凤舞九天。古人评王羲之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书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艺”是生活体验,是人生经历,是学养的积累,是灵悟的培育,是心智的开拓,是博览广识而产生的智慧,属内在修为的根本。

    “术”是笔墨妙用的技术,是组成画面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是能使水运墨的方法,是笔墨巧妙的安排和运用。法则的开拓,属于外在的修为。

    偏重“艺”的修为而没有“术”的配合,表达无力。偏重“术”的运用,则沦为画匠。两者都成熟了,才是立足创作之本。

    超脱的思维、成熟的笔墨运用,互为因果,才能产生妙变,才能产生成熟的作品。所谓艺熟而道生,道就是情与理因果的体验,也是心灵的感觉。道是不断的求索,是空灵境界,是人天合一的境界,收妙造自然之效。道是一种不断求索、变与化的统一体,衍化无方。所谓道法自然,出于自然而超于自然,至于至善。艺熟而道生,巧妙运用,随心所欲。艺术艺熟,才能创新。

 

   

    先学法。所谓法乎上者得其中。选师尤为重要,领你进门的师,如识不广,论调偏狭,都不足取。

    临摩只是入门技术,多亲近大自然,便能印证古人的作品。

    写生只是一种手段,不可终身不变,到最后还是要“中得心源”。

 

       范子登,名婴,1926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47年毕业于广东丽泽国画院,1949年定居香港。为香港著名画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并以工笔人物画闻名于世,其泼墨山水画曾与张大千、刘海粟并称三家。有作品收入梵蒂冈教皇宫廷美术馆。2006年病逝于香港。

 

 

 

乾隆皇帝与宿迁(下)

宿迁市政协学习文史委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乾隆第三次南巡,距上次南巡5年。五月八日回北京,历时115天。路经宿迁,他先后于戊辰日,驻跸龙泉庄大营(现在新沂市境内);己巳日,驻跸顺河集行宫;庚午日,驻跸林家庄大营(今宿豫区仰化镇境内)。夏四月乾隆回銮,壬申日,驻跸林家庄。癸巳日,御舟驻跸顺河集。

       5年间,宿迁一带水患虽不多,但仍有一些地方因六塘河泄洪而绝收,老百姓仍然生活在窘迫中。乾隆命地方官员酌情借给农民籽种,让受淹的田地恢复耕作。

       黄河北窜涌入的泥沙,加之沂蒙山诸水带来的泥沙,使骆马湖调适洪水的能力有所下降,六塘河淤积日久,河床越来越高,湖水暴涨则减泄不及,中运河的威胁日益加重。对这个难题,乾隆和刘统勋等众臣共同商讨。

       在顺河集大营,刘统勋呈上经勘查新制的六塘河详图。乾隆细细审阅后,召集治河臣工说:治水并没有十分奇法,当在于使涝洪归海。乾隆指着勘测图对臣工说,六塘河归海途中有许多支流,每一支流入河都带有大量泥沙,必然会使河道淤埂,阻滞溜势,一遇暴雨,上游沂蒙诸水汇入骆马湖,骆马湖容不下,赖六塘河泄洪。所以六塘河的狭窄之处,要加以宽展,河中淤的埂土,要疏浚清除。乾隆还要求增设河防营,一是水大时可以防险,二是平时可以护堤,保证河运安全。

       这些,被记入《命疏六塘河下游诗以志事》的御制诗中:

       大河迤北洼,宿桃清沭淮。

       六塘为之经,其纬诸河在。

       岁久或淤滞,暴涨屡致殆。

       所以三度临,民瘼曾未改。

       是宜事鬟剔,地广艰乘载。

       诸臣命往勘,详酌期无悔。

       具图如指掌,进止取有待。

       展宽及去淤,增低补薄倍。

       ……

       乾隆第三次来到永济桥上,看到上次来查看的桥梁损坏处早已修好,节制、宣泄功能发挥正常。他对随行官员说,这里是洪涝易发之地,难以阻挡,对此,朕曾说过没有好办法,所以只能多予赈济。永济桥以前毁坏,是朕亲自安排料理,才使其修筑,你们要勤谨做事,要多爱护百姓,善待他们,岂能都等待朕一一亲劳呢?随后,作《渡永济桥叠旧韵作歌》记述:

       司吾除道遵逶迤,雪消平原有积水。

       故知此邦易致潦,频赈无能疮疒有①起。

       长桥前渡忆圮颓,鸠工重筑亲相视。

       今采蒇役利往来,春来水弱行壑里。

       夏霖秋涝不可当,曾无良法惭徒尔。

       徙杠舆梁有常经,不虞之誉求全毁。

       咨尔群工善勤宣,岂能一一待亲理。

       与我共之之谓何,食天禄斯民所恃。

       示怀聊此举大凡,加惠蠲②通即继以。

       注:①疒有(wěi:伤口。②蠲(juān):免除(赋税)。

       此次经过宿迁,乾隆又为龙王庙题诗一首:

       保障观徐郡,崇祠临大河。

       载瞻循路便,笃祜固堤涡。

       去岁杨桥驿,初冬瓠子歌。

       合龙真是速,锡址此无过。

       铜沛今稍幸,耕桑阅几何。

       安澜悬圣藻,继志祝恬波。

       这首御制诗依旧由乾隆手书,镌刻陈于龙王庙的御碑亭内。大意是:为了保障从运道去徐州府察看民情,处理政务,用帑金修建的皇家建筑群,面对黄河。忠诚希望神仙显灵,保护大堤,安定洪水,赐福百姓。去年在杨桥驿站的时候,百姓们还在围堤固田,今年初冬已经显现出康瓠景象。筑坝合龙的速度这么快,都是圣祖赐的福。去年徐州的铜山、沛县修筑了石城,一直延至山东的嘉祥,没有遭受洪灾,是百姓之大幸。田润生计渐复,从此百姓可以过上安康生活了。安澜本是皇祖圣祖之志,理应遵旨治理洪水,不能有半点懈怠。

       这首诗以叙述徐州铜沛一带没有遭受洪水的侵袭,百姓安居乐业,辛勤耕桑,一片瓠歌的现实来歌颂大清皇帝治国有方,爱民如子,职守江山社稷的精神。

       乾隆三十年(壬午年,1765年)正月十六日,乾隆55岁,于二月八日进行第四次南巡,于四月二十一日回到京城,共计125天。此次南巡,距上次南巡仅隔了3年时间,也是乾隆六次南巡中用时最长的一次。此番路经宿迁,乾隆先后于甲申日,驻跸龙泉庄大营;乙酉日,驻跸顺河集行宫;丙戌日,驻跸林家庄大营。三月辛卯日回銮经过宿迁。丁酉日,御舟驻跸林家庄;戊戌日,御舟驻跸顺河集。

       乾隆这次到宿迁之前,就已下令大学士刘统勋勘察水情,定议浚壅培堤,疏通利泄。但乾隆仍不放心,到宿迁停下3天,亲自到河上巡视。他看到,六塘河经过3年治理,颇见成效,河道狭窄之处已经拓宽,淤塞之处已经疏通,残缺单薄的河堤已经培修加固,在六塘河下游,在原有的条石滚水坝边,又修了草坝,水小时,蓄水运盐;水暴涨时,可拆坝放水,保证了河运和百姓居住安全。

       这些,在御制《六塘河叠旧作韵》诗中都了记述:

       治水无奇术,要当使归海。

       骆马之下游,厥有六塘在。

       疏斯受利益,淤斯受危殆。

       而何久因循,弗谋更张改。

       往勘命诸臣,事在壬午载。

       ……

    乾隆第四次来到永济桥上,写下《渡永济桥再叠旧韵作歌》:

长桥卧波如虹迤,中泓有水旁无水。

夏秋淫潦藉此消,前人建议所由起。

其如六塘填阏①多,重臣命往悉心视。

土水合穰俾剔导,大禁淤田侵河里。

责成则各有司存,怠缓从事将罪尔。

       ……

       临兹土祗切恫   ②,善斯后莫怀矜恃。

       此去淮黄审所行,两言敬畏常铭以。

       注:①阏(è):壅塞。②恫   tōng  guān):疾病,痛苦。

       这首诗,说的还是六塘河。六塘河原本并无专员专驻负其责,老百姓到淤积的滩涂耕种修房,无人过问,现在派专员专驻专负其责,再维护不好,怠慢、拖延,不能保证洪水的及时宣泄,是要治负责人之罪的!三年来,百姓生活已比以前有了起色,可见,事情只要抓一下,管一下,是可以做好的!你们切不可疏忽,要有敬畏爱民之心,小心谨慎,时时铭记在心!

       这次经过宿迁,乾隆同样为龙王庙题诗一首:

德水方遵陆,图因阅运河。

兰舟溯洄溜,桂棹舣①清涡。

放淤兼观绩,升香谢荐歌。

千秋垂圣额,三度此钦过。

予意望非别,神庥②冀曰何?

安澜佑黎庶,洪渎永宁波。

       注:①舣(yǐ):使船靠岸。②庥(xiū):保护。

       这首诗大意是:乙酉年春正月,四巡江浙,舟行至黄河边,停船上岸,沿着河道的走向,视察黄河及运河的洪水灾情。河道内像圆木桶形状的小木船逆水行舟,在急流的旋涡中打转,无法前进只得靠岸。此次南巡,主要是了解各地河道清淤工程,以及政府官员勤政的情况,从中发现治河有功的能人。我三次经过“安澜龙王庙”都要来诣庙瞻礼。看见悬挂在额枋上,皇祖圣祖的御书匾,总是感慨万千。我没有别的奢望,只希望神灵保佑河清海晏,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这首诗主要是讲述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三次经过宿迁、皂河,始终把治理洪灾放在心中,他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不忘考察地方官员勤政,并以皇祖圣祖的教诲勉励自己,诚心地为天下人办事。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十二日,乾隆70岁,进行第五次南巡,距第四次南巡已是16个年头。一路上,乾隆御船边看边行,视察民风和河工,五月九日返回京城,历史111天。乾隆此次南巡路经宿迁,于二月庚戌日,驻跸顺河集行宫;丁巳日,驻跸林家庄行宫。夏四月乙酉日,乾隆南巡结束,回銮时于庚申日,驻跸林家庄大营;辛酉日,驻跸顺河集大营。

       乾隆此次来到宿迁,又巡视了骆马湖、六塘河,第五次到永济桥上,作《渡永济桥三叠前韵作歌(庚子仲春上浣)》:

北来平陆行延迤,渐南时见有积水。

固知此邦治水难,未得领要议纷起。

丁丑过此命修桥,剔之鬟之俾详视。

自此六塘得宣泄,湖水下注中泓里。

兹来乃隔十六年,桥长流细春时尔。

夏霖秋潦或可容,已成良法毋或毁。

黍高稻下各随宜,是在有司勤料理。

抚字之劳尔莫懈,催科之政尔莫恃。

蒿目民艰犹昔然,吁嗟是吾乃所以。

       乾隆在这首诗里说,宿迁治水艰难,他南行到这里,见到了农田被淹没。他深知宿迁一带水患频仍,朝廷里的一些人不明白,又有一些不得要领的议论。

       他说,自从永济桥修好后,六塘河对骆马湖的调制功能一直发挥得很好,湖水从中泓下泄。这次南巡离上次已是十六年,现在是春季枯水时,桥下是涓涓细流,夏汛秋汛或许不会漫溢,治理六塘河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能丢弃。

       由于骆马湖水的减泄,宿迁一带许多年头受淹。对此,乾隆嘱咐地方官员,高地可种黍类旱谷,积水的洼地可以种植水稻。对这多灾的地方,做牧民官的,对老百姓的关心、爱抚不可懈怠,不要一个劲地只去催银纳税,催课完粮,逼迫老百姓。乾隆当然知道这里的水患,是老百姓为保骆马湖,保中运河平安,保帝国漕运而付出的代价。所以,在这首诗的结尾,他又叹道:满目萧疏,民生艰难,和过去一样,这都是为保朕的大清漕运造成的呀!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74岁。二月,乾隆最后一次南巡,距第五次只隔了4年。此次,乾隆巡视了浙江海塘,祭祀岱庙、少昊陵、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周公庙、祭拜河神、江神、苏州文庙、海神,圣母神庙、明太祖陵、禹王庙。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京城,历时121天。乾隆此番路经宿迁,于二月乙亥日,驻跸顺河集行宫;丙子日,驻跸林家庄行宫。三月回銮,丙戌日,御舟驻跸顺河集大营;庚辰日,御舟驻跸王家庄大营。

       乾隆已经74岁了,知道以后也许不可能再来了,所以在巡视时,对随行官员反复强调骆马湖和永济桥、六塘河的重要,不仅是沂河洪水、微山湖洪水暴涨,泄洪也要经骆马湖,靠永济桥调适,靠六塘河减泄;讲这里河道的过去,讲自己关切、决策乃至自己的直接指挥;谆谆告诫治河官员和地方官员,务须切切在心,切不可心存侥幸,疏忽治理,酿成大祸。

       这些,在《渡永济桥四叠前韵作歌(甲辰仲春中浣)》中都记述下来了:

泽国陆路行逶迤,渐南野甸时见水。

水多可识近江河,疏导宣防由此始。

丁丑逮今廿七载,往来经心慎勘视。

切惟六塘泻夏涝,俾之东注沧瀛里。

辛丑此乃有大赖,微湖涨泄实资尔。

犹恐六塘不能容,救急闸填权折毁。

昨岁癸卯河乃复,善后仍要勤修理。

事定之后益切慎,事前之幸那可恃?

补偏救弊别无能,蒿目焦心良有以。

       六塘河并非大河,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工泄洪河道。架在这条普通河道上的永济桥,历经109年,到咸丰二年(1852年),黄河改道北徙的前3年,在黄河水患中“全行倾圮”,“桥亭皆毁,御碑仆断,石亦无存”。

       时光荏苒,世纪交替。京杭大运河依旧在静静地流淌,不知不觉已经哺育了我们千年,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的宿迁,也由最初的漕运咽喉衍变成为新兴的生态城市。尤其是1996年建立地级市之后,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今日的宿迁,碧波蓝天,楼房连群,高校、科研机构林立,酒店、旅游休闲中心、森林公园如花似锦。遥想当年乾隆南巡驻跸宿迁派官员拜祭龙王庙祈求保佑安澜,洪水却并未得到彻底根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宿迁人民艰苦奋斗,根治水患,宿迁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才有了今日欣欣向荣的面貌,而宿迁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更是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当今的宿迁,正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契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崭新的与水共舞的历史画卷。

 

 

我国有哪六大古都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是我国的六大古都。

    北京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是东北和华北等地区联系的枢纽。古曾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国都。辽时建为陪都,称燕京。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清称京师,通称北京。民国初亦都于此。1928年设北平为特别市,1930年改北平市。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为首都,改设北京市。自金代起,建都历史达七百余年。北京非但历史悠久,同时又是近代民主革命发源地之一,伟大的五四运动就是在这里爆发的。北京保存着大量的古文物,其中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卢沟桥、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万里长城八达岭、天坛、北海、颐和园、周口店遗址、十三陵等。

       西安 现为陕西省省会。古称长安,明代改称西安,位于陕西省渭河之南,秦岭以北,披山带河,形势险要,是西北地区最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之一。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先后在这里建都,时间达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王朝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古都。历史上素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开始的。西安既是历史闻名的古城,又是现代革命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发生地。著名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有:半坡母系氏族公社遗址、西周的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等等。革命纪念地有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等。

       洛阳  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据虎牢,西控崤山,形势险要。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时间长达934年,素有“九朝古都”之称。洛阳早在战国和西汉,已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城内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护单位的有:汉魏洛阳故城、龙门石窟、白马寺等。

       开封  旧称“汴梁”、“汴京”,在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战国魏曾建都于此,称大梁。此后五代梁、晋、汉、周与北宋相继在此建都,号东京(梁称“东都”)。金自宣宗后也迁都于此,改称南京。前后建都共七次,故有“七朝古都”之称。民国为河南

省省会,解放后(1948)设市。著名文物古迹有:铁塔、繁塔、龙亭、禹王台、相国寺和北宋汴梁城遗址等。

       南京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濒临长江。春秋时代开始建城,三国称建业。继孙吴后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也以南京为都城,称建康,故有“六朝古都”之称。嗣后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也建都于此。南唐时称金陵,明称南京,清称江宁,太平天国称天京。19274月,南京为国民党首都,现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地居长江下游,石城虎踞,钟山龙蟠,大江东去,河湖环绕,形势雄伟。市内浓荫覆路,生机勃勃。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曾有“金陵四十八景”之说。南京长江大桥和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等地都是参观游览胜地。

    杭州  位于浙江钱塘江下游北岸,西湖之滨,山川秀丽,风景如画。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唐改钱塘县。五代吴越和南宋先后有14个帝王在这里建都,历时237年。吴越称西府,南宋名临安。明清为杭州府治。现为浙江省省会,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宋故城遗址、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王庙、岳飞墓、六和塔、保亻叔塔、烟霞洞、净慈寺、西冷印社、秋瑾墓等,是杭州名胜之精华。

关键词:2010年1月

[关闭窗口] [打印]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本网站所刊登的宿迁宣传文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本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下载使用
Copyright @ 2001- www.www.dyhzedu.com [苏ICP备08007183号] All Right Reserved 制作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宣传部
电话:(0527)84368708 传真:(0527)84368702 技术支持:江苏楚韵网络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本网页,建议分辨率这1024*768 IE6.0以上版本)